2017-10-13|撰文者:石浩吉、劉家蓉
常玉(1901-1966)出生於中國清朝四川順慶的富商家庭,1910年即與趙熙習畫,1917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就讀,1919年赴日時在東京展出其書法作品,而獲當地雜誌刊載推薦。在五四運動掀起的熱潮下1920年赴法國留學,與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等畫家成為中國最早期的留法學生,之後更定居巴黎,常玉隨即融入當時巴黎極富藝術氣息的生活方式,在大茅舍藝術學院習畫,僅於1938年短期回國。
常玉的人生與個性和本文之前提過的經典大師相比,有幾點較特殊的地方: (1)常玉受過書法與國畫的訓練,但到法國留學過後就定居在法國了,且完全地融入法國社會; (2)常玉不像徐悲鴻等人留學海外後還是回到國內從事教育工作甚至繪畫改革,比起大部分畫家的野心、使命感,常玉似乎只在乎生活與生命本身,大部份時候對他來說生活與玩樂似乎比畫畫重要; (3)常玉的繪畫常常是沒有預期是要給人看、讓人懂的,常玉也似乎根本不特別去在意繪畫的風格、技法是哪一種? 是東方還是西方? 常玉只是單純地想畫出自己的心境; (4)常玉富裕的身家與灑脫的個性讓他根本不願意去迎合畫商與市場,更不像絕大部分的成名畫家或多或少需要有應酬畫作,所以在藝術美學上常玉的畫作幾乎每一張都是最純粹的; (5)常玉這樣玩世不恭的個性加上中日戰爭造成的家道中落,使得常玉歷經了富裕、繁華到最後的落寞、孤獨與感傷,幾乎可以說完全呈現了曹雪芹寫《紅樓夢》般的美學形態; 這些特點,反而可能造就出一條以純粹的自我超越中西方繪畫藩籬的路。
圖/ 常玉|馬 (藝術微噴)
常玉的作品雖然大部分以油畫方式呈現,但線條上卻常常很明顯地採用了中國書法的線條,並不時在畫中透露出中國文人的素養以及中國的元素,色彩上雖然也明顯地受到西方野獸派馬締斯的影響,但常常也融合了中國宮廷與貴族常用的色調來呈現。
圖/ 常玉|四裸女像 (藝術微噴)、常玉|人約黃昏後 (藝術微噴)
因此常玉在晚年最孤獨的時候卻也創作出最好的作品,主題上分成裸女、盆花、荒漠裡的小動物等三類。其中常玉的裸女系列畫作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常玉用法國式的熱情與色彩直接地表現出對女性的熱愛,但也在畫裡表現了中國的書法線條與中國文字,部分裸女畫作還被徐志摩用「宇宙大腿」來形容。
常玉的盆花常常都是很小的花盆,卻能長出書法線條般的枝幹以及晶瑩華麗的花朵,透露出一種富貴卻孤傲的氣息,也可能隱喻了常玉身處法國卻用僅剩下一點點祖國家鄉的文化與回憶而在異鄉開花結果的自己。
圖/ 常玉|瓶梅 (藝術微噴)、常玉|白花盆景 (藝術微噴)、常玉|菊 (藝術微噴)
常玉也不只一次跟別人說過,畫中某些荒漠裡的小動物,其實就是在畫他自己。常玉的這些畫似乎已經超越了繪畫的技巧,僅用最簡單的構圖與色彩就展現了他的孤獨與思鄉。
圖/ 常玉|黑白雙馬 (藝術微噴)
透過常玉的畫,我們也許該這樣思考: 「或許所謂的繪畫改革、中西合璧、藝術的純粹等問題的答案,並不是從繪畫技巧或繪畫風格裡找,也不是國畫或西畫的問題,而是如何回到自己真實的生活與生命中去體驗、去思考、去表達? 」或許這會是常玉的作品所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思考方向。
常玉圖片來源/購買連結:2017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藝術微噴
REFERENCE
REACTIONS
6
3
2
2
2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音像藝術節集結國內外近20位電子音樂家與藝術家,7月1日C-LAB登場!
ACC 台灣2022年獎助計畫受獎人名單出爐,共8位/組藝術家及團體獲獎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7/2週六下午2點 獎項揭曉線上直播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博會時事觀點ART TAIPEI 2021的過去與現在 - 臺灣近現代藝術史的發展【2021 ART TAIPEI 專題】
2021-10-18|撰文者:劉錡豫(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214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桃美館「111年橫山書法藝術館申請展」評選結果出爐! 「觀.擬.什麼事?」計畫獲選 邀請觀者走進書藝的日常對話 預定9月下旬展出
2022-05-23|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