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

東明尋寶地圖:打開五感,找回地方詮釋的主權【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東明尋寶地圖路上觀察學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

2020-09-18|撰文者:劉盈孜

藝居-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東明尋寶地圖」,以主題地圖為媒介,結合「路上觀察學」,創造居民與地方的互動,最後由設計師整合,完成一份共創地圖,除了探討公共藝術的定義,也為社區紀錄新奇有趣的街景。
自由編輯劉盈孜關注地方日常與歷史脈絡的連結,在坪林、萬華挖掘老街區被忽略的街景特色,並透過主題地圖傳遞繪製者對地方的新發現。地圖自一萬多年前出現至今,呈現國家的疆域範圍和邊界、各級行政區域、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展現人類對世界認知的重建,當公共、藝術的定義不斷辯證,難以界定時,此次東明尋寶工作坊,以地圖作為媒介,嘗試將詮釋權回歸到社區居民,建構生活周遭的「寶藏」。
「東明尋寶地圖」舉辦兩場工作坊,第一場「南港黑鄉的小痕跡」,由東明社宅青創團隊南港貳叁事帶路,介紹南港發展的背景,暗喻每段歷史遺跡和記憶,都是地方的寶藏。使用印表機輸出簡易的A4地圖,再摺成八格書的形式,路途透過地圖指認自己的所在,也比較古今的變化。從捷運昆陽站出發,發覺自己身處丘陵地形,南港曾大量種植包種茶,以埤塘為主要水利灌溉系統,途經磚窯工廠、水泥工廠、家庭五金工廠等工業發展區域,最後在台北電競大樓解散,感受都市產業的變遷。
第一場工作坊的簡易手工地圖∕劉盈孜提供
第二場「尋寶地圖手作工作坊」由編輯劉盈孜引導,參與者在過程中思索生活中珍貴的物品、家鄉值得保存的景物。範圍拉回東明社宅,前身有台肥員工宿舍、鄰近消逝的瓶蓋工廠和輪胎廠,劉盈孜介紹簡易地圖及八格書的製作方法、東明社宅公共藝術作品,接著由參與者進行實地探索,將焦點放回看似稀鬆平常的街景,沒有帶領者導覽,參與者將更投注自己與周遭的連結:「這是什麼?我在哪裡?原來這裡有這樣的店!」
第二場工作坊著重參與者的觀察與紀錄∕劉盈孜提供
探索社區周邊時發現公共藝術作品─城市望想鏡∕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日本瀨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等人提出的「路上觀察學」,強調對日常的興趣,不帶目的的觀看;「東明尋寶地圖工作坊」則透過居民的觀察及詮釋,建立起人事時地物的連結,人是主體,在此時此刻進入地方,打開五感,觀察街景,連結過去的記憶、對地方的認同,鑽進巷弄,社區參與者驚呼:「還有這種老式的電線桿」、「即使在南港,從來沒走到這個區域來」、「為什麼這裡這麼多鳥籠?」、「新的飲料店也是寶藏。」
共同完成東明尋寶地圖∕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提供
對日常生活的微小發現,都可能連結到更大的歷史脈絡及都市變遷記憶,工作坊以簡易的地圖開始,由參與者加以繪製、剪貼,完成屬於自己的地圖,公共藝術的寶藏,其實藏在日常當中,等待挖掘。
「藝居─家的進行式」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 https://eg.deoa.org.tw/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策劃執行: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https://www.deoa.org.tw/
FB粉絲團:藝居living humanity  https://www.facebook.com/livingxhumanity/
藝術互動遊戲「EG撞到外星人」:https://lin.ee/4vIUuIOAW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東明尋寶地圖路上觀察學臺北市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藝居─家的進行式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