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當代藝術藝博會

2020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亞洲畫廊以高度藝術價值呼應國際趨勢!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2020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

2020-01-18|撰文者:王玉善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已於今年邁入第二屆,相信對於有到現場看展的民眾來說,一定馬上就可以感受到今年在展場的氛圍營造上,有著很大的不同。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西方畫廊以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大型裝置吸引觀者的目光,但在今年的空間鋪陳上,則轉向為以一些經典、內斂,抑或者視覺原創性較高的藝術作品為主,也因此觀者勢必要對於藝術作品的趨勢及脈絡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才會比較容易讀懂本次台北當代的展示邏輯。誠如在開幕記者會當天,由聯合總監岳鴻飛Robin Peckham所述:「今年台北當代的空間鋪陳和去年的邏輯有很大的不同,今年是將大小畫廊交錯、年輕及老派混合。

裝置藝術展區展出豪華朗機工作品(展位I02)。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白石畫廊(展位C04)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蔡康永也為藝術愛好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不過有趣的是,既然在展位視覺性的表現上,顯得較為內斂一些,因此要如何彰顯自家經營的藝術作品的特色,其在空間與作品之間的細節處理就需要更多的巧思,如展板的用色,平面與裝置之間的對應關係、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關聯性等。面對這種需要細膩的策展方法,一向在亞洲頂級畫廊的團隊中,有著自成一格的專業範疇,尤其東方藝術品向來具備一些詩意的藝術語彙。也因此,在今年這樣的條件之下,亞洲畫廊在選件及空間的呈現上,皆盡可能的完整詮釋自身帶來的藝術精品之文化特色及內涵,效果不亞於西方具有權威式地位的藝術家創作,以下分享本屆來自東西方各自具有文化屬性、時間脈絡的作品給予觀者。

耿畫廊展出藝術家陳浚豪新作《臨摹宋燕文貴溪山樓觀》,其以不銹鋼蚊釘創作,2019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耿畫廊展場空間照(展位F06)。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D20 WHITE CUBE|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

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1938年出生於德國的薩克森,於1958年穿越柏林圍牆至西德,為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之一,畫面經典的特色在於將被描繪的主體形象倒置、撕裂、離合,並以狂放的筆觸搭配強烈的色彩描繪其母題,藉此來象徵他對於戰後德國的創傷記憶及情感,以及社會體制的批判,為德國藝術史留下一幅篇章。此外,瑞士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Foundation Beyeler)於2018年,也曾大規模為他舉辦過六十年來的回顧展。

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Die Arbeiterakademiemarschiert,Oil on canvas,290x208cm,2012。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白立方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E20 高古軒Gagosian|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

高古軒展出村上隆的全新創作,這一次的內容還環繞著與我們生長背景,有著許多共同記憶的動漫人物哆啦A夢為主題,作為藝術品擁抱大眾的方式,現場即引起許多年輕藏家的佇足,同時在作品上我們仍可以看到村上隆創作的經典語彙-太陽花。村上隆為國際當代知名的藝術家,同時也為KAIKAIKIKI有限公司代表,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美術研究科博士後期課程,精通東西洋藝術史發展,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客座教授,並曾於世界著名展場舉辦過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由村上隆創辦的畫廊-Kaikai Kiki Gallery(F04)也參展本次的藝博會,喜愛流行文化的觀眾們不容錯過。

左自右:村上隆,《端坐著的哆啦A夢:哭一陣,笑一陣》,2020年;《哆啦A夢,讓我們與藤子F‧不二雄大師一起坐上時光機跨越這些維度!》,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古軒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E20 高古軒Gagosian|史蒂文‧帕里諾(Steven Parrino,1958-2005)

史蒂文‧帕里諾出生於紐約,於1982年獲得了帕森斯新設計學院的藝術學士學位,為美國藝術家、音樂家,他的作品即有極高的個人語彙,特別是其主要以黑白條紋為作品的主要色調,並藉由扭曲、撕裂、折疊畫布,來形塑他所定義的「畸形繪畫」(misshaped paintings)。在藝術家的作品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史蒂文‧帕里諾透過黑白條紋與侵入式的畫面,詮釋了他對於反文化、龐克、無浪潮文化的精神理念,同時也以繪畫三維性的表達,回應了繪畫已死的格言,並重新定義其可能性。

史蒂文‧帕里諾,骨骼內爆(Skeletal Implosion),琺瑯彩、畫布,2001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B09 MORI YU GALLERY|藤浩志(Hiroshi Fuji)

以現成物組成類似次文化、非主流或者常民文化的語彙,一直是當代日本藝術家創作的手法,其中藤浩志便是在這股潮流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其1960年出生於鹿兒島,1983年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曾任青森縣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館長。作品以被人類遺棄的玩具進行拼湊,做成各種曾經存在與人們心底印象的各種形體,再度賦予這些廢棄物新的角色,同時也反映了人類過度消費的議題。如同其在2012年被《藝術收藏+設計雜誌》當中被採訪的創作理念:「玩具有一股力量,讓人一見就微笑。一種熟悉感,讓人放鬆。」。

藤浩志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MORI YU GALLERY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D07 Hauser & Wirth 豪瑟沃斯|松谷武判(TakesadaMatsutani)

