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玹希《拾遺.龐克.煉金—廢墟的重塑》 在科技的時光隧道中體現美感
2021-02-18|撰文者:林侑澂
【機器時代】
劉玹希,電氣時代《發報機》,27x35x34cm,2020,鋁、銅、鐵、木、玻璃。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在1860年代前後,美國正經歷關鍵的南北戰爭。當時的機械設備(火車、紡織機等等)尚未有電學的運用,主要都是以蒸汽機作為動力來源。人們研究的方向則主要是關於齒輪的結合,期望發展出更廣、更有效率的動力運用模式。而這些精密的操作也一一地在劉玹希的作品中被再現了出來,成為了能夠辨別系列作品的特殊之處。
劉玹希,機器時代《加法器》,56x38x39cm,2020,鐵、銅、玻璃。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作品《加法器》很大程度地保留了手動機械、引擎機械的原始樣貌。劉玹希以一台蒸汽引擎作為示範,設定當作品運作時,會同時呈現出蒸氣飄散和機械運作聲等等的效果。操作時背面可以看見齒輪的運作,推算出數學結果的過程。在近兩百年前、從獸力轉換到機械的時代,這樣子的設備轉換是非常具有意義與情懷的。
此作可說是再現了最早問世的機械計算機。由於當時機械的打造大多還是仰賴人工,並無法事先運算出精準的數據。所以許多的零件都出現了曲線化的造型,而非精準的角度。細細觀察,也會發現許多「非一體成形」、經過反覆微調的痕跡。等於每一個零件都是客製化打造的訂製品。若是其中一個環節故障,就會需要進行全面性地調整。諸多的細節讓這件超過一世紀的機器充滿了人的溫度,與現今有稜有角的量產製品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如此跨越時空的再現,也引導出了許多古今對照的課題討論。
【電氣時代】
劉玹希,電氣時代《特斯拉工具箱》,45x39x26cm / 展開:45x78x17cm,2020,木、銅、玻璃、鐵。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著名的特斯拉與愛迪生「交流電與直流電之爭」開始,人們就越來越普遍地使用電力。細觀其發展史,電力的運用在最初幾乎是一個無中生有、完全超越時代常識的奇蹟。作品《特斯拉工具箱》中,劉玹希同時呈現了高壓電、無線電、無刷馬達、映像管等等的設備。這些由特斯拉所發明的專利或是看見未來性的裝置,時至今日都依然被人們運用在不同的地方。例如作品左上方的輝光管時鐘,就是以充電電池轉換成小型的高壓電(220V)所驅動、可以實際作為時鐘所使用的裝置。而此作的功能之一是可以做為無線電、藍芽播音機使用,與現今的收音機並無不同,可以說是將前人的智慧與當代科技進行了有趣的呼應。
劉玹希,電氣時代《特斯拉工具箱》,45x39x26cm / 展開:45x78x17cm,2020,木、銅、玻璃、鐵。GIF/非池中藝術網攝
相當有趣的是,在右半部中央的插座可以隨時調整輸出的電壓。也就是說接上燈泡後,能夠調整它的亮度。並且由於電壓的作用,如果拿著完全未連接電線的氣體燈泡靠近,燈泡也會因為內部氣體感應到電場而自行發亮。如果說從燭火到燈火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那麼一個未接線直接發光的燈泡,在當時幾乎像是魔術一樣神奇了。這件以特斯拉為名的作品,不僅僅是對於電學巨匠的致敬,更同時象徵著一個嶄新時代的開始。
【二戰時代】
劉玹希,二戰時代《二戰信號解碼器》,21x43x21cm,2020,鋁、銅、玻璃。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
人類歷史中的許多發明,都是因應軍事需求而起步的。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有一部份的技術資訊被官方解密公佈了出來。劉玹希對於這類曾是機密、在歷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的技術相當感興趣。於是透過標售、零售等等管道取得了各國軍隊釋出的零件後,也試著重新組裝這些神秘的裝置。
劉玹希,二戰時代《二戰信號解碼器》,21x43x21cm,2020,鋁、銅、玻璃。GIF/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品《二戰信號解碼器》的軍用原型僅有200台,且專家認為多數已在戰爭末期被銷毀。當前已知僅有4台保存下來(其一由德國的聖勞倫斯博物館收藏)。功能上是用來傳遞加密的戰況以及命令。這樣子能夠運算大量數據的設備在當時的歐洲陸續出現(接收加密訊息>轉換為密碼>人工翻譯為可閱讀的字句),也就是今日各種電腦概念的最前身。劉玹希一直想要對於相關的機械有更多的瞭解,於是根據公開的片段資訊一點一滴地拼湊出當時的黑科技。
在過去,尚未有電路板、晶圓等等技術的概念時,各種的機械主要是以齒輪推動為運算的基礎。這件作品並未使用電腦介入,而是使用了波段開關、齒輪來控制馬達的運轉的頻率。在呈現上,劉玹希於此作上方(輝光管)設定了規律的時鐘,並且在程式碼中設定了每當進入「50秒」時,數字會產生跳動、顯現十秒鐘的年/月/日數字。在經過諸多的研究與實驗之後,終於模擬出了德軍在二戰期間曾使用的密碼解讀機。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衡山風華・魏嘉瑩》、《荊關氣象・顏安立》甲辰雙個展
2024-05-08|撰文者:大觀藝術空間3177
《海派—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 》:大觀藝術空間展出中國近代重要的繪畫流派-海上畫派
2021-05-01|撰文者:大觀藝術空間/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28
光影與時間的交會:在日常中瞥見藏匿於中的歲月靜好,大觀藝術空間展出《鑿影者》藝術家聯展
2021-03-19|撰文者:大觀藝術空間/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57
從「喚生」到「創生」:劉玹希創作的逆反與轉向
2024-06-12|撰文者:曙畫廊4838
遺骸、殘物與喚生術:劉玹希的當代金石考
2021-02-22|撰文者:大觀藝術空間/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85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4-11-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