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藝博會

「你.看到它們了嗎?」- 2020《台北當代》佳作搜秘!(一)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Christopher Le Brun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你.看到它們了嗎?

2020-01-30|撰文者:詔藝

今年(2020)台北《超級藝博週》中的指標性藝博會《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於一月16至19日於南港展覽館舉行。延續上一屆被稱為「香港巴塞爾減量版」的口碑,本屆共有來自世界各地99 家畫廊參與,吸引眾多國內外藝術愛好者及收藏家前來參觀,根據主辦單位會後新聞稿,本屆參觀人數超越去年,估計逾四萬人次,熱鬧非凡。
本系列接續甫結束不久《2019台北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2019)所推出的《「你.看到它們了嗎?」─ 2019 ART TAIPEI漏網搜秘》系列模式,陸續介紹幾位在本次《台北當代》中,值得關注的藝術家:

一、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Christopher Le Brun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出生於1951年英國的朴茨茅斯(Portsmouth),他接受正統的藝術教育,曾就讀過倫敦的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Art)與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School of Art)。年輕時的他,作品首先出現在柏林一個叫做《時代精神》(Zeitgeist)的聯展中。三十歲之後,他的作品開始走出英國,陸續在歐陸和美洲各國展出。他曾於1978年和1980年,分別兩次入選人稱「繪畫界奧斯卡獎」- 約翰•摩爾繪畫大獎(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的「優勝名單」之列(該獎通常有五人入選「優勝名單」(prizewinners),這五人中會被選出其中一位成為「年度獲獎人」(winner of the year)。除了在繪畫方面的成就早已深受肯定外,他也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傑出版畫家和雕刻家。
勒•布倫。Photographed Nicola Togneri。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勒•布倫,油彩畫布,2019。©Christopher Le Brun。圖:詔藝 攝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

勒•布倫除了藝術上的成就外,2000年他當選為英國倫敦皇家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 London)的繪畫教授,任教十多年之後,於2011年12月當選皇家學院院長。他是自英國古典肖像大師約書亞•雷諾茲爵士(Sir Joshua Reynolds, 1723 – 1792))以來的第26任院長,也是該校自1878年後最年輕的院長當選人。他於2019年底卸任該職。
約書亞•雷諾茲,《自畫像》(Self-portrait),油彩畫布,約177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約書亞•雷諾茲之名作,《Colonel Acland and Lord Sydney: The Archers》,油彩畫布,1769。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身處於英國當代藝術發展的最近三十年間,勒•布倫卻是位在創作「調性」上比較特別的人物。回頭檢視自1980年代末期起,至今在藝壇上已經建立起相當知名度,或已經具有良好市場基礎的英國藝術家們,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英國年輕藝術家」(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之外,其他藝術家若想成名,不外乎得在「自身個性」或「創作主題」上,有些公關宣傳的著力點,例如: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話題人物班克斯(Banksy),或是以傑出同志形象穩站美術史的普普繪畫大師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
反觀勒•布倫這位所謂的「院長藝術家」,從未採用他學生輩、時下藝術家常引以為據,透過嘲諷或針貶政治社會現象來作為創作的啟迪,而是一路以來,從他所醉心的浪漫主義情感和象徵主義的意象出發,透過傳統油彩或水彩繪畫的方式,傳達他在包括音樂、文學、哲學、詩歌等領域的深刻人文素養,逐步摸索出近年來奠基成形的獨特繪畫風格。
班克斯,《Shop Until You Drop》,創作時間不明。Photographed by QuentinUK Image source: WIKIMEDACOMMONS
勒•布倫,油彩畫布,2016。©Christopher Le Brun。圖:詔藝 攝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

