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9-09-25|撰文者:林暄涵

擁有上百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是藝術界最重要的嘉年華盛會。今年的主題館策展人是來自美國,目前任職於倫敦海沃藝廊(Hayward Gallery)的總監拉爾夫.魯格夫(Ralph Rugoff)先生。他將這一次的展覽主題設定為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就是:願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他所謂的「有趣的」,並不是字義上的趣味,而是隱藏著社會「動盪、不安」的意味。當我們所處的環境充斥著的各種假新聞和假訊息,即有可能已經成為全民的共識,並且造成了壓迫、霸凌等現象,甚至信念也可能因此已經偏離,那麼,藝術家面對這些社會現象所採取的對應方式是什麼呢?這就是策展人想要呈現給觀眾的主題。他期許透過各別藝術家自我詮釋醞釀的作品,能夠引起觀眾對於生活更多的反思。

主題館的走道設計彎彎曲曲的,走起來覺得有點怪異,空間也有點壓迫感。根據策展人的說法,這是一種「如同穿過消化道」般的設計,藝術家的作品被平均地配置在被切割的展場走道的兩側,觀眾穿梭在裝置藝術、錄像、繪畫與攝影等多樣的當代藝術的形式之間。我的確感覺到今年的展覽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詭異感,展覽的內容很廣泛,政治、種族、戰爭、性別、環境等,有不少作品的確提供了我許多思考的空間和角度。

菲律賓館(Philippine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再來,我們看到國家館的部分。今年的國家館和往年一樣,主題大都還是繞在政治地緣、歷史與種族,生態與環境等議題。今年我特別喜歡的是菲律賓館的“島嶼氣候”,我覺得這個展覽不僅凸顯出菲律賓的國家島嶼特色之外,模擬航行的沈浸式環境更令人印象深刻。

比利時館(Belgian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比利時館也是很有意思。策展人將主題設定為:世界殘酷秘史,展覽現場是由20組動力木偶所組成的。在大型的田園風光的柵欄中,有音樂家、鞋匠、磨刀工、紡車工等木偶,他們正沈默地進行著固定的動作,整個展場的純白空間設計和光線營造,我感覺這一群工作的人顯得純真乾淨,他們創造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然後,我們可以看到四周的柵欄內有精神病患、僵屍、詩人、乞丐等社會邊緣人等。兩個世界形成了對比,他們在同一空間內,但又沒有意識到彼此,我感覺到一種莫名的幽默感,而且有點古怪。整個展覽從外觀到內在,比利時館以一個長廊呈現了一座民俗博物館,在白淨到和觀眾產生了很大的疏離感的展覽現場,策展人以一種特別的視角將人類的精神狀態展現出來,同時展覽又讓觀眾感受到一個古老的歐洲的翻本。

英國館(British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在講求張力和情境體驗為主的本屆展覽中,今年的英國館特別突出。代表英國館展出的凱西.威爾克斯(Cathy Wilkes)這位女性藝術家,結合了國家館樸素的建築氣質,創造出一系列以雕塑裝置、繪畫和版畫構成的場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她的雕塑裝置作品,很有詩意,但又特立獨行有個性。仔細看,有一些場景像是日常生活的儀式。她的藝術很低調,而且流露著一種神秘感,似乎有許多的秘密不能言說,需要各個觀眾自行解讀。

智利館(Chile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智利館今年的主題是「改變視野」(Altered Views),展覽的內容很豐富,探討的範圍很廣,展覽有三個子題:霸權博物館(The Hegemony Museum),這裡是透過文字、圖像、影像、裝置等手段呈現曾經在歐洲發生過的實際案例,指出歐洲霸權意識形態是如何影響了社會的各個層面。而在庶民肖像藝廊(The Subaltern Portrait Gallery),則展現了被霸權壓迫的男男女女,他們凝視著觀眾,似乎在提醒大眾反思過去……解放歌劇院(The Emancipating Opera)是一部歌劇影片,內容闡述了霸權者和下位者之間的衝突,而歌劇其實正是起源於17世紀的威尼斯,17世紀同時也是歐洲全球擴張主義蓬勃發展的時候。影片中可以看到安地斯山脈地區的遊牧民族,他們並沒有被歐洲殖民主義馴服,而是一直維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整個展覽的內容非常的具有學術性,透過對於歐洲中心論的質疑,從好幾個面向追索17-20世紀的歐洲霸權的歷史和地位。智利館希望邀請觀眾來觀看並了解歐洲霸權心態的複雜性,同時,反思自己……

中國館(China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今年的中國館則是緊扣著威尼斯雙年展主題:有趣的時代這一個概念,策展人吳洪亮希望透過展覽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兩條線索,營造一段讓觀者回歸本心的路徑。整個展覽的內容很豐富多元;將心理學、大數據的研究成果與藝術家的作品融合,拓寬了展覽的邊界。我們可以看到不僅有藝術家費俊用手機app創作的作品《睿尋》帶你走入中國館,同時還有一個與觀者、玩家互動的,正在成長中的虛擬世界。展廳的制高點可以俯視藝術家耿雪的影像裝置作品:《金色之名》,作品塑造了一個黑白世界和一個金色的世界。作品中有對生命本身的追問,有生老病死的隱喻,同時也有對人類社會的反思。」今年的中國館為觀眾建構了一個很有趣味的多維體驗,我覺得是特別的。

義大利館(Italian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再來看到義大利館,展覽主題《是與非:迷宮的挑戰》的靈感來自於20世紀義大利文豪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1962年發表的一篇文章《迷宮的挑戰》。走在義大利館中,的確感覺像在走迷宮,不知道哪裡是出口哪裡是入口。展覽沒有開始或結束,路徑沒有對與錯,有的只是不同。觀眾可以自主探索作品與場地,這樣的展覽也呼應了今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主題:《有趣的時代》。

日本館(Japanese Pavilion)。圖/涵藝術提供

日本館的展覽內容從世界各地存在的巨大的石頭「海嘯石」開始,透過與圖像,材料,音樂和空間的配置重疊來思考人類的存在和行為,以及地球的時間和存在,主題環繞著影響生態與地質系統為概念的人類世。策展人服部浩之(Hiroyuki Hattori)聚集了藝術家、作曲家、人類學家和建築師等跨領域工作者,共同組織了一個探討人與非人如何與生態共存的實驗性平台。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隨著資本主義覆蓋地球,人類活動的爆發性增長所帶來的新地質時代的到來,人類該如何面對,如何思考,如何共存,這就是今年的日本館「宇宙的卵」所帶給觀眾的思索的空間。

威尼斯雙年展的展期將近7個月,除了開幕的5月黃金週外,10月和11月也都湧入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相關人士和藝術愛好者。在這個本地人口只有6萬人,但每年的觀光客人數達到3000多萬人的威尼斯本島,透過兩年一次的威尼斯雙年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潮,創造了強大的經濟效益。同時,在雙年展同期也充斥著大小規模不一的各種平行展,大街小巷到處是展覽,豐富了觀者的心靈和藝術視野……漫步在威尼斯雙年展,真的很有意思!

(上述文字及圖檔版權皆屬涵藝術所有,非池中藝術網經官方授權同意後轉載)

林暄涵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Venice BiennaleRalph Rugoff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他者的視角 - 阿門多拉的影像詩篇

2024-06-11|撰文者:林暄涵;攝影:Michele Crosera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