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從美術館的策展趨勢 凝視台灣文化與歷史的多元軸線

美術館文化與歷史當代藝術多元性觀點詮釋

2020-03-24|撰文者:林侑澂

邱承宏,《破碎的羅曼史》,2019。圖/非池中藝術網。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臺灣國立美術館《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展場
無論是創作或是展覽策辦,當代藝術的評論標準早已不受限於獲得美感經驗。而是進一步地透過知識性與時代性,讓觀點與詮釋方式成為價值。國際間各大美術館也因應著更多元的視線,再呈現上作出了更多面向的考量。有賴於台灣的自由與開放,美術館能夠藉由藝術家們天生敏銳且「不從眾」的特質,賦予了藝術品 / 展覽跨越規馴的能力。藝文產業工作者們,也發表了越來越多詮釋「非教科書文史」的活動。給予關注不同課題的藝術家更多的空間與機會,並且提供了觀眾們有別於既定框架的思辨契機。
馬哈拉妮‧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印尼),《瓦納坦任編年史的故事#2》、《瓦納坦任編年史的故事#4》、《瓦納坦任的故事》,炭筆繪於木板、壁畫,尺寸依場地而定,2018。圖/非池中藝術往拍攝於關渡美術館《情書.手繭.後戰爭》展場
台灣文化中,多重元素不只是社會發展的底蘊,也已經是藝術與學術的素材。各大藝文機構,都透過探討「如何透過展覽策辦,提供社會更多思辨的可能性?」的思維,展開敘事的軸線與觀點,並自然而然形成趨勢。無論是多方合作或是獨立執行,這寫展 / 演 / 映都體現了美術館的格局和能力。隨著展出的深度與廣度增加,也為美術館加強了吸引不同群體入館參觀的能力。
藝術自然會反應時代,尤其在當代藝術中,議題性更是顯得重要。當藝術創作涉及文化與歷史,「共同認知」的價值或許並不單純是闡述新的立場,宣傳另一種絕對性。而是在於透過藝術活動的舉辦和參與,體現出「能夠接受多元立場」和「願意從不同脈絡思考慣性」的品格。隨著時空,藝術會不斷地擴增可能性與功能性,各界也都對形式、內容抱持著不同的期望。因此當代的美術館在呈現美感的同時、必然承擔了更多知識性的任務。現今的台灣觀眾已經能夠接受走進美術館時,感知到的並非某種答案,而是生成答案的過程與思維。並且進一步地期待,進場後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策辦,得到新的多面向思考契機。

美術館文化與歷史當代藝術多元性觀點詮釋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1

1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