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誰好意思再說被邊緣化?!」 繪畫作品亮點(四)讓–保羅•利奧佩爾 Jean-Paul Riopelle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讓–保羅•利奧佩爾 Jean-Paul Riopelle瓊•米謝爾 Joan MitchellJean-Paul RiopelleJoan Mitchell

2018-04-25|撰文者:詔藝

2015年的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2015),曾經出現一則當時令藝術界震驚的消息:在華人收藏界擁有高度專業地位的耿畫廊,成功銷售出一件來自歐洲藏家、趙無極的晚期經典三聯屏大作《向我的朋友讓–保羅•利奧佩爾致敬》(Hommage à mon ami Jean-Paul Riopelle,2003,195 x 420公分,油彩畫布)。據當時的媒體報導,該作價值數億港幣,可能佔當次藝博會總交易額二分之一以上。不過,這位趙無極在晚年所繪,而予以致敬的老朋友讓–保羅•利奧佩爾到底是誰?
參考讓–保羅•利奧佩爾外貌創作的紀念雕塑。圖/取自Wikipedia
讓–保羅•利奧佩爾《Autriche III》,1954。圖/Luc Blain攝,取自flickr

讓–保羅•利奧佩爾(Jean-Paul Riopelle, 1923 - 2002),生於1923年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爾(Montreal, Quebec),是20世紀40年代初期加拿大藝術運動團體Les Automatistes (the Automatists, 1946–1951) 的成員之一。Les Automatistes是一組啟蒙於超現實主義及自動繪畫理論的團體,他們的作品主要希望從理性中被解放,透過意識流的啟發,讓潛意識和感官體驗以更真實的手法被呈現出來,在沒有偏見的情況下傳播人類直覺經驗。這樣的創作方式,其歷史可遠溯至1916年,讓•阿爾普(Jean Arp)與其妻蘇菲•陶柏•阿爾普(Sophie Taeuber Arp),透過反覆描繪物件外觀,逐漸在圖像上產生各種自發性的變形,或將色紙撕碎使之隨機飄落墜地,自然產生出不同形狀配置的一種方法。
利奧佩爾《森林》(Forestine), 1954,200.6 x 300公分,油彩畫布,亞克維拉畫廊代理。圖/詔藝攝。
利奧佩爾《森林》局部。圖/詔藝攝。

1945年,利奧佩爾因為閱讀了超現實主義藝術家安德烈.布賀東(André Breton)的宣言後深受啟發,便參與了二戰後巴黎畫派(the post-World War II School of Paris)的展覽,是當時唯一一位加拿大籍藝術家。他之後一段日子的創作風格,多以混合超現實主義的半抽象繪畫為主,但不久後便旋即開始進入極富個人風格的創作歷程。利奧佩爾曾榮獲古根漢國際獎(Guggenheim International Award, 1958)榮譽獎,也參加過1952、1954和1962年的威尼斯雙年展、1955年的聖保羅雙年展。但最為難得的是,加拿大藝術家的創作,因為長期在美國藝壇的光芒下,非常難以發揮或被關注,因此絕大多數加拿大藝術家都必須到戰後全球藝術中心紐約或至少英國的倫敦發展,否則等於與主流藝術史絕緣。然而利奧佩爾可算是極少數在戰後不以美、英兩國為主要活動區域,最終仍得以在國際藝壇獲得廣泛認可的加拿大藝術家。
瓊•米謝爾《La Grande Vallée XIV》 (For o Little While)。圖/Marc Feldmann攝,取自flickr
利奧佩爾曾經有一段短暫的婚姻,於1953年結束。之後1955年在巴黎遇到了他的繆思,即鼎鼎有名的美國第二代抽象表現主義女藝術家瓊•米謝爾(Joan Mitchell),兩人於1959至1979年間交往。然而,他們之間的愛恨情仇,充滿了酒精與戲劇性;時而相互尊重愛慕,時而互相爭鬥決裂,背叛、相互謾駡或指責都司空見慣,而這些據說都肇因於彼此間超強的控制欲望。他與米謝爾的關係於1979年結束。1992年米謝爾去世不久後,成就了利奧佩爾後來晚期階段的另一段創作顛峰,但他的創作也因這段感情的結束很快畫下休止符。
今年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美國頂尖大畫廊亞克維拉(Acquavella Gallery)所帶來的《森林》(Forestine, 1954, 200.6 x 300公分,油彩畫布),是一件非常具有藝術家個人特色的早期代表性作品。利奧佩爾使用調色刀在厚重的筆觸上來回塗抹顏料,以一種密集、疊錯的層次和間歇性刮刀動作所產生的格子,建立起同時具有浮雕性質與緩速手感的油畫量體。有別於其他大部份第一代的抒情抽象 (lyrical abstraction)藝術家,他利用調色刀,抹刀等創造出無數連結和交織的立方體,在油彩未乾前迅速鋪陳出繽紛的多彩元素畫面,從而創建一種超前時代的抽象表現氛圍。因為刮刀類器材的熟練使用,畫面經過反射形成特有的光澤,走出有別於其他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傳統油彩筆觸限制外的繪畫新路線。在他漫長而多產的藝術家生涯中,跌宕的色彩、積累的顏料體積和光澤反射範圍,構成他作品上潛藏的詩意及發散的情緒。 
2017年5月24日,於著名的加拿大Heffel拍賣公司中,一件利奧佩爾的繪畫作品《Vent du nord》,以超出估價100至150萬區間的四倍多,拍出了驚人的7,438,750加元(包含買家傭金,約576萬美元、1億7104萬新台幣),創下史上加拿大籍藝術家拍賣的第二高價。
和趙無極、朱德群、常玉等,華人旅法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有幾分相似性, 讓–保羅•利奧佩爾作為戰後抽象繪畫板塊中逐漸崛起的大師級明星,認同他在藝術史上地位的收藏家遍及世界各地,並沒有因為他的國籍位處全球藝術中心美國的邊陲而有所撼動。讓–保羅•利奧佩爾的作品,沒有靠某一特定超級富豪族群的追捧加持,也都進入了500萬美元藝術作品俱樂部,還有誰好意思再說自己被邊緣化?

2018香港巴塞爾藝博會讓–保羅•利奧佩爾 Jean-Paul Riopelle瓊•米謝爾 Joan MitchellJean-Paul RiopelleJoan Mitchell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