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撰文者:詔藝
「你們全家人都學過手語嗎?」
『沒有欸。我們都是比手畫腳,比較熟的人大概就會知道我的意思,不過他們應該都是用猜想的。』
『其實我用寫的,但心裡想說的還比較多呢!』
這位眼神中流露出純真透徹、神清專注的年輕藝術家,秀出手機螢幕上的文字,讓我了解她想要回答的內容。
《高枕無憂》,FRP,180 x 48 x 40cm,2016。圖/林芷安提供。
林芷安,1992年出生,2016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現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研究所。今年「Bludrider Open 台灣青年藝術家發光計畫」最終入圍的12位藝術家之一。
據藝術家表示 (註),其創作的緣起是由於自幼聽損,她的母親透過饒富趣味的塗鴉式圖說故事,取代語言作為溝通的介質;藝術家或許也因藝術天賦,深深受到繪畫的吸引而開啓了她的藝術人生。小時的夢想是成為一位插畫家,成人之後開始接觸攝影,喜歡透過鏡頭來觀看世界,「卻在考大學的時候,陰錯陽差進入雕塑學系,從此開啟了她一個全新的人生旅程」。從平面到立體藝術領域上的轉變,對於藝術家在心態、技術以及體能上都是一大考驗,但幸運地,其父母、家人與師長都予以最大的支持。
《說了滿口廢話》,馬達控制、印刷物,32 x 18 x 28cm,2017。圖/林芷安提供。
臉上戴著黑色膠框眼鏡的林芷安,雖然在乍看之下有著稚嫩的外表,第一印象給人感覺不太像是位已經在就讀研究所高年級的研究生,看得出這位藝術家漂亮整齊的眉宇間,散發出一種遠超乎同年紀藝術家、未受社會亂象污染,堅毅而自信的神情。除了透過手機上文字與他人溝通之外,數十倍於常人藝術家的努力,也都顯露在她當天手上那本密密麻麻文字註記的手寫筆記本上。
林芷安的創作多以自身經驗作為創作基礎,「我嘗試藉由自己經驗和內心的感受,透過立體雕塑作品來呈現那些人性互動間的『和諧感』。」「然而往往在思考與創作的過程中,我希望注入一種雕塑在『空間與時間㳘動』上的關聯性,我希望突破原有的雕塑作品只是『靜止不動』的表現模式。」「我也希望我的雕塑作品可以以『最直接』且更有趣的互動交流方式,與觀者進行溝通。」
衝撞並顛覆傳統雕塑的刻板印象,賦予與並擴展雕塑更多元的表現方式及可能性,將會是藝術家接下來的挑戰。《高枕無憂》展覽場景照。圖/林芷安提供。
藝術家大學畢業作品《高枕無憂》,該懸浮雕塑的整體呈現,已經可以看得出藝術家對於古典雕塑平衡與美學上的理解。據其創作自述:「作品中的男子全身鬆軟的四肢細節變化給予簡化,並以結實的觸感、厚實的量塊,以凸顯男子的力量,雙腿肌肉的彈性象徵在努力過後,期待放鬆身心,因此設定作品在無重力的狀態之下,結實與鬆軟形成強烈對比。」
她沒有將作品置於傳統的雕塑座或地板上,以垂釣方式讓物件看起來漂浮在無重力狀態,較真實世界人物略微修長的身軀、天空藍白色外觀,以及畫龍點睛飄起來的領帶,讓整件作品呈現出帶點潮味的當代感,已經可以看出藝術家於大學期間努力的初步成果。
REACTIONS
7
0
0
0
1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首站國美館將於626結束 第二站彰化縣立美術館接棒、終站高雄市立美術館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電腦演算法生成圖像中的偶發與隨機:Bluerider ART年末大展《DÉJÀ VU》Pascal Dombis帕斯卡爾·多比斯個展
2021-11-25|撰文者:張家馨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