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新聞

特展藝文跨界策展

「請自我介紹」:在《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中眺望身份的塑造與其邊界

中正紀念堂山海原力原住民藝術南島語系當代藝術

2020-02-04|撰文者:陳晞


哈拿‧葛琉(Hana Keliw)的作品《彼岸》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將原料打造為作品,對於整個審美過程負責地勞動。既探討根源的多元性與別於強勢文明的歷史、國族視角,同時也關照著養育我們的土地,是此展展出作品中的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特點。在太魯閣族藝術家余欣蘭(Rngrang Hungul)與魯凱族藝術家陳安琪(Thalaelethe Titibu)從2009年開始,以十年的歷程拍攝八八風災與之後重建和影響的紀錄片《錄·路》,以及阿美族藝術家伊祐·噶照(Iyo Kacaw)以神話寓言的巨人造形木雕結合現成物探討過度開發的裝置作品《土地的內在結構》,也都透過了這種勞動,守望養育我們的土地,批判那些過度而貪婪的欲力。
在視覺語言上有別於強勢文明流傳下來的藝術文化,審美邏輯也與之不同。這些藝術創作的背後似乎都在喚回那些文化因都市發展、人口移居、早期原民政策導致失落的文化功能。作品中強烈的文化集體性,在觀看展覽時也不禁引人思考當代藝術創作在表現個體與喚回文化群體之間、小我與大我之間的擺盪。

請自我介紹

達悟族人如此獵魚,如此晾曬
這是達悟族男人的「執照」
此等執照
就像「ID」
成為身影的證照  ─ 夏曼‧藍波安

在《山海原力》展覽策劃團隊製作的展覽影片當中,有的藝術家對於開頭的問題尷尬地笑、有的則先從自己的父母親或是祖先講起,又或者對這個問題表達質疑─自我介紹。在每個人生命經驗中一定都會在不同的情況遇到這個要求,在不同的立場時,這個要求有時令人突然不知道該從何說起。自我介紹的同時也將自我他者化,這個問題迫使所有人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壓成一張以幾句話製成的「名片」,遞給那些提問者。而藝術家可能就是在用一輩子的時間,以創作對這個世界自我介紹—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
對此,達悟族藝術家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說地更單刀直入─「其實從被殖民的角度來說的話,自我介紹始終有很大的迷思。」  從這個角度來觀看他在《山海原力》的展出創作,其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自我介紹」。
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的錄像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為一位擁有人類學背景的文學博士,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展出的錄像、攝影與詩集都一再地呈現了他作為一位達悟族人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在海洋中划著自己完成的拼板舟,身體力行海洋民族的生活,運用中文紀錄達悟人的生命故事,以母語口述海洋的韻律,與海洋對話、學習,體現達悟人的宇宙觀。在展場中與之相輔相成,卑南族/西拉雅族藝術家王綺穗自海中望向陽光的繪畫作品《凝態系列-異位I》,她繪畫中海洋包含了生與死,乘載著那些難以直觀去發現的記憶。
卑南族/西拉雅族藝術家王綺穗自海中望向陽光的繪畫作品《凝態系列-異位I》。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創作對於像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這樣的創作者來說,並不是從自己的生活與生命經驗中擷取精華,透過其他物質來創造具有奇觀性的作品。也許我們可以這麼猜想,藝術是關於生命如何乘載文化、讓人得以為人的事物。從藝術作為生命精神的容器的角度去思考,也許更能讓我們了解原住民藝術背後乘載的文化功能。
與夏曼和王綺穗的海洋對望,以紅色的尼龍繩漁網編織成的船型軟雕塑《失根的靈魂》幾乎是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Eleng Luluan)最赤裸的自我告白。因天災和家庭因素不斷在遷徙中成長的她,曾經是2002年「意識部落」的參與者之一。儘管在那樣的當代藝術創作者聚落的經驗中,在接受歸屬空間的多元性與混雜性同時與個人認同危機和解,但直至近年安聖惠(Eleng Luluan)才選擇了都蘭作為工作室與落腳生活之地。作品中船型造形的容器意象、媒材的軟與編織結構的穿透感,都蘊含了一種悲傷而溫暖的慰藉意象,那是一個既軟又堅強的精神容器。
安聖惠(Eleng Luluan)的作品《失根的靈魂》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我可以是誰?

