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從東亞各國反觀台灣的文史脈絡 《情書.手繭.後戰爭》發表於關渡美術館

關渡美術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與印尼情書.手繭.後戰爭台灣與印尼陳湘汶

2019-07-29|撰文者:林侑澂

策展人陳湘汶,於《情書.手繭.後戰爭》展間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關渡美術館,邀請到了策展人陳湘汶以《情書.手繭.後戰爭》為題,發表了由11位/組來自台灣、印尼、日本、馬來西亞的藝術家共同合作的聯展。探討著在近代歷史中,各個不同的國家之間所發生過的種種故事、現象與相互關係。
阿爾溫•希達亞Arwin HIDAYAT(印尼),《我生活中的村莊》,蠟染,尺寸依場地而定,2019。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題目中的「後戰爭」切入,本展所關注的並非是實質的武器戰爭,而是指兩個(多個)文化的相遇及碰撞。在兩者對比之下的文化弱勢者被強勢者掩蓋、抹除的過程中,會產生另一種文化樣態。而「情書」所指涉的,是在大環境下較為私人、不屬於正典歷史中的內容。「手繭」則是關注於手工藝、身體記憶等等的呈現形式。策展人在本展中,將「弱勢者如何書寫自己的故事」作為主軸,呈現出了細膩的研究及視覺形式。試著讓觀者們思考、定位,在不同軌跡中自身的認同與存在。
馬哈拉妮‧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印尼),《瓦納坦任編年史的故事#2》、《瓦納坦任編年史的故事#4》、《瓦納坦任的故事》,炭筆繪於木板、壁畫,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妮‧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本次的參展作品源自對於歷史課本的困惑。在馬哈拉妮青年時期,家人對於祖父的長期離家,一直是以出外經商為理由解釋。然而透過祖父的日記,馬哈拉妮逐漸發現祖父是一位自由民主的倡導者。長期以來為了印尼的言論自由、轉型正義等等理想發聲。然而這一段被當權者視為禁忌的歷史,在常規教育中被忽略甚至扭曲。有感於此,馬哈拉妮運用了視覺藝術的方式,將歷史事實中的角色們模擬為動物符號。以類似兒童圖書的方式,將諸多藝術家認為應該被重視、被公平待遇的歷史片段,做了容易傳播的呈現。
羅懿君(台灣),左《鹿革》,風乾的香蕉皮、生漆,220×260cm,2016,右《台灣雲豹(謎之音)》,甘蔗渣、菸葉,160x220cm,2019。圖/藝術家提供
台灣藝術家羅懿君,長期透過自然媒材來審視人類經濟貿易的活動。香蕉曾經是台灣外銷出口主要的農作物之一,而甘蔗、菸草則反映了殖民政策下台灣的農業發展。而鹿皮、雲豹皮更是非常具有台灣特色的象徵性物產。這些資源源於大自然,卻在台灣貿易發展的四百多年間,以不同的方式支撐著人類的需求。十七世紀歐洲海權國家將台灣產出的鹿皮大量外銷日本,十九世紀中後期西方博物學家以科學化的方法採集、分類和命名台灣特有物種,留下了台灣雲豹的蹤跡。時至今日這些物產在貿易上已經不再是主流,然而對於台灣這片土地依然有著象徵意義。羅懿君藉由突破性的表現手法將這些元素解構重組、進行對話,再一次地探究這些原物料在時代座標上的意義。

關渡美術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台灣與印尼情書.手繭.後戰爭台灣與印尼陳湘汶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北藝大科技藝術館隆重開幕:攜手故宮與Taiwan AI Labs共創元宇宙視界

2023-10-16|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藝術與科技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