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 - 濃彩獷情歲月痕
2009-06-01|撰文者:歐士豪
台灣第一、第二代的前輩藝術家們,在少年時期接觸到現代美術,之後便不約而同赴日進修,在有限的資源裡無不奮力想嶄露頭角在日本爭取進入帝展為家鄉增光,這是我們對前輩藝術家所尊敬感念的。在台灣美術史演進過程中藝術家默默耕耘,源於自身對繪畫的熱愛與理想,透過創作傳遞出一幅幅屬於台灣特有的風土情味及生命力。
在台灣前輩藝術家裡知名度最高,對台灣美術推動有直接的貢獻(台陽展),就屬楊三郎為代表,早年離鄉背井獨自飄洋過海至日本習畫,進入關西美術學院,之後曾遊學於歐洲並入選法國秋季沙龍,返台後便與廖繼春、陳澄波、李石樵等創立「台陽美術協會」在當時對台灣藝術文化而言是極為關鍵且重要的一步。
楊三郎奉行印象派注重戶外寫生、著重日光、時序下的光影變化,在直接面對自然的觀照下,為了加強筆觸在畫面上所呈現的肌里,藝術家經常筆、刀並用,以豐富筆觸的繪畫機能,凸顯質感、量感,以畫龍點睛之姿,活化氣韻整幅作品。楊三郎為求實景寫生,其足跡遍及國內外,以一顆熱愛藝術的心,不畏爬山涉水之苦,勇於向大自然挑戰。
楊三郎是台灣前輩藝術家中聲望及地位崇高的藝術推動者,其作品題材以台灣景色為主紀錄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之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破冰之旅便是攜帶一幅揚三郎的畫作「野柳奇岩」贈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而如今高掛在中國國務院禮賓司牆上。楊三郎在晚年獲頒象徵藝術最高榮耀的「國家文化勳章」,在所熟知的華人世界大師當中其捕捉大自然瞬間感動的生命力、空間上的層次運用,及透過作品深刻表現藝術家豐富的內在心靈,是其他藝術家所不及的。
走出粗獷,倒回細緻,古厝
渾厚的土黃,樸實的暗紅褐色,透過雄渾而粗獷的平塗式色塊,轉向繁複、細緻的推砌式色面表現,是楊三郎表現台灣早期鄉土古厝最為人稱道的情感。台灣早年的天空看起來灰灰昏濁,不像現在的天空常見藍天,因此在畫作的色調上、肌理處理上給人格外深層的韻味。
走出粗獷,倒回細緻的刻畫表現,楊三郎有如狂肆般揮灑色彩,再以精鍊的筆觸細心著墨、堆疊出屬於歲月的痕跡。早年對於淡水的記憶淡水白樓,藉由楊三郎的筆重現在你我眼前,而那正是畫家所見證的歷史。整幅作品楊三郎企圖以極微精密的色度,及透過小片白底為基色在向外擴展散發,遠處陽明山與天空相接更凸顯出白樓的穩重。
山
多重層疊的筆觸肌理澱積而成為山勢走向,也刻畫出楊三郎筆下高山的雄偉。一筆筆、一色色的交織成大自然的鳥語花香。藝術家不畏艱辛為了記錄下大自然最真實的一面扛著畫具一步步朝著心中及筆下的聖山邁進,座座山勢、交錯盤昇,我們看著楊三郎因為愛山、禮山、畫山,甚至讚山,從玉山、合歡山、大壩尖山、阿里山,到喜馬拉雅山,楊三郎的足跡踏遍南北,看著此幅雪山遠眺,由高色度的土黃色,隨著雪花飄飄的變化,顯露其山峰無盡威嚴的氣象萬千。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國立臺灣美術館隆重推出「文化部前瞻重建臺灣藝術史專案計畫」系列主題展,推廣與傳承臺灣美術史重要成果
2024-03-22|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763
楊三郎首次日本回顧展「臺灣的至寶 楊三郎展」於東京銀座泰明畫廊開幕
2021-07-0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78
【本週推薦Curator's Weekly Picks:窗外的風景(三)/ Scene outside the Studio 3】
2018-04-30|撰文者:RC9096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68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735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