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三郎 - 濃彩獷情歲月痕
2009-06-01|撰文者:歐士豪
台灣第一、第二代的前輩藝術家們,在少年時期接觸到現代美術,之後便不約而同赴日進修,在有限的資源裡無不奮力想嶄露頭角在日本爭取進入帝展為家鄉增光,這是我們對前輩藝術家所尊敬感念的。在台灣美術史演進過程中藝術家默默耕耘,源於自身對繪畫的熱愛與理想,透過創作傳遞出一幅幅屬於台灣特有的風土情味及生命力。
在台灣前輩藝術家裡知名度最高,對台灣美術推動有直接的貢獻(台陽展),就屬楊三郎為代表,早年離鄉背井獨自飄洋過海至日本習畫,進入關西美術學院,之後曾遊學於歐洲並入選法國秋季沙龍,返台後便與廖繼春、陳澄波、李石樵等創立「台陽美術協會」在當時對台灣藝術文化而言是極為關鍵且重要的一步。
楊三郎奉行印象派注重戶外寫生、著重日光、時序下的光影變化,在直接面對自然的觀照下,為了加強筆觸在畫面上所呈現的肌里,藝術家經常筆、刀並用,以豐富筆觸的繪畫機能,凸顯質感、量感,以畫龍點睛之姿,活化氣韻整幅作品。楊三郎為求實景寫生,其足跡遍及國內外,以一顆熱愛藝術的心,不畏爬山涉水之苦,勇於向大自然挑戰。
楊三郎是台灣前輩藝術家中聲望及地位崇高的藝術推動者,其作品題材以台灣景色為主紀錄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之前國民黨主席連戰破冰之旅便是攜帶一幅揚三郎的畫作「野柳奇岩」贈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而如今高掛在中國國務院禮賓司牆上。楊三郎在晚年獲頒象徵藝術最高榮耀的「國家文化勳章」,在所熟知的華人世界大師當中其捕捉大自然瞬間感動的生命力、空間上的層次運用,及透過作品深刻表現藝術家豐富的內在心靈,是其他藝術家所不及的。
走出粗獷,倒回細緻,古厝
渾厚的土黃,樸實的暗紅褐色,透過雄渾而粗獷的平塗式色塊,轉向繁複、細緻的推砌式色面表現,是楊三郎表現台灣早期鄉土古厝最為人稱道的情感。台灣早年的天空看起來灰灰昏濁,不像現在的天空常見藍天,因此在畫作的色調上、肌理處理上給人格外深層的韻味。
走出粗獷,倒回細緻的刻畫表現,楊三郎有如狂肆般揮灑色彩,再以精鍊的筆觸細心著墨、堆疊出屬於歲月的痕跡。早年對於淡水的記憶淡水白樓,藉由楊三郎的筆重現在你我眼前,而那正是畫家所見證的歷史。整幅作品楊三郎企圖以極微精密的色度,及透過小片白底為基色在向外擴展散發,遠處陽明山與天空相接更凸顯出白樓的穩重。
山
多重層疊的筆觸肌理澱積而成為山勢走向,也刻畫出楊三郎筆下高山的雄偉。一筆筆、一色色的交織成大自然的鳥語花香。藝術家不畏艱辛為了記錄下大自然最真實的一面扛著畫具一步步朝著心中及筆下的聖山邁進,座座山勢、交錯盤昇,我們看著楊三郎因為愛山、禮山、畫山,甚至讚山,從玉山、合歡山、大壩尖山、阿里山,到喜馬拉雅山,楊三郎的足跡踏遍南北,看著此幅雪山遠眺,由高色度的土黃色,隨著雪花飄飄的變化,顯露其山峰無盡威嚴的氣象萬千。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國立臺灣美術館隆重推出「文化部前瞻重建臺灣藝術史專案計畫」系列主題展,推廣與傳承臺灣美術史重要成果
2024-03-22|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684
楊三郎首次日本回顧展「臺灣的至寶 楊三郎展」於東京銀座泰明畫廊開幕
2021-07-0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31
【本週推薦Curator's Weekly Picks:窗外的風景(三)/ Scene outside the Studio 3】
2018-04-30|撰文者:RC9055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90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244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