松谷武判為日本戰後當代藝術中的代表人物,同時也為具體派的第二代成員,其延續具體派在創作時拋棄畫筆,以工具和身體感為做為與時代精神連結的方式,同時在材料的使用上又更為多元。不過有趣的是,本次展出的這一件於1975年創作的作品,是屬於松谷武判結束了他在具體派時期的風格後(1972年具體派解散),受到西方極簡主義(Minimalism)、硬邊藝術(Hard Edge)影響,進而重新開始再次探討繪畫空間極限值的方式。其作品受到巴黎龐畢度中心、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以及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等之典藏。

松谷武判,物件:黃色盒子,鉛筆、丙烯、畫布,1975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Hauser & Wirth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B10CHINI GALLERY 采泥藝術|謝貽娟(Jo Hsieh,1967-2017)

不得不說這件由采泥藝術帶來的謝貽娟於1997年之後,開始創作的藍色單色繪畫系列作品,著實的令人感到驚嘆,其藉由將稀有性的藍色礦物粉末,佈滿於整體畫面,並以手作為媒介(塗抹),以皺褶、銘刻般的圓環,多重環繞,讓畫面具有閃爍之跳躍感(藝術家顛峰之作的粉末系列),如此可讓身體感融入畫面當中,並藉由光穿透於顏料時,進而反射到光者的眼中的過程裏,表達一種無限深邃的時間與空間,藝術家將其稱之為「非空間」(None-Space),而這種宛如由二維、三維、四維的多重性凝視與被凝視,也表達了藝術家對於時間、空間、信仰、虛無等存在概念思考的掙扎。

謝貽娟,藍色時期(Blue Period),礦石粉末、壓克力樹脂、畫布,2013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采泥藝術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E21LISSON GALLERY 里森畫廊|傑森·馬丁(Jason Martin)

Jason Martin為英國藝術家,出生於1970年。他的作品特色在於透過厚重模糊狀的肌理,來表達繪畫性及雕塑性之間的融合,並在視覺上以看似混亂的漩渦,將創作時的身體感延伸進去,探討在特定結構中的抽象表現主義,以及繪畫在當代中的可能性,試圖提出抽象情感結構的源頭現象。另一方面,他的作品也以單色調著稱,在我們眼中所看到的紋路,是透過在金屬或者有機玻璃板上塗上油漆、壓克力凝膠後,進而用各式工具營造出不同的物理性狀態。

Jason Martin,賈羅(JARROW),複合媒材,176x160cm,2014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Jason Martin,賈羅(JARROW),複合媒材,176x160cm,2014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里森畫廊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B07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就在藝術空間|毛利悠子(YUKO MOHRI)

毛利悠子出生於1980年,為日本藝術家。她的作品透過蒐集城市當中的生活物件、機械組件後,將其重新變造為一個全新的裝置藝術。其中「MoréMoré」系列開始發表於2009年,主要是透過各式組件的拼裝,創造出一個由現成物組成的生態系,令觀者賞析其被使用時的美感,表達一種哲學上的思維,藉此延伸至人類創作時的衝動性根源,同時也探討自然與人造之間的關係。藝術家曾受邀於國際各大雙年展、美術館展出,如2016印度科欽雙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東京森美術館(Mori Museum)「Roppongi Crossing 2016」等相關之計畫。

毛利悠子,Moré Moré: Showcase #4,Mixed media,2020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S11和田美術| Y++ 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

石田徹也(Tetsuya Ishida)是典型死後才成名的藝術家,在他筆下的人物及場景之安排,看上去簡直是憂鬱到極度的不可思議超現實的境界,尤其是在他冷峻筆法及細膩線條的鋪陳下,進而將人物解構並重組於生活物件中的樣貌,再再的顯示了現在人心中在生存壓力下的嘶吼及尖叫,就像是在生命結束前,仍要耗盡力氣與世界體制衝撞般。藝術家出生於1973年,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於2005年因交通事故離世,僅留下217件作品,他將人類比喻機器般,受到背後使用者的框架,幾乎無任何表達情感及自由的權利,僅能透過淡淡哀傷的神情,做出有限的掙扎。

石田徹也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和田美術| Y++展場空間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上述內容僅是本次第二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所帶來的部分作品特色,現場仍有許風格特殊,且形式表現多元的藝術創作等著觀眾們一起去揭露。整體而言,我們可以看到部分西方畫廊依舊盡可能的,呈現一些在藝術史上,具有一定意義的經典作品給予觀者選擇,如有些畫廊主要是進行二手市場的交易,而有些則是試圖將自身合作的年輕、或者中生輩的藝術家推入亞洲市場。另一方面,在亞洲畫廊的呈現當中,則是傾盡全力,將館內最優質的藝術家的作品呈現於展會當中,讓這個匯聚亞洲等頂尖藏家的場域裡面,有更多亞洲的藝術家可以受到支持與被認識。

安卓藝術帶來李明則作品《大尖山》,其東方民間風俗色彩的畫風及內容聞名國際。圖/安卓藝術提供

安卓藝術展場空間照(展位C24)。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TAIPEI DANGDAI
時間:2020年1月17日(五)11:00-18:00;19日(日)11:00-17:30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

更多資訊:「跨越藝術世界的藩籬」-2020元月藝博會衛星展專題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2020藝術博覽會台北當代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9

0

5

厲害

1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博會

第四屆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再次見證台灣藝術市場的活力與深度

2023-05-15|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82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徵件

「2024臺北美術獎」徵件開跑,5月1日至6月20日受理線上報名!

2024-04-3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