原住民藝術的創作中,除了有承接傳統文化的儀式性與其他功能之外,它依然使人思考個體在這個世界上的自我認同。除了去尋找「我是誰」之外,「我可以是誰」或許是個人主義讓當代藝術擁有更多可能性的貢獻。在《山海原力》當中展出的年輕藝術家,不少是具有「都市原住民」的文化身分。這種文化身分有時更是處在一種雙重邊緣(註一),在找尋自我認同的路上可能更加複雜。
阿美族藝術家曾秉芳(Lahok Oding)來自花蓮,獨自生活在都市十幾年之後到了三十歲開始反思自己的身分認同與人生意義。透過繪畫,藝術家試圖在自己童年時在部落與家人之間的記憶中找回認同。在她的《植物慢遊系列》中,我們難以直觀的方式來察覺原住民藝術的符號或是象徵意涵,但我們卻能在色塊的構圖與色彩的選用上,感受到曾秉芳透過抽象的方式呈現一種都市中成長、學院體系之外的自然與圖騰符號的有機構圖與色彩系統。
阿美族藝術家曾秉芳(Lahok Oding)《植物慢遊系列》作品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都市中成長的卑南族藝術家高敏修(Anguc Makaunamun)的攝影作品《族服人像》就以混血血統的都市原住民青年作為拍攝對象,邀請他們穿上傳統服裝,再以編導式攝影(Staged Photography)呈現都市原住民青年與文化身分之間曖昧的親密感。《繚繞獸面》作為根據藝術家幼時在建和部落(Kasavakan)的印象所創作的類泛靈信仰面具,似乎更像是一種以文化記憶衍伸而成的幻想身分再造。
高敏修(Anguc Makaunamun)的攝影作品《族服人像》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高敏修(Anguc Makaunamun)作品《繚繞獸面》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族群文化認同總是充滿可塑,因為沒有人可以代表任何一個文化或族群,獨立的個體儘管可以乘載文化身份,但他終究要面對自我意志與族群意志之間的平衡。在太魯閣族藝術家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如同劇場裝置一般的《白色工寮》中展示的作品《3M》,即是藝術家在文化認同、族群認同與自我性別認同之間,三位一體形成的自我認同在原住民族身分邊界的再探。而這或許也是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原住民藝術與「原住民」這個概念、一種多維度的解方。
東冬‧侯溫(Dondon Houmwm)的作品《3M》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活動詳情請至展覽網站查詢 https://indigenousart.cksmh.gov.tw/

系列活動
11/21(四)13:00-14:00 文化智慧|香蕉絲工作坊(新社香蕉絲工坊) <<點此報名(限20名)>> 地點中央通廊
11/21(四)14:00-16:00 <<山海原力>>特展講座(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11/22(五)14:00-15:00 島嶼之歌(柯林)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11/30(六)14:00-14:30 島嶼之歌(謝皓成)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12/07(六)14:00-15:00 島嶼之歌(古川麦三重奏)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12/21(六)14:00-14:30 島嶼之歌(兒路創作藝術工寮)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12/28(六)14:00-15:30 海的傳唱(夏曼.藍波安) <<點此報名(限30名)>> 地點中央通廊
01/04(六)14:00-14:30 島嶼之歌(阿美複音青春歌隊)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01/04(六)16:00-18:00 文化智慧|檳榔鞘石器(拿鞘) <<點此報名(限15名)>> 地點中央通廊
02/08(六)14:00-16:00 文化敲擊|樹皮飾(獨樹依織工作室) <<點此報名(限15名)>> 地點中央通廊
02/16(日)16:00-16:30 島嶼之歌(小魯凱音樂傳創隊)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02/22(六)14:00-15:00 聽聽部落的故事(心心姊姊) <<點此報名(限20名)>> 地點中央通廊
03/07(六)15:00-16:00 文化交織|織藝傳承(美織織品工坊) <<點此報名(限20名)>> 地點中央通廊
03/14(六)11:00-11:30 島嶼之歌(臺北市原住民族合唱團) 自由入席 地點中央通廊
展覽資訊
名稱: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
日期:2019/11/21 09:00 ~ 2020/03/22 18:00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
參展藝術家:依首字筆畫排序
巴豪嵐.吉嵐、王綺穗、伊祐.噶照、安聖惠、東冬.侯溫、林介文、林戎依、哈拿.葛琉、柯林、夏曼 . 藍波安、高敏修、陳安琪x余欣蘭、曾秉芳、潘朝成 x 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鐵木.巴紹
策展人:王昱心(Tanivu Tapari)(國立東華大學 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副教授)

中正紀念堂山海原力原住民藝術南島語系當代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第一屆南島藝術三年展「溯源」:以南島藝術走向世界的新航路,在原住民藝術史上劃下重要的里程碑

2023-11-02|撰文者: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