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 Gallery X 郭舒凡《借物記》個展 從微小的日常看見純淨的自己
2019-12-23|撰文者:林侑澂
藝術家郭舒凡《借物記》,於CC Gallery發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CC Gallery 在2019-20年的跨年檔期,再次與藝術家郭舒凡合作,發表了《借物記》個展。展覽中郭舒凡以清新甜美的聯想風格,將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轉換成了「插畫式的雕塑」。如同寫作文時常用的借物抒情手法,展覽以「借物抒情」作為整體的主題概念。郭舒凡運用了大眾都知道、熟悉的物件,去呈現出自身的情感及想像。將一段段微觀的細節放大,與觀眾們分享藝術家生活中或喜或悲的小品故事。
郭舒凡,《音符妹妹》系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我的陶藝創作是從挖土開始的。」郭舒凡的陶藝旅程,源於大學時期的一件從草地上挖土的作品。當雙手感受到泥土中的植物甚至動物,當中蘊含的豐富生命性讓郭舒凡深深地有感觸,也自此開啟了她與陶藝的不解之緣。郭舒凡的作品在色彩上非常地飽和,採用了鮮豔的無鉛釉下彩。在素坯入窯前就必須先燒製底色,並在出窯後需要再次上色,再重複一次燒製的步驟。也由於色相的明亮,郭舒凡希望在質感上與塑膠/壓克力有更明顯的分辨。為此郭舒凡持續地研究嘗試,漸漸掌握了熟料沙所留下的粗糙質感,也同時完全以手捏成形的方式創作造型。盡可能直觀地做出具有手做感的細節。
郭舒凡,《生活中-速食記》。圖/CC Gallery提供
本次展覽的起源《生活中-速食記》,是郭舒凡2019年三月參加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的邀請展中的代表作,也是組轉捩點一般的重要作品。在這件作品之前,郭舒凡總是下意識地對於實用陶(能夠日常運用的器物)不甚熱衷。認為如果要考慮功能性的話,藝術創作的純粹程度會被干擾。然而陶瓷博物館又將實用陶訂立為那次邀請展的主軸,這讓郭舒凡重新思考了「如何結合實用陶與非實用陶」的課題。
突破了實用性與純粹性的侷限,郭舒凡將生活中所喜愛的速食作為起點。將人臉鑲嵌在速食店包裝中,讓作品呈現有著「包裝自己的臉」和「被藏在包裝裡的臉」兩種意涵。以一個日記的方式,反映了大眾的共同記憶和藝術家自身的喜好。以一種速食小精靈的方式,呈現出了讓人會心一笑的有趣作品。
郭舒凡,《在盤中-人魚姬(二)》。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沿用了將生活經驗與孩童形象結合的主軸,郭舒凡的作品《在盤中-人魚姬(二)》也有著可愛的故事。靈感源於郭舒凡想像著湯匙掉進湯盤時,盤中會有美人魚浮出。並且像童話故事般,拿著金湯匙和銀湯匙詢問人類:「你掉的是哪一個湯匙呢?」的幻想故事。
郭舒凡,《水仙》。圖/ CC Gallery提供
郭舒凡作品的故事往往天馬行空,每一件都相當地讓人好奇。例如作品《水仙》靈感是來自於家中驕傲的弟弟(但形象上並非以弟弟為藍本)。水仙花驕傲、自戀、任性、裝蒜的意象,與孩童的表情相互呼應,讓他們各自的特質被更加凸顯。在同時呈現出家人之間相處、互相觀察的點點滴滴。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尋一壺月光 ── 李蕓朵 詩・書・畫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CC Gallery集結46位台灣藝術家 首次推出線上藝術展售會
2021-07-08|撰文者:CC Galley/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71
「在最單純中 看見最豐富」 方信普個展《純》於CC Gallery發表
2020-08-24|撰文者:林侑澂7555
CC Gallery 9、10月接連展出當代工藝大師Maja Houtman、Judy Stone作品
2019-09-02|撰文者:CC Gallery4438
桃園市立美術館榮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視覺藝術類計畫優異
2024-12-25|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4
重新回應機構空間的文化結構「展場誌:觀看者-維護者-空間的對話術」
2024-12-25|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24
詮釋宜蘭獨特的藝術脈絡,宜蘭美術館推出展覽「繁星璀璨—跨.時空的宜美對話」
2024-12-24|撰文者:宜蘭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