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這些獎』真的有公信力嗎?」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四
2020-12-15|撰文者:詔藝
先前《「你,注意到了嗎?」- 2020 Art Taipei台北藝博展後回顧》一文中,關於台灣收藏家藝術收藏觀念變化的觀察,獲得廣大的迴響。有鑑於此,本訪談延續該議題,將視情況陸續推出幾則差異性較大的收藏心得訪談整理,供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收藏族群各自的心路歷程,或許將有助於預測未來台灣藝術收藏文化的發展趨勢。
第四位受訪談者:【中生代收藏家BH先生】
年齡:45 - 50
行業別:外商白領高階主管
正式收藏資歷:15年以上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為什麼會開始收藏?收藏多久了呢?
BH:我曾祖父、父親那一輩就有收藏古董和雜項,因此我十幾歲時就開始接觸這些文物,二十幾歲時開始接觸到台灣前輩藝術家相關的收藏。我的長輩們家裡曾有收藏如陳澄波、楊三郎、張義雄等這些藝術家的作品。但後來因為環境更迭,陸續轉手出去。
我的第一件收藏是從19歲開始,比較認真大概是30歲以後的事。那時剛起步時看的是巴黎畫派的作品,主要是以1930至1950年代那個時期的作品居多。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關於如何進入收藏的方法,有沒有經驗可以分享?
BH:我認為收藏家需要具備兩個要素:第一、如果是收古董雜項的人,應當要了解琴棋書畫這類古代文人基本的知識修養,因為它們之間是有相互關聯;第二,收藏需要透過一個適當的培育過程,例如家庭教育、就學環境,以及生活周遭的一個氣氛,才比較可能培育出「收藏家的素養」。有了前述兩條件,才能比較好地進入收藏這個領域。
關於收藏經驗,首先我會建議新手先去看過去拍賣的圖錄,先去看看現在二手市場藝術家的狀況,不是很建議剛開始就從一級市場切入。第二,也不建議去追求太熱門或太冷門藝術家的作品,因為太熱門的容易被套牢,太冷門的容易變成垃圾。第三,是去讀相關專著,建立起基本「藝術史」的概念,了解社會變遷如何造成藝術史的遞嬗和演進。第四,不要去收藏「超過你經濟能力」以外的東西。因為一旦收藏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就會「得失心很重」,會影響到日後收藏上的判斷,包括價值上判斷,以及喜好上的判斷。在收藏上,我真的認為「自己喜不喜歡」很重要!
當看到一件作品很喜歡時,最好能馬上去考慮他的藝術價值,至於這個藝術價值,可以參考該作品的收藏機構或單位的評價。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但新銳的話就沒有這些指標,要如何判斷?
BH:新銳的話主要是去了解他有沒有「永續創作」的實力和「永續經營」自己的想法。
Q:你熟悉了解市場的方法為何?
BH:我通常是看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和雅昌的年度報告,或是多和國內外畫廊業者交流。交流時不是只有關心作品價格,可以去問藝術家的經紀人,為什麼她/他會帶這位藝術家來參展?他們通常會說出許多「超過你期待」的內容和故事。不用去看那些業配文或教授、學者在座談會中講的東西,常常那些主持人、策展人或與談人連自己在講什麼都搞不清楚(哈哈大笑),那些鬼扯淡真的對於藝術圈的進步和發展一點幫助都沒有!(既怒又笑)
收藏古董雜項和收藏現當代藝術有什麼差別?收藏古董雜項看的是內涵精神,收藏潮流藝術看的是它們能帶給你什麼樣的想法和啟發?古物基本上價值就是確定了(價值高低的差別而已),因為它們是文明留下的瑰寶。收藏當代則因為百花齊放,作品的形式方面要怎麼變化都可以,因此主要在於收藏它所能「帶給你的想法」。
森山大道作品。詔藝 攝。Courtesy of 亞紀畫廊
如果要我給新進收藏家的建議,那我會說,除非看到非常非常喜歡的作品,不然不建議馬上決定購藏,所有購買前最好都先回去做下功課。雖然這樣講對於新銳藝術家有點失禮,但以我自己的經驗,大部分年輕藝術家,通常都做個三、五年後就變成「一片歌手」消失了,因此我還是偏好收藏發展上已經比較成熟的藝術家。(笑)
這和我先前提到心理價值的高性價比的作品是不一樣的。如果是件真的非常喜歡的新銳藝術家作品,還是建議先忍住,回去想清楚做完功課再決定是否下手!
