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焦點人物

現代藝術

「百年前最貴的美國『在世』藝術家」 ─ 美國畫家雷夫•阿爾伯特•布雷克洛克 Ralph Albert Blakelock

Ralph Albert Blakelock布雷克洛克Hudson River SchoolAmerican Art哈德遜河學派

2020-07-21|撰文者:詔藝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s, not the most intelligent that survives. It is the one that is the most adaptable to change.”  ― Charles Darwin
「物種中能存活下來的,既非其中最強的,亦非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那一種。」 ─ 查爾斯•達爾文

布雷克洛克,攝於187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布雷克洛克,《月光》Moonlight,油彩畫布,188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家生平

雷夫.阿爾伯特.布雷克洛克(Ralph Albert Blakelock, 1847 – 1919)出生於紐約。他的父親原先是位移民自英國的木匠,曾做過警察,但後來成為一位「順勢療法」的「醫生」(homeopathic doctor,又稱「同質療法」,或俗稱「自然療法」,由於有科學論證上爭議,是在當今多數國家尚未被正統醫學界所承認的治療方式),因此家境相當不錯。在少年時期,透過他人脈廣闊的叔叔介紹下,和當時社會上許多政商名流熟識,開始接觸音樂和繪畫等文化教育的薰陶。
此後,他放棄了自己原先打算繼承父親成為一位醫生的志向,於1864年進入紐約市自由學院(Free Academy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後改制稱為「城市學院」(City College))學習。儘管他在繪畫上表現出色,但事實證明,當時學院派所教授的內容對他並沒有什麼啟發,不久後於1866年退學,開始他的全職繪畫生涯,並於隔年(1867)在美國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首次展出。
1869至1872年間,他遠離塵囂,獨自一人穿越當時尚未完全開發的美國西部,期間有許多時間待在部落和印第安人一起相處。旅行中所見遼闊的風景、各地風土人情和人文奇觀,都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啟蒙。旅途中他也記下及個人的回憶和感受,留下一些和印地安人生活場景相關的畫作。
布雷克洛克,《Edge of the Forest》,油彩畫布,約1880 – 1890間。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旅途結束後,布雷克洛克回到紐約,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定期在美國國家設計學院展出。起初他的作品依舊帶有美國當時影響力最大〈哈德遜河學派〉(Hudson River School)的風格,但他將旅程中所得到的靈感和發想帶入畫作,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1877年,布雷克洛克結婚,經過幾年努力,他的作品漸漸受到當時藝評家的注意,開始有一些重要的社會名流和收藏家都希望能收藏他的作品。1879年,布雷克洛克的作品和對作品的相關評論上了《紐約時報》。
1883年,他與美國重要印象派畫家暨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創辦人威廉•梅里特•切斯(William Merritt Chase,1849 - 1916)和哈德遜河學派重要人物弗雷德里克•卻許(Frederic Church, 1826 - 1900)等大師搬入同一個工作室大樓,陸續又受到許多重量級藝術評論的認可,作品被讚為「(美國當今)最出色的作品之一」(“among the best works shown” ),《紐約時報》評其作品「豐富有而有力量」(“rich and powerful”)。當時「論壇報」刊出重量級藝術評論家克拉倫斯•庫克(Clarence Cook, 1828 – 1900)盛讚「這是我們所見過的最好的作品,不僅以豐富的色彩為(其作品)特徵,而且還具有鮮明的個性。」(“the best work of his which we have seen, marked not only by rich coloring, but by the possession of a distinctive character.”)
