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文明體系之後,藝文產業該如何面對科技應用的限制性?2020年AASN中的韓國案例
2020-12-07|撰文者:林侑澂、陳晞、王玉善
疫情後的組織有機型態整合
替代藝術空間Open Space Bae總監Sang-ho SEO。圖/截自主辦方Youtube直播
替代藝術空間Open Space Bae總監Sang-ho SEO,每一屆的AASN年會都積極參與。對於今年的論壇現場沒有觀眾,只有攝影機的場景,幽默地表示相當不習慣。但也對於每年都增加成員(現已累積超過100個國際單位參與)、陸續建立的口碑有著長遠的信心。
Sang-ho SEO表示他所知的50多間非營利藝術機構,都正在努力尋找疫情困境的突破口,對於藝文趨勢的討論也經常領先於官方。這些資源應該要有機會更好的整合起來,成為未來產業規劃的參考。對疫情困境下,運用大量通訊方式推廣藝術,他表示這與AASN建立國際交流網絡的本意相當符合,也正努力讓未來的溝通能夠更加頻繁、真誠。但同時也指出,藝術產業也該要開始思考疫情過後的下一步。期望各界能夠汲取困境時的經驗,建立一個更好、更健全的產業模式。
獨立策展人In-za LIM。圖/截自主辦方Youtube直播
獨立策展人In-za LIM出身於劇場工作,指出戲劇是比藝術更受衝擊的產業類別。韓國政府所公布的2公尺社交安全距離,在美術館的實行上都相當勉強,更等於是直接截斷了劇場界的生存空間。而在政策公布的前後,並未和各產業進行溝通或實施配套措施,造成了劇場工作者們無所適從的困境。各國公布的防疫措施,當然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標準。但是In-za LIM認為,政府必須依照不同產業的特性進行鬆綁。若是能夠嚴格做到演員與觀眾不接觸,或許還是該要有機會讓節目好好進行。
透過疫情期間的觀察,In-za LIM表示人們應該要跳脫現有的秩序進行思考,甚至讓社會有機會在困境中做更全面的提升。在這樣一個環境轉變的處境之下,人類需要學習以不同的方式與彼此相處。政府公部門應該要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對現況調整政策、也對未來做好準備。
獨立策展人Jong-eun LIM。圖/截自主辦方Youtube直播
獨立策展人Jong-eun LIM,在論壇中分享到疫情期間自身對於策展人角色反思。對於國際化與在地深耕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分析。近一年來,國際性的藝文展演非常不容易舉辦。這讓Jong-eun LIM回過頭來關注於在地藝文活動。他表示韓國的藝文活動已經從單一特定場所(美術館 / 畫廊),擴展到社區生活的階段。在車站、地鐵展等等空間,也有著策辦優質的展演的可能性,也能夠被公眾所接受。
Jong-eun LIM觀察到透過網路、螢幕的展示方式雖然是大勢所趨,但並無法滿足大眾對於藝術的期許。這使得他對於展演空間的運用有了不同的體認,並試著跨越空間運用的慣性,讓空間與展演內容相輔相成。他在公共領域的空間進行策展,並且與周邊的工作坊、社區活動甚至自然環境進行連結。重新思考公眾對於藝術的需求,試圖回到分享藝術的本質,在疫情困境之中提供更加在地化、大眾化的藝文服務。
藝術家Young-ju JANG。圖/截自主辦方Youtube直播
藝術家Young-ju JANG在疫情困境中,觀察線上藝文活動的演變。直接提出「線上活動如果去除實體,那只是空泛的討論」的立場。藝術是人文的結晶,那麼人際關際就會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他認為即便在面對未知的大環境時,藝術創作者應該更要體現藝術具有的獨特價值。藝術家們對於藝術需要具備的內涵,應該要有更深入的要求。
Young-ju JANG以青州的藝文發展為例,1980年代開始有商業畫廊開辦、2000年則是開始有私立美術館成立、官方推動了駐村項目、2010年韓國國立美術館開辦了青州館。說明藝文發展需要有循序漸進的脈絡。當今的社會應該更加鼓勵藝術家個體經營的替代空間,並且在危機中探索藝術不同的價值,甚至重新定義對於藝術展演的認知。而藝術家們也需要關注藝術的需求與供給,無論是商業或商業的展出,都應該要能夠與時代溝通。在藝術空間不斷更迭的潮流之中,從過去的經驗學習,進而展望未來。
國立首爾科技大學教授So-hyun PARK。圖/截自主辦方Youtube直播
2020年全球各界都正在面對嚴酷的疫情考驗,AASN年會在兩場的座談會中,邀集不同藝文領域的代表共同檢討過去與現在,試著在未來找到更好的出路。或許各方對於藝術本質的認知有著差異,但卻在論壇最後,共同贊成藝術在當代需要進行更多跨領域的交流與學習。透過新時代的優勢,將想法擴大、轉換為更多元的藝術形式。讓藝術美學不再僅存在於殿堂,而是可以用不同形態進入公眾的視線之中。
2020 AASN年會《韌性藝術-為藝術家而想 為藝術家而製》。圖/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本屆的AASN年會,提供了關心藝術、關心社會的人們一些啟發和解答,也體現了藝術工作者們不懈努力的精神。當生活遇到困境、生活模式面對轉變,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需要檢討和進步。而在面對未知甚至恐懼時,藝術則再次成為了可被期待的寄託。藝術所蘊含的感染力、共鳴性,也成為了抵抗疫情的重要環節之一。隨著疫情趨緩,人們應該藉此機會停下來,換位思考文明的下一步。而藝術經常領先於社會,未來的發展或許依舊不易,但相信仍是值得被寄予期待的。
2020 AASN年會《韌性藝術》主視覺。圖/截自主辦方Youtube直播
臺灣受到SARS疫情嚴重影響的2003年,剛好是韓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趕上臺灣、並且永不回頭的超越的起始年。從此一角度來看,韓國可說是發展型國家理論與經濟民族主義中的「成功」案例。但近年來,在許多韓國的藝術創作中,我們都不難看見藝術家正在重拾這種國家發展狀態之下、社會文化中被捨棄掉的東西。這些東西可能是允許差異的獨立思考,也可能是多元的包容、甚至文化藝術在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今年在韓國兩次因宗教活動的大規模群聚感染,或許值得我們對於這種社會文化的現況進行反思。
社會文化的脆弱性與藝術的韌性如何住在同一星球上,這是不管在疫情之前與之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的命題。
更多相關訊息請見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官方網站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重新連線中的藝術世界:從四個國際案例中,思考藝術機構在「新日常」中的使命(2020年AASN)
2020-11-13|撰文者:陳晞9413
亞洲藝文空間連線年會(2020年AASN)「韌性藝術——後疫情時代的亞洲藝文空間復興運動」
2020-10-23|撰文者: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746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2024-10-24|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3961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15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387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