現在台灣藝術圈中存在幾個現象令人憂心,包括:第一、潮流藝術盛行:帶動潮流藝術先鋒的普普藝術,從60年代就開始持續到現在。潮流藝術的「快速可複製性」,成為炒作人士眼中最好的標的。
像我在外商工作,許多同事都是歐美人士,當我跟他們提到潮流藝術在亞洲受到歡迎且頻創高價時,他們多半都露出相當訝異的表情,難以認同這些作品的「藝術性」,並對這樣的市場現象抱持高度的疑問。請注意,我並非說他們毫無價值,只是真的很難說它們有什麼學術性和藝術性。這些東西已經淪為快速流通變賣的「商品」。這些被稱為潮流藝術的藝術家,如KAWS、Banksy等人的作品,我也不是沒有買過,但後來我認清了它們很難有「被收藏的價值」。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在亞洲,就我個人所知,特別是在台灣、香港和中國,由於潮流藝術受到少數特定炒作人士的控制,它確實可以用來賺「快錢」,但就本質上我實在難以認同它們是具有「真正藝術價值和地位」的藝術品。它們或許具有短期內「調劑身心」的價值,但缺乏「收藏價值」。用句比較行話來說就是:「Player會買賣,但collector不會收藏」。
第二點,我對台灣的創作市場很憂心。這個市場內有一堆人在畫「很爛的抽象」,還有另外一堆人畫幾乎「一模一樣的膠彩」,再有一堆人做「非常相似」的視覺藝術。關於一堆在藝博會中出現的「爛抽象」,實在令人難以認同!(無奈)
我認為基本上一個夠格的抽象藝術家,起碼要知道自己創作的「核心理念」和背後的邏輯和藝術理論基礎為何。但當我問這些爛抽象藝術家他們在畫什麼時,他們千篇一律都告訴我他們在畫「他們的感覺」!好的抽象藝術家或他們的經紀人會告訴你,讓你知道你用辛苦賺來的錢換來了什麼樣的價值。這個價值非關乎金錢,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溢價」,它是一種「藝術價值高於金錢價格的價值」,這是一種沒花過這種錢的人不會明瞭的價值,這種價值和「金錢投資」一點關係也沒有。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再來,如果將25到35歲膠彩藝術家的作品一字排開放在一起,你會赫然發現,這些作品包括色彩、畫工、構圖等,幾乎沒什麼很大的差異性和個性。搞到最後就是,畫廊想要銷售這些作品,就變成主要都得「靠人情」,這市場自然就變成很不正常,大家沒有認真在想如何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卻都在想如何可以靠公關、靠形象、靠關係來銷售,最後倒果為因,端看藝術家顏值高低在銷售。
這樣的銷售手法起初可能還行,但這些沒有差異化的作品的銷售沒多久市場就會很快停下來,這樣的問題絕不可能靠降價來解決。因為有在收藏的人都會知道,一件在心中毫無價值的作品,即使降到一號1000元,收藏的人都不會願意花錢買,因為這些東西最後會變成垃圾,只會佔空間而毫無用處。因此過於同質性太高作品充斥市場是個很大的問題。
關於新媒體藝術。很多創作者會誤以為將新媒體的作品要做的很炫,否則就會沒有市場,但最後這些作品都淪為硬體設備的「展示媒介」,忘了本身藝術理念的發揮和創作的「核心價值」。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台灣有關VR的作品,幾乎都是VR設備廠商在贊助,但這樣的結果就是整個創作方向會被廠商牽著走,變成千篇一律在強調聲光效果。反之,如果看經典的新媒體視覺藝術,其表現手法相對單純許多,如南韓藝術家白南準(백남준,Nam June Paik, 1932 – 2006)的作品,根本不需要什麼很炫的特效,就能表現出它每件作品的一個內涵上的強度。
視覺藝術這個領域,最終還要是要看藝術家本身創作的想法,而不能被硬體拖著走,一旦被電子公司的硬體拖著走,藝術家和作品就成為廠商的行銷工具。例如台灣新銳藝術家徐瑞謙的作品,之所以能得到高度評價,就是因為他可以不受到硬體廠商的牽扯,可以用很單純的物件媒材,表達出例如空間的線條和時間的關聯等意念。
徐瑞謙作品。圖/BH先生提供