切斯,《Self Portrait in 4th Avenue Studio》,油彩畫布,1915 – 1916。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卻許,《Study for Cotopaxi》,油彩畫布,1861。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好景不常,1891年起,他被診斷出有抑鬱、妄想,和精神分裂症,開始受到精神疾病方面的折磨。
雖然作品獲得高評價,但關於他生平的資料,都指出他不擅理財,又或家用花費驚人和其他原因,他家庭經濟狀況逐漸惡化。養家活口給他帶來龐大的經濟上負擔,為了使家人擺脫「赤貧」(abject poverty)他得快速賺錢變現。於是,他開始快速創作,並以低價賣出作品給藝術交易商。
當時他的知名度還不高,據資料記載,作品通常以25美元或更低的價格出售,很少高於1百美元。雖然布雷克洛克的太太曾經在信中對一位藝術經紀人提到,他必須花很長的時間去完成一件最好的畫作,但為了生活,他也可以很快速地完成一些也很不錯的作品。
但這些快速創作的作品,在未經畫廊或藝術經紀人而由自己直接銷售的結果,雖然在短期內得可以得到些財富,但也種下之後不幸人生的惡因。
1899年後,他的精神病加重,性格也變得暴力,被送往精神病院治療,此後在那邊度過接近二十年的歲月。據早期資料報導,在他第九個孩子出生的那天,他以1千美元(透過物價指數計算,約合現今3萬500美元,也就是約新台幣92萬元。但反推當時物價基準,1千美元絕對非僅有今日新台幣92萬元給人的「感覺」)的價格向收藏家提出銷售一幅畫作的邀約,但遭該藏家殺價。在被拒絕提議的金額後,布雷克洛克與妻子發生激烈的爭執,布雷克洛克不得已和這位收藏家妥協,最終以比1千美元低很多的價格將作品賣出。
由於不擅於交易談判,加上家庭因素,這次交易後在精神上的挫敗,讓他精神崩潰,後來竟將這筆款項的鈔票撕成碎片。此外,其他因畫作交易不順心而引發憤怒情緒,進而燒毀款項的事件,也時有所聞。
布雷克洛克,《鬼舞》Ghost Dance,油彩畫布,1895。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當布雷洛克住進精神病醫院後,他依然持續創作,甚至使用樹皮和自己的頭髮代替筆刷。期間他的作品逐漸受到市場更廣泛的認可。在幾年之內,作品價格飆漲,從實際交易的幾十美元,朝向萬元狂奔。
在1913年的拍賣會上,他的一件名為《月光》的作品,以 1萬3千9百美元(合約今日34萬美元,或約新台幣1千零20萬元)的價格售出,成為當時「美國在世藝術家」(living American artist)作品的最高交易紀錄。
1916年春天,也就是距今約一百零四年前,布雷克洛克的作品《月光下的布魯克》(Brook by Moonlight)在紐約的廣場酒店(Plaza Hotel)〈Catholina Lambert收藏〉專拍中,以2萬美元(合約今日47萬美元,或約新台幣1千4百10萬元)售給美國玻璃業鉅子愛德華.利比(Edward Libbey, 1854 – 1925),再度創下當時美國在世畫家作品的最高價格。
驚人的拍賣使他聲名遠播,媒體稱他為「美國最偉大的藝術家」(America's greatest artist),報紙的記者們和藝評人無不頌揚讚美他帶有神祕特色的夜景作品。據說當時無論在紐約、芝加哥和舊金山舉行他的展覽,場外都超過上千人排隊等待進入觀賞。然而,在他得到最高的聲譽之際,他人卻待在紐約州北部的一家精神病醫院,他的妻子和孩子依舊生活在貧困之中。
同一年,布雷克洛克被任命為美國國家設計院院士(Academician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
布雷克洛克,《Brook by Moonlight》,油彩畫布,1891年之前。Image source and courtesy: Toledo Museum of Art
自被送入精神病院起,布雷克洛克的盛名,引來許多不肖畫商覬覦。這些人利用他精神病期間和外界幾乎隔離狀態的這個漏洞,畫作低買高賣,在他生涯末年將作品炒作至驚人天價,市面上也充斥大量偽作。更有甚者,有位名媛利用布雷克洛克成立類似慈善機構斂財,事後也被媒體揭發而事跡敗露。
投機藝術商們的大量交易,最終消耗掉了這位可憐藝術家畢生所剩僅有的才華,那些在市場上紛飛的鈔票對他的家庭經濟毫無幫助。1918年,地方檢察官扣押了許多布雷克洛克的偽作,而藝術家在不久後1919年中去世。雖然法醫的死亡診斷書認定為動脈硬化,但由於他的死亡現場情況不甚尋常,關於他死亡的原因也流言四起,至今尚無定論。
在他去世後沒多久,這位藝術家很快就被遺忘了。可憐的他,在人生後半場中因被過度炒作後作品價值快速崩落,使得他成為美國藝術史上同時是「最著名」也是最受剝削的畫家之一。
布雷克洛克,《月光》Moonlight,油彩畫布,約1883 – 1889。Photographed by Wmpearl 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風格與特色

