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從美術館的策展趨勢 凝視台灣文化與歷史的多元軸線

美術館文化與歷史當代藝術多元性觀點詮釋

2020-03-24|撰文者:林侑澂

許家維,《武士與鹿》。圖/黃宏錡攝影、北師美術館《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提供
【經貿】
的版圖移動,經常是推動不同文化接觸的起點。藝術家許家維作品《武士與鹿》將「鹿皮貿易」做為關鍵字,討論17世紀東亞的海上經濟路徑。當時日本正處於戰國時代,對於盔甲及作為內襯的鹿皮需求遽增。於是荷蘭的海運商人,開始從事將台灣的鹿皮運送到日本的貿易活動。這樣的商業行為源自於對於台灣的剝削,更對於生態產生了長久的影響。在台灣鹿皮取得不易後,荷蘭人開始將取得貨源的目光至柬埔寨。也由鹿皮開始了對於其他資源的掠奪,並且進一步地引發了在湄公河上的柬荷戰爭。
若將日本、台灣、柬埔寨、荷蘭四個國家對鹿皮貿易的認知進行對照,很可能會得到至少四種、南轅北轍的理解。若是將台灣的這一個歷史片段,放入亞洲太平洋區域來閱讀。則是會發現,台灣與區域周邊的連動,實際上比慣性認知的還要密切複雜。可以說台灣對於國際化 / 地球村的參與其實是相當早,也相當深刻的。
丁昶文,《處女地》,2019,強化玻璃地板、紫外線燈管、霓虹燈管、金雞納樹原材、奎寧水、多頻道錄像,尺寸依場地而異。圖/非池中藝術網拍攝於臺灣國立美術館《七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
【科學】
並不見得經常是文化與歷史的起點,卻偶爾會是重要的附加產物。藝術家丁昶文在作品《處女地》中,重新詮釋了日本殖民政權,在台灣研發藥物(奎寧)的故事。在二戰初期,日本試圖以台灣為中繼,繼續向東南亞區域殖民擴張。但是東南亞常見瘧疾,對於日本人來說極度危險。當時最有效的藥物:奎寧,需要從南美洲的金雞納樹提煉。於是氣候相近的台灣,就成為了當時日本軍方栽種金雞納樹、研發「通寧水」的基地。使得台灣間接地在日本的軍事擴張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從日本、台灣、南美洲到東南亞,一瓶藥物背後連結了許多的國家,也成為強權擴張的武器,甚至影響了國際間的局勢。作為故事一環,當時台灣角色極度地矛盾。卻也在某種程度上,奠定了台灣化學及醫學基礎。此作再次討論了台灣的歷史是如何「與國際局勢扣合」,相當地發人深省。
當代藝術館「穿越─正義:科技@潛殖」陳界仁,《中空之地》。圖/非池中藝術網翻攝自台北當代藝術館《穿越─正義:科技@潛殖》展場
文化與歷史的記錄在不同社會,都難免會受到統治階層意見的左右。為了(盡可能)避免甚至導正這樣的狀態,現今許多國家的政府,均朝著「歸還文物」或「歸還話語權」的方向檢視自家美術館的收藏。並且在不同主題的展區,採取由相關人員負責導覽做法(例如在美國,由印地安原住民,擔任印地安文物區的解說員)。期望可以透過「被描述者」的角度,觀看具有歷史脈絡的展出。

美術館文化與歷史當代藝術多元性觀點詮釋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1

1

厲害

4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