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人物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藝文跨界

袖珍藝術的當代轉向──關於王寶慶創作中的繁複性與超扁平

王寶慶袖珍藝術超扁平多納藝術雕塑

2020-05-29|撰文者:陳晞

藝術家在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內化到創作時,其反映生命的方式與程度都不盡相同。明年將於多納藝術舉辦個展、並將於今年台中藝博展出的王寶慶(1983-),是一位邁進當代藝術將近20年的創作者。非學院的創作語彙讓我們在王寶慶的創作裡可以很直接地意識到,其創作與生命經驗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那種連結顯現在他對於信仰、對於生活中所愛戀之物與美的精粹。然而更令人好奇的,是他夾在當代普普藝術的工業化製造模式,與堅持自造的工藝靈光之間創作的狀態。
王寶慶,〈愛的起點〉,40X30X10cm,複合媒材,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王寶慶,〈沉重的行囊-北極熊〉,82X32X21cm,複合媒材,2019。圖/多納藝術提供

在袖珍空間中

在年少時被日本電視節目中的袖珍創作深深吸引,王寶慶因此打開了他創作的志業。他初期呈現台灣在地文化生活空間的袖珍藝術創作,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特別流露臺灣生活空間中琳瑯滿目的繁複裝飾。
在2004年的作品中,他將我們一般常見於台灣的古玩文物店的空間狀態呈現出來。微暗的燈光,從地上、桌上堆滿到牆上的古董,那是一種傳統的擺設方式,在有限的空間中找到最大的可能容量。在狹小空間中擺放琳瑯滿目的繁複物件,一直是台灣庶民生活中常見的空間使用邏輯,隨之而生的擁擠感也呈現了一種別於現代化展示設計的美學。
除了對生活的想像與紀念性,袖珍藝術其作為一種創作形式,其藝術價值的討論一直很少從工藝跳脫到當代藝術。作為一位從事袖珍創作超過20年的創作者,王寶慶的袖珍創作呈現了何種當代藝術價值?
王寶慶對於袖珍藝術作為一種創作,很快地就不滿足於著重生活空間的再現功能,以及工藝性的規則。從以袖珍展示生活空間,到以袖珍展示浮華的富裕景觀,王寶慶袖珍藝術中的物質生活品味轉向至一種更為當代、資本化的象徵。2005年開始,王寶慶做了一系列黑白相間的浮華世界。藝術家將袖珍藝術本來的房廳格局,壓縮到如櫥窗般的展示空間中。他以自己制定於那些櫥窗空間中的美感規則,將公仔、小模型或是礦石、水晶漆上顏色。在作品中的勞動與物件調度中,繁複感衝擊我們的視覺,而單色化的上色動作又將這些龐雜的象徵同一化。
王寶慶,〈雙面天使〉,72X56X6.5cm,複合媒材,2017。圖/多納藝術提供
在黑白櫥窗的系列創作當中,我們特別可以發現王寶慶挪用的不只是大眾文化中常見的流行動漫符號,甚至也有藝術市場上的知名作品圖標(icon),如名和晃平(Kohei Nawa, 1975-)的影像細胞、草間彌生(Yayoi Kusama, 1929-)的圓點和南瓜、KAWS(1974-)的公仔等。儘管藝術家表示,那些都是啟發他在生活中發現美的事物,然而,將這些大量製造、圖標化的普普藝術挪用再現於袖珍櫥窗空間時,在觀看上即產生了關於消逝靈光的思想碰撞──當我在看欣賞這個櫥窗空間時,我同時也在觀看一種物質慾望的當代表徵與投射。
王寶慶,〈永恆之愛〉,24X20X6.5cm,2017。圖/多納藝術提供
這種投射也是櫥窗設計的目的之一,以情境式的空間陳設讓看到它的人投射道自己的生活。然而在王寶慶櫥窗裡的投射,並非是建立在預設的觀者以及奠基在消費心理學和空間設計精心布局的櫥窗展示當中。這些作品的投射關係建立在王寶慶自己,這些自我慾望投射的空間,包含了對物質、消逝歲月的慾望,更包含生與死的慾望。
作者與作品之間投射關係雖然封閉,卻是我在觀看王寶慶創作時的一個刺點(Punctum)。他受到佛教信仰啟發,也喜愛動漫公仔。近作對於生與死的慾望繚繞在神像與公仔之間,有的造型更如眾生狂舞的混沌地獄,但王寶慶並不覺得表現宗教題材時,就只能顯示其正向的而崇高的一面。作品中的骷髏象徵的死亡,是提醒人們不要因為它的外在形象而畏懼它。「死亡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對我來說死亡就是回歸到最純真、最純粹的狀態。」王寶慶說。
王寶慶,〈人生的舞台〉,87.5X87.5X20cm,複合媒材,2018。圖/多納藝術提供
王寶慶作品〈地藏菩薩的故事〉局部。圖/多納藝術提供

