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第18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再拒劇團《明白歌》獲年度大獎,陳以軒、《群眾》各獲視覺、表演藝術獎

台新藝術獎第18屆台新藝術獎獎助台新基金會當代藝術

2020-06-06|撰文者:陳晞

(2020/6/7 更新各獎項得獎理由)
台灣最重要的當代藝術獎項之一的「台新藝術獎」今(6日)於台新金控大樓舉辦頒獎典禮,公佈獎金各100萬元的表演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各一名,以及獎金150萬元,不分類的年度大獎得主。得主名單如下:
視覺藝術獎:陳以軒—「委託製作—陳以軒個展」
表演藝術獎:《群眾》|王世偉
年度大獎:再拒劇團—《明白歌》
決審委員:
黃明川(紀錄片導演)、徐文瑞(獨立策展人)、陳雅萍(舞蹈學者)、陳正熙(劇評人)、王佩瑤(鋼琴家),提名團代表吳介祥(文化評論人)與白斐嵐(劇評人)等共七位。

視覺藝術獎

首先由台新基金會董事林曼麗頒發的「視覺藝術獎」,由陳以軒獲得。陳以軒作品《委託製作》歷時一年半發展,陳以軒從過去作品脈絡中,汲取出新階段可能的創作計畫方向——過往至今,其作品始終從個人生命事件抒發,到《委託製作》,仍在此軸線上,然而,談論微觀個人的脈絡,更從中觀照巨觀的共有現象。
藝術家表示,每個創作者的創作生命,每個階段應該都會有一些改變,「我處在不同生命狀態,但還是用過去方式創作,發現做不出東西來了,於是知道到了需要轉換的階段。」 陳以軒説,「這次作品讓我有機會去面對,並生出一套新的、現在狀態的創作方法。」
得獎理由:

陳以軒的《委託製作》從藝術家的創作處境出發,反思藝術生態現實,藝術家們彼此連結奧援,除了反應在日常生活的同儕情誼外,也在創作生涯上,共同形成一個橫跨不同文化生產領域的斜槓世代,是藝術界的現實切面,更是當代社會的縮影。作品結合參與式的共作、誇張的表演、對「專業格式」的反諷、流動的鏡頭、細膩搭配音樂與動作影像,讓錄像裝置空間變成電影畫面般的生動場景,把現實世界帶入美術館,也使藝術空間交纏在影像社會的網絡中。


第18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大獎由陳以軒「委託製作」獲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台新獎頒獎典禮。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表演藝術獎

接續由台新文化基金會董事吳靜吉頒發「表演藝術獎」,由《群眾》獲得。作品上、下段落,先讓觀眾廣角遠觀抗爭中的個體,後拉近觀眾於結構內共感。團隊透過不同形式調性變化,營造意識遠近、感知觸動。Helmi的煙霧燈光經歷嘗試,「最後將手法盡可能簡化,透過來自劇場不同地方的燈光煙霧,把觀眾納入在作品當中。」
李慈湄打破聲音的直接聯想,「將抗爭現場的聲音轉換,造成聽覺上的刺激與反應。」人聲部分則強化情緒編排,細膩鋪陳聲音聆聽脈絡。田孝慈則打破過往習慣的表演距離,走入觀眾,創造並肩共感,「我也將現場觀眾投射的回應,延續到下個動作之中,⋯⋯有了觀眾,才真正完成了這個作品。」
得獎理由:

王世偉主創的《群眾》集結優秀藝術家,發揮豐沛創作能量,精彩實踐集體創作,整體製作完整卓越,並能充分運用空間潛能;由遠觀欣賞到近身相伴,邀請觀眾鼓勇面對社會運動中,幽微的個人生命情境,在激昂對抗與孤獨壓抑之間,召喚繼續堅持的希望。演出真摯動人,並能從獨特視角,切入審視個人在群體中的自我意識,激情、疏離,又不落入政治表態窠臼,謹慎避免沈溺自憐,回應騷動的全球局勢,體驗並重新省思抗爭之個人與社會意義。


《群眾》獲得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音效聲場 李慈湄 (左一)、主創導演 王世偉(左二)、煙霧燈光 Helmi Fita (右二) 、編舞表演 田孝慈 (右一)。圖/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年度首獎

壓軸的「年度首獎」由台新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吳東亮先生頒發,由曾多次入圍台新藝術獎提名的再拒劇團的新作《明白歌》獲得。《明白歌》在再拒劇團過往探索「聲音劇場」美學的基礎上,結合同樣以聽覺為表現核心的民間說唱藝術,營造繁複多音的聲響氛圍。作品走唱全台七個事發地點,演出之外也安排工作坊和講座,邀請當地講者與受難者家屬,分享白色恐怖相關案例及情感記憶。文本直接援引大量文獻,敘事方式結合民間說書歌謠,試圖以多重角色的聲音召喚歷史血肉,開創更生動多面的記憶回溯。
得獎理由:

再拒劇團《明白歌》 將沉重的白色恐怖文獻,轉化為流暢深刻、節奏明晰的聲音劇場。作品結合口語文化、民謠唸唱和報告劇,以簡易的舞台、準確的符號意象,與四位表演者的靈活調度,藉由說演與吟唱再述無數受難者檔案,素樸地還原文獻的原始視角,傳遞了複雜糾纏的時空因素和政治環境。《明白歌》重返現場,讓個體的傷痛在經歷時代噤聲之後,明白召喚出以聲述史的傳承力量,抗拒遺忘與冷漠,舉重若輕地完成艱困的歷史敘事。


第18屆台新藝術獎年度首獎由再拒劇團《明白歌》獲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邁入18歲的台新獎,自2002年以來為國內優秀藝術從業者提供了數千萬元的獎助金,也曾因應藝文環境的變化歷經若干次的改制。2014年起轉型頒布不分類的最高額獎項「年度大獎」,此屆台新獎首先的不同之處,即在於決選委員皆為國內專家。而在此屆入圍決審的展演名單中,視覺藝術類與表演藝術類皆較去年多入圍一位名額。
本屆評審團主席黃明川,同時也是首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的得主。談及這屆的評選作業,黃明川表示,這屆入圍展演競爭相當激烈,在作品各有傑出特色的時候,但比賽只是宣示其藝術意義的一種方式。其他六位決審委員也都表達個人專業的觀點,也投射到全球藝術發展的狀態。
黃明川指出,去年整體表現有一種莫名的一致性,內容上都呈現了人與人、家族、社群、社會、大歷史,包含過去到現在都具有議題的研發、展現藝術創作的巨大能量。「我們又深刻地看到一種新的現象,我稱之為世代的新態度,也就是普遍這代的創作者不再以嚴肅的態度去面對嚴肅的議題,沒有絕對的立場,以面對真實的手法開放給觀眾巨大的想像空間,以及解釋空間。」
黃明川說,我們來到一個全新的時代,來到勇敢面對當前與過去、將一切定論留給觀眾。「一如我在2003得到台新藝術獎時說的,90年代已經過去。十五年前我也受邀擔任台新視覺藝術獎評審主席,十五年過去,我站在相同的台上,看到台新的年度獎屹立不搖。」
更多入圍展演相關報導詳見─第18屆台新藝術獎專題報導

台新藝術獎第18屆台新藝術獎獎助台新基金會當代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