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文跨界古典大師

「怎麼站」最具視覺吸引力? 文藝復興的經典S型告訴你!

文藝復興S型站姿視覺吸引力Contrapposto對置

2019-10-30|撰文者:林侑澂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大衛 David》,517 x 199 cm,大理石,1501-1504。圖/取自WIKIMEDIA
藝術史中的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往往容納了多重元素的縝密安排。或是說,即便創作者在工作的當下並未刻意安排,也會發自本能/經驗地使用直覺上最適合的手法創作。以雕塑及繪畫而言,雖然知識性的後天認知,經常會影響人類「視覺喜好度」的判斷。但人類對於視覺物件的喜愛與否,相當程度上仍是取決於潛意識中的本能。
根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學者Farid Pazhoohi博士日前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研究結論,指出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1475-1564)的《大衛像 David》最吸引人之處,並非是精實的腹肌、裸露的生殖器、或是堅毅的眼神,而是他「站立的方式」。舉世為名的大衛像,軀幹重心落在右腿,以頭部方向來說位於後方,手臂與肩膀的方向不再與臀部平行,使得人體的「腰臀比例」降低,呈現出一種S型的沙漏效果(curvy, hourglass effect)。這樣子的姿勢對於觀眾而言,特別具有吸引力。
Farid Pazhoohi博士表示:「我們認為數百年前的藝術家們,已經直觀地意識到這樣的姿勢更加吸引人,並且將之運用在藝術創作之中。」
亞歷山德羅斯 Alexandros of Antioch,《米洛的維納斯 Vénus de Milo》,203 cm,大理石,西元前130-100年。圖/取自WIKIMEDIA
的確在文藝復興時期,將人體以「Contrapposto/對置」的S型姿態呈現,已經被廣泛運用(註⓵)。在當時的雕塑家、畫家憑藉著師徒制的傳承和個人經驗,在此概念上反應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和情感。除了大衛像之外《維納斯的誕生》《米洛的維納斯》也都是相當知名的例子。
那麼,該怎麼解析S型站姿對於人類視覺的吸引力呢?
Farid Pazhoohi博士所帶領的團隊,向68名大學生展示了各種姿勢的女性3D上半身模型,並要求他們對每個模型的吸引力進行評價。根據眼球追中設備的數據顯示,受試者們(25名男性和43名女性)無法確定他們的立場。各角度的半身人形,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差別。然而若是以不同站姿的3D全身模型進行觀看試驗,則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數據。比起如同士兵般筆挺的垂直站姿,受試者們明顯更加專注於「腰臀比例較低的側面姿態」。也就是說:「當遇見了S型的站姿,人類的『眼球反應』會更加地活躍。」而此實驗的一個附帶結論是,過程中男性比起女性,對於姿勢的變動更加有興趣。
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維納斯的誕生 The Birth of Venus》,172.5 x 278.9 cm,畫布蛋彩,1482-1486。圖/取自WIKIMEDIA
這一份研究報告佐證了為何許多的藝術品中,都出現了運用Counterpoise/對置的人體結構。Farid Pazhoohi博士進一步地表示:「這個結論解釋了許多現代人的行為模式,例如在伸展台上的模特兒或是表演肚皮舞的舞者,都頻繁展示了Contrapposto/對置的姿態。這是人類相當本能,能夠吸引觀眾的反應。」
無論是源於視覺本能,或是被大量的視覺經驗養成了慣性,Farid Pazhoohi博士的研究透過科學的方法,證實了S型的人體形象所具備的吸睛效果。為數千年前藝術家們所喜好的Counterpoise/對置,做出了解釋。隨著科技的進步,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科學於人文互相參照的研究出現。此類解謎式的研究也往往會分享不同的視點給大眾,相信都會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有趣驚喜。
註⓵Counterpoise/對置:古希臘文。現代英文 Counterpoise/平衡的字源。就雕塑而言,指的是一種平衡且不斷對稱的姿態。例如人物立像把全身的重量落在一隻腳上,即所謂的使用腳(engaged leg),身體軸線因此稍微呈現S形的情況。這種姿態首先出現在希臘古典時期的雕像上。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雕塑家多醉心於此類雕像,並且多所模仿,他們發明了對置這個名詞,並且認為對置的立像是和諧、平衡的最佳典型。資料取自:貓頭鷹出版社,藝術名詞與技法辭典(2005年版)。
新聞參考:artnet

文藝復興S型站姿視覺吸引力Contrapposto對置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3

2

4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