布雷克洛克的繪畫風格使得他被歸類為一位神秘主義者。他年輕時在美國西部印第安部落的生活經驗,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創作主題和方式。相較於同時代多數其他歐洲、美國的畫家們亮麗鮮明的色彩和粗曠筆觸,他的作品偏向晦暗而艱澀的調性。
布雷克洛克最初以哈德遜河畫派的寫實浪漫風情在畫壇中崛起,但至1880年代,逐漸揚棄原先的創作風格,轉變成融入他旅行經驗中那些帶有沉思調性,甚至有些迷幻氛圍的剪影式風景。不過,他的風格隨著人生的歷程而演變,中期以後的作品在畫面上的油彩變得更密實,對照光亮的遠方天際,前景色調也越顯晦暗,逐漸發展出一種表現更為濃密、不均勻且厚重黏稠的筆觸,讓畫面產生憂鬱又糾結的情緒。在美國國內當時以明亮輕快及陽光樂觀為主流藝術風潮的那個時代,布雷克洛克成為該時代最具爭議性的畫家之一。
布雷克洛克,《Figure in a Landscape》,油彩畫布,創作年份不詳。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在布雷克洛克的作品中,觀者可以明顯感受到作品中隱約流露出一種源自大地不知名神秘的氛圍。作品中除了重現當時尚未完全開發,美國印第安人所處的實際場景外,他也在畫中建構出城市中人們所難以體會到,複雜且百味雜陳的「心理性場景」。他不再像哈德遜河學派的那些畫家們,純粹地描繪眼中大自然的場景,而是將他獨特生活經驗的反思和感受,也融合進他晦暗的剪影式風景之中。
他畫中的「情緒」取代了實際目視地理細節的重要性,對於寫實的描繪反而是次要的。這樣的創作思考方式,在不知不覺中,似乎也預示了日後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們的發展方向。
布雷克洛克,《月光奏鳴曲》Moonlight Sonata,油彩畫布,約1889 – 1892。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布雷克洛克於1890年代期間所創作的一系列富有詩意和象徵性的月光畫作,著重於圖形的抽象化以及手感明顯的油彩表面,突破了當時普遍對於美國藝術作品的印象。他透過許多奇妙的手法去嘗試在油彩表面產生肌理,如刮擦、起泡,和油彩筆觸的拉鋸,使得作品中充滿了自然界的基本有機結構而獨樹一格。
他的作品雖然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非常闇黑,但他適切地融合古典元素和現代主義,因此被部分學者和藝評人認為是19世紀最具創新力的美國藝術家之一,遠遠領先於他的時代。二戰後1947年布雷克洛克在惠特尼美國藝術美術館舉辦回顧展之際,《紐約客》(New Yorker)的著名藝評家,也是抽象表象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這詞的發明人羅伯特•科茨(Robert Coates, 1897 -1973),將布雷克洛克譽為美國藝術中「最強個人主義人物之一」(one of the “strongest individualists”)。而後來的幾位當代藝術大師,如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 - 1956)和弗朗茲•克萊恩(Franz Kline, 1910 - 1962)等抽象表現主義者,可能都曾自布雷克洛克的作品中尋求靈感。
布雷克洛克,《月光》Moonlight,油彩木板,約1885 – 1890間。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曾有評論者在論述布雷克洛克時,給了他一個令人不勝唏噓的標題:「一位你從未聽聞但卻最知名的畫家」(The most famous painter you never heard of)。和其他時期接近的其他美國藝術家如溫斯洛•霍默(Winslow Homer, 1836 – 1910)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 1882 – 1967)等相較,布雷克洛克作品在當今的交易價格來觀察,竟依舊停留在百年前的幾千至萬多美元間徘徊,且時常乏人問津。
物換星移,人們對審美的偏好改變了,他也不再為人所知。命運造化的不可知,令人惋惜也應深感警惕。
布雷克洛克,《Indian Encampment》,油彩畫布,187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Ralph Albert Blakelock布雷克洛克Hudson River SchoolAmerican Art哈德遜河學派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3

3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