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藝博會現代藝術

「你.看到它們了嗎?」- 2020《台北當代》佳作搜秘!(六) 安德烈亞斯•埃里克森 Andreas Eriksson

安德烈亞斯•埃里克森Andreas ErikssonTheodoros StamosTaipei DangdaiClifford Still

2020-03-09|撰文者:詔藝


埃里克森作品。圖:詔藝 攝。
在埃里克森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色彩、筆觸和油彩肌理的堆疊與融合。或許會有人覺得,埃里克森的作品在圖像的形式表現上借鏡了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中幾位大師,如克萊福特•斯蒂爾 (Clyfford Still, 1904 - 1980)或西奧多羅斯•斯塔莫斯(Theodoros Stamos, 1922 - 1997)的非隨機不規則色塊,但在埃里克森的畫筆下,可以明顯看出他採取一個完全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時代那種想要衝破牢籠、放肆霸氣的風格。反之,無論是在色調、油彩和筆觸運用,埃里克森繪畫的表現方式都顯得謙遜而溫和。他選擇低彩度的自然色調和當代感十足的絢麗色彩,交疊在不同的色塊碎片當中,以看似隨機,實則以構思精巧的方式並置。每幅畫都像經過縝密的編排,以各種鬆散卻可受控制、薄彩迭置的方式層層進行油彩的渲染,近看似抽象,遠觀卻似有似無地呈現天造自然下的風貌,藉此傳達他對於人文主義和大自然的崇仰之情。
斯蒂爾,《PH-234》,油彩畫布,1948。©Clyfford Still Courtesy Christie’s斯蒂爾,《PH-148 (1960-F)》,油彩畫布,1960。©Clyfford Still Courtesy Christie’s斯塔莫斯,《Listening Hills Low Sun》,油彩畫布,1957 - 1958。©Theodoros Stamos Courtesy Christie’s•埃里克森作品。圖:詔藝 攝。
埃里克森的早期創作相對近期而言,較為具象,從作品的畫面上觀察,可以得知他所描繪的對象多專注圍繞在瑞典鄉村的風景。此次在《台北當代》所展出的作品中,藝術家採用某些現實世界中不存在、更為當代的色彩並搭配秋天的色調,以成熟順暢的輕短筆觸和相對稀薄的顏料,透過組合花崗岩般的色塊來描繪北歐山林中的景緻。個別畫作雖尺寸不大,但每一幅作品都透過藝術家對於色彩的選擇、色塊的堆疊、穩定靜謐的筆觸,和各有精妙的構圖,即使畫面上有些錯綜複雜,但看起來卻層次分明、紋理豐富且變化多端,盡顯北歐繪畫所特有的浪漫和崇高意象。
埃里克森作品。圖:詔藝 攝。埃里克森作品。圖:詔藝 攝。
埃里克森的作品經常可以同時呈現出事物的兩面性,如自然物的內部和外部質地、明亮和低調色塊間的對比、虛幻與現實的意象等,使得他的作品,以一種帶有精神上的神秘性,徘徊在抽象與具象繪畫之間,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觀看切入角度。從而,埃里克森的作品也成為近年來喧鬧的藝術市場中,難得可以同時讓視覺和精神層面獲得情緒上舒緩休息的空間。
事實上,埃里克森非常清楚自己創作的意義為何,用藝術家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他想透過繪畫去發現「試圖創造新事物時所會遇見的當代(繪畫上的)問題」 (the contemporary problem of attempting to create something new)。每個文化都有默默在耕耘其精神傳承上的藝術家,雖然無論從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或是相關表達中,尚未受到廣大的關注,但相信埃里克森最終還是會在美術史上留下他努力過的足跡。
埃里克森作品。圖:詔藝 攝

安德烈亞斯•埃里克森Andreas ErikssonTheodoros StamosTaipei DangdaiClifford Still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4

0

3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