這位院長的創作風格,自年少時開始至今,經歷過多個不同的階段,直至今日都似乎還在演變中,可說是藝術家中的少數。他早期的作品比較具象,後來逐漸將畫面上的形體模糊化或抹除,使之產生一種在具象抽象間游移不定的畫面,但基本上大部分的作品,尚能辨認出畫中具體的描繪對象為何,或人物或景觀等不一而足。十多年前,他開始揚棄畫面中留有具象事物的畫風,採以層層堆疊的油彩線條,建構出他獨特的抽象語彙。雖說勒•布倫在二十幾年前就開始在皇家藝術學院任教,但他帶有具象的作品,無論在觀念或是技巧上都難以說是出類拔萃,多數作品畫面上色彩偏暗且基調不甚清楚,可能多屬於個人內心情感方面的呢喃和抒發,也缺乏強烈的個人風格。但自當上皇家學院院長之後,一反尋常藝術家擔任行政職後難以進步的宿命,他後來在抽象繪畫中摸索出前所未有的「稻草稈筆觸」的新風格,並在耳順之年後的作品逐漸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走出了不同於另一位當代抒情抽象大師塞.湯柏利(Cy Twombly)的旋轉繪圖方式,採用更明亮的多彩色調、較為厚實飽滿的油彩,並以直線條的垂直筆順,以形構帶有冥想與詩意的畫面,成為另一種帶有英倫風味的抒情抽象。他的前期作品就學術和市場兩方面,的確不甚受到矚目,但卻可以發現他的作品越來越老練,因此就他的繪畫類作品而論,他或許會被歸類屬於大器晚成的藝術家。
勒•布倫,油彩畫布,2016。©Christopher Le Brun。圖:詔藝 攝作品細部。圖:詔藝 攝
有報導形容勒•布倫在創作上抱著「不尋常認真」(unusual seriousness)的態度,且從各種訪談紀錄上來看,他在個性上較為低調拘謹,和有些亞洲的學院派藝術家頗為不同。例如不少華人藝術家雖在學術單位任職,卻十分善於吹捧自己的作品,或是配合經紀的畫廊,為了作品銷售,和市場走的過於接近,最終變相成為「學術藝人」。在勒•布倫卸任院長前的數十年間,縱然有舉辦過一些展覽,媒體和大眾認識他的理由,主要都是因為他作為皇家藝術學院院長的行政職。近十幾年來,藝術交易商一直專注在開發具有賣相的新銳藝術家以獲取最大利潤,似乎不怎麼青睞這樣一位已經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階段的長者。但也正因為在他做為一位藝術家的職涯已經潛沉許久,日積月累的實力,終將有破繭而出的一日。
在勒•布倫的作品上,我們可以看到層層堆疊、筆筆拙樸的手感油彩,形成他作品畫面的主要結構,而和過去他作品最大的差別在於,藝術家所使用的顏料,開始加入了多種更具當代感、更為生動活潑的色彩,他的作品於是在低調節制中更顯得高貴。他表示「每種顏色都有不同的性質」(“Every single colour has a different nature”),又進一步地說道:「我所要記住關於顏色這件事,是無可言喻的。而那正是因為無可言喻而產生的樂趣。」(The thing I want to remember about colour is, it’s in explicable. And that is the pleasure of it.)
他認為「繪畫是關於製作和思考」(“Painting is about making and thinking"),而「繪畫是一種思維方式」(“Painting is a way of thinking")「它(繪畫)是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當我開始繪畫時,我並不需要制定計畫,我只是開始,所以你們所看到的就是我的想法。」(It’s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When I start painting, I don’t necessary have a plan, I just start, so you’re watching my thoughts.)
勒•布倫,油彩畫布,2018。©Christopher Le Brun。圖:詔藝 攝
在華人藝術圈中,為師者還在世時,往往流傳著「學生作品哪有高過老師的道理」這樣的潛規則。這次在《台北當代》這樣一個開放性藝術市場的場域時,我們在歐美藝術家身上就看不到前述那樣的潛規則,反見識到一位在創作名氣上可能遠不如他許許多多學生的長者,他的虛懷若谷、謙沖優雅的自信,蓄勢待發。正如股神巴菲特的名言:『海水退潮後就知道誰裸身游泳。』("After all, you only find out who is swimming naked when the tide goes out."),或許假以時日,我們也終將看到這位藝壇老將的崛起並受到肯定。
勒•布倫,油彩畫布,2017。©Christopher Le Brun。圖:詔藝 攝

克里斯多夫•勒•布倫Christopher Le Brun台北當代Taipei Dangdai你.看到它們了嗎?
REACTIONS
喜愛

5

好美

3

0

2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徵件

「2024臺北美術獎」徵件開跑,5月1日至6月20日受理線上報名!

2024-04-3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43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春之展望」春之文化基金會攜手視盟,首例企業贊助視覺藝術第三部門組織營運案例

2024-04-26|撰文者: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