徐瑞謙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再來就是「藝術家質量」的問題,我想藉此機會反應一下周遭有能力購藏中上偏高價藝術品收藏家的心聲。很多台灣畫廊或是藝術家會抱怨台灣收藏家不支持本地藝術家,可是坦白說,你要人家支持幫忙,你自己也得要有那個被別人幫忙支持的條件。就好比說,一個大學都還沒畢業的人,要如何去競爭一家公司的高階職位?
要徹底解決這樣一個窘境,我會建議台灣的藝術家和藝術經紀人,不要一直受到「同溫層」的影響,一直以為自己很棒,應該要多投件參與國際級的藝術創作比賽,或是想辦法被國際級的機構或收藏家認識並收藏。我實在搞不懂,那些在銷售時用得過國內什麼獎什麼獎的經紀人和藝術家,請問「這些獎真的有公信力嗎」?如果今天不是和國內那幾家當上評審委員的教授老師相關的學校出身,或是和「國王的人馬」有關係,「你有出頭的機會嗎」?
這樣的狀況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沒人願意在檯面上談。我真心希望大家都能站出來正視這個問題,真正去把時間花在藝術創作上面,而不是靠同溫層中的人在社群媒體上或同溫層內取暖,這樣怎麼可能進步?這狀況當然不是全部,但已經接近全部,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一年大概會花多少預算在收藏上?
BH:2015至今,各種幣值加一加,我大概花了約1,500萬新台幣,所以平均來說每年大概會花到250萬元新台幣做收藏。不過我的狀況比較特殊,因為我也會把作品賣掉,因此實際多花掉的數目應該比這個數目低。
至於說收藏那麼久了,作品要怎麼儲存確實是個比較大的問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租個倉儲,但放倉儲最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除非要賣掉時才會再見到作品。但我喜歡常常看到自己收藏的作品,因此我都放家裡。例如我想也是很多有在收藏的人的困擾,就是收藏久了,往往會忘記自己收藏過什麼東西。雖然知道要列清單,以前也曾經列過,但後來人懶了就沒有再列了。(笑)
像這次台北藝博前後期間,我總共收藏了7件作品,但直到畫廊打電話來問我說作品是要去自取或要配送,我才想起來我有收藏這件作品。(笑)
詔藝 攝。Copyright by the Artist
Q:收藏帶給你生活什麼樣的改變?
BH:收藏對我個人而言是生活方式中的一個部分。藝術補足我生命中不足的一塊,讓我對於有缺陷的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人生中總有許多缺陷,是難以改變的,但藝術可以補足我這塊的空虛。尤其是形而上的部分,因為形而下的部分我覺得已經足夠了。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怎麼區分『非善類』和『真誠』的人?」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九(第一季最終回)
2021-02-01|撰文者:詔藝10631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2021-01-05|撰文者:詔藝10233
「『剛好』很像,就完全沒有說服力!」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五
2020-12-21|撰文者:詔藝9793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470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82
首度由黑人女性出任總策展人,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副館長娜歐蜜·貝克維斯(Naomi Beckwith)領軍第16屆卡塞爾文件展
2024-12-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