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第18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春華秋水 | 德國 E|MEX 樂團與臺灣中青世代作曲家

第18屆台新藝術獎春華秋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台新藝術獎 MEX 樂團

2020-04-26|撰文者:採訪及文字整理/許祐綸

何為「臺灣音樂」?以「臺灣」為題的當代音樂樣貌應當如何被描繪?文化主體性的音樂生態打造使命有其重量,而《春華秋水》卻透過自由輕盈的姿態,開展出「臺灣藝術創作音樂」命題下的奔放與縱深。
作曲家 李政蔚、陳立立、劉韋志、蕭慶瑜、 林梅芳|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東西交會的臺灣音樂憶像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2013年起推動「臺灣音樂憶像系列」,演出臺灣作曲家經典作品或委託創作,結合出版計畫,逐步累積臺灣音樂作品。《春華秋水》為2019年的系列第六場,找來李政蔚策劃,集結中青世代作曲家—蕭慶瑜、林梅芳、李政蔚、劉韋志及陳立立,以臺灣元素為題打造新作,與德國現代樂團E-MEX合作,並加入傳統樂器共同演繹。接下策展任務的李政蔚,以年齡為分界尋覓創作者,匯聚不同世代,再根據E-MEX編制協調創作者的樂器使用平衡。計畫框架寬廣,音樂館唯一設定,是讓作曲者依自身生活經驗或臺灣特有音樂元素發想創作,然形式不拘,作曲者得以自由實驗。

跨越世代的臺灣文化觀察與轉譯

 《春華秋水》最終為「臺灣音樂」這個命題成就了開闊詮釋。三十世代的兩位作曲人中,陳立立以自身經驗擷取靈感,以北迴鐵路及太魯閣水簾洞的山洞意象,寫作《洞聲/洞光》 。她將笙融入長笛、單簧管、打擊、小提琴與大提琴編制,結合噪音與樂音,營造火車穿梭山洞時的律動、風聲震動與車內聲響壓縮交雜,衝突與和諧並置,勾勒連結生活情感的場景。旅美多年,陳立立在回國首部委托創作裡,初次嘗試將笙入曲為東西樂器混合室內樂,與樂手精細雕琢細微聲景的衝突反差、轉移與混合,將臺灣自然場景化為聲響音色實驗。劉韋志的《眾聲喧嘩 四》延續他同系列社會政治題材,以長笛、單簧管、打擊、鋼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為編制,再加入過往較少使用的實際錄音,轉化兩岸領導者演講、街頭運動中煙霧彈擊射、市民吶喊等音頻,與器樂聲音結合。創作時機逢臺灣大選前後,香港反送中運動方興,「亡國感」成輿論關鍵字的不安情緒蔓延,然而作品不拘泥躁動情緒,實驗聽覺色調,呈現當代多元聲音紛呈沓雜、卻生機蓬勃並規律前行的脈動。

四十與五十歲世代中,李政蔚《凝‧靜》為中提琴、古箏與鋼琴編制的三重奏,融合阿美族〈祈雨歌〉、閩南〈天黑黑〉及客家〈天公落水〉三傳統曲謠片段,將旋律變形轉化,寓意族群共存凝聚。作品創作期間逢父親罹癌病故,李政蔚透過佛教典籍尋求平靜,受證嚴法師「心平靜,當下就是淨土」之語啟發,呈現心境轉折於樂曲風格轉換,湧動中尋覓寧靜力量。林梅芳從氣功、太極、易經及南管的接觸經驗獲得啟發,將東方哲學裡「氣」及能量的凝結與流動,時間凝止中卻綿延連結的姿態,轉化為音樂的抽象概念,以《Liason》為單簧管、中提琴、鋼琴三重奏編制、兩樂章構成的樂曲命名,傳遞東方概念中,緩動流轉卻一氣呵成的特殊韻味。蕭慶瑜的《聚》,則擷取〈思想起〉與〈落水天〉兩首高傳唱的福佬及客家民謠,將旋律拆解,擷取細碎片段改寫、重組、疊置,以鋼琴為領,和長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為五重奏,將庶民音樂語言與西方器樂互補混色,聚合成跨越時空的姿態交疊。

「臺灣」共同體的寬廣詮釋

 《春華秋水》的曲目由德國E-MEX樂團演繹,經驗豐富的專業樂團,對東方語法並非不熟悉,然而單場音樂會中,由外國樂團專為臺灣作曲者創作曲目演出,卻是難得嘗試。曲目演繹經歷許多意見交換,而樂團掌握譜曲動機,細膩詮釋雕琢,亦與傳統樂器笙及古箏無間合作,呈現成果令人驚艷,也開啟後續交流契機。

臺灣音樂的孕育之路,如何從不同世代音樂人開展,在《春華秋水》這場東西交匯當中有精彩體現。讓人思及春華、秋水之名,皆意喻不同時序流轉、景物紛華,就像是當代音景紛呈,湧動而廣闊。

第18屆台新藝術獎春華秋水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台新藝術獎 MEX 樂團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公布17組入圍名單 8組視覺藝術、9組表演藝術角逐三大獎

2024-02-29|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