從袖珍到雕塑,然後是「當代藝術」

從王寶慶的展覽經歷中,我們可以發現2011年是他進入當代藝術場域的轉捩點。因為創作橫跨袖珍、工藝與潮流與玩具藝術等領域,在這些藝術場域中的大小比賽與博覽會中都可以看見他的身影。同時,王寶慶也是玩具藝術與臺灣當代普普藝術(Pop Art)在台灣藝術場域中的縮影。這些創作難有學術支持,隨著市場波動載浮載沉的時候,只能保持自我初心堅持創作。
這種充滿繁複性符號且具超扁平的美學邏輯,讓他在參加「Geisai Taiwan」的時候,獲得了日本當代藝術家村上隆(1962-)的肯定。作為臺灣當代藝術市場崛起時、影響當時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藝術事件,Geisai Taiwan召集了以留學歐美的海歸學院派養成的藝術體系之外的許多創作者,曾讓許多出生於1975-1985年間的當代藝術創作者們嶄露頭角,而王寶慶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又重返當代藝術場域活動的王寶慶,回憶起當年在「Geisai Taiwan」受到村上隆的肯定時,就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情一般記憶鮮明。儘管並沒有獲得獎項肯定,然而在展出時卻受到村上隆旗下的畫廊KaiKai KiKi的邀展YOUNG ART TAIPEI,這個展覽事件激勵了王寶慶,讓他在袖珍藝術的創作中產生當代化的轉向。
圖左:王寶慶作品〈黑色幽默〉,65X60X16cm,複合媒材,2016年版本。圖右:王寶慶作品於「GeiSai Taiwan 2011」。圖/多納藝術 藝術家王寶慶提供
王寶慶作品中使用的許多物件,都是來自於工廠大量製造的公仔與模型,不同物件之間的不同造型語彙,可以感受到其製成方式與具有個人風格式的工藝雕刻之間在視覺上的不同。空間中的繁複公仔、模型與物件的組合,在漆上同樣的單色之後,被藝術家均質化為存在於這個袖珍時空中的平等眾生。
本來各自獨立的符號性,在符號與象徵之間的群聚影響之下化為一種同一化的力比多(libido)象徵。在他的袖珍藝術創作的空間中,從強調桌檯擺設到牆面空間雕刻擬仿的安排,都讓人感到一絲關於信仰的儀式感。這裡的信仰不只是王寶慶的宗教信仰,也是他對生活與物質的信仰。
近期的新作中,王寶慶的創作逐漸從單一面向的內部空間中走了出來,從這些近作中我們可以看見他透過自己的認識方法去思考雕塑空間在內與外、上與下的關係。如〈人生的過往〉與《沉重的行囊》系列作品,我們可以將其視為藝術家在嘗試透過兩個結構體來進行從袖珍出發、探問雕塑語言的一種嘗試。單色的上半部象徵一種對於環境議題、人生歲月流逝的感性精神呈現,而它們壓著下面的彩色世界,則是藝術家在創作中保留袖珍創作所擁有的再現性,表現了二元形式的對比張力。
近年來公仔、玩具藝術的熱潮從拍賣市場、藝博會擴散到整個藝術產業。加上藝起加油活動中顯現的臺灣生活化、貼近大眾的作品受眾需求,讓台灣許多以藝術生活化為理念的創作者們再次獲得市場關注。王寶慶的創作雖然有著上述元素,然而卻更具有個人情感與生命的痕跡。作為一位在袖珍、架上複合媒材作品,到雕塑形式之間探索長達20年的藝術家,王寶慶的創作雖使用了大量的工業化製成的物件模型,但在其創作方法上可以發現,藝術家保留了對於藝術創作的樸真,讓人也對於工藝與雕塑邊界的消解,在當代產生更多元的想像空間。
王寶慶,〈平等的愛〉,103.5X38X25cm,複合媒材,2020。圖/多納藝術提供
王寶慶,〈沉重的行囊-海龜〉,74X28X21cm,複合媒材,2019。圖/多納藝術提供

藝術家王寶慶工作室。圖/多納藝術 藝術家王寶慶提供
● 王寶慶及作品介紹 https://www.donnaart.com.tw/artist_show.php?lc=tc&artist_id=43
● 參觀王寶慶在台中藝博展覽
1105號房 ── 多納藝術@台中藝博
期間:7/17~7/19/2020
時間:中午12:00至晚上7:00(7月19日僅開放至晚上6:00)
預展:2020年7月16日(四)下午3:00 - 晚上8:00
地點:台中日月千禧酒店(台中市西屯區市政路77號)
導航:https://goo.gl/maps/aDyUvoXRaqEgbyoX8
展覽主視覺。圖/多納藝術提供

王寶慶袖珍藝術超扁平多納藝術雕塑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2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