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1-03-2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2021TFAM年度個展簡介

Finders Keepers:陳建榮個展 主視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Finders Keepers:陳建榮個展

本展延續藝術家近年的創作核心,將對人為秩序的深沉憧憬,轉化為覆蓋、轉譯與改寫等方法,為直線與幾何造形構成的既存邏輯、秩序和空間感進行更生,展現人處於都會空間與機械文明下的狀態。藝術家創作時看似嚴謹正經的丈量行動,實則是來自潛意識的直覺活動,觀眾因而可見到理性的結構與造形、感性自由的線條與色塊,以及如設計圖或說明書的圖文符號,在時間的向度中來回累積與抹除,纏繞於各式人為空間,呈現理性與感性層疊交織的樣貌,同時創造出觀看的游移性,在可跨越的線條、符號、結構與人的溫度之間,形成視覺動能與意義流動。
陳建榮,〈Landscape 140〉,壓克力顏料、綜合媒材、畫布,2019,130x16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建榮

197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與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2003年獲得第11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及素描雙年展「素描類金牌獎」,亦為2007年「第十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2001年「高雄獎」和1997年「臺北美術獎」得主。繪畫風格獨具一格的地方在於「似是而非」的模糊狀態,呈現的混雜結構空間與反思繪畫的「平面」處理,可視之為一種經由建置/拆解、繪製/塗銷的行為過程,以及伴隨而來的痕跡產物,將藝術家的理想建築性空間與日常生活中意想不到的、自發的、往往不完美的痕跡交織在一起,並重覆對於材料、色感、物件小小的顛覆,飽和身體感、技巧性與各種意義的堆疊與集合。近年來以《Landscape》及《Aircraft》持續發展系列繪畫,並將這種不確定性的質問過程轉化為一種抽象的感性形式。
injector after Null:鄭先喻個展 主視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injector after Null:鄭先喻個展

本次展覽藉由「似有非無」的概念作為發想,以被觀看事物的變動性作為主軸,鄭先喻關注於強化觀者對於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感,並以觀眾的行為作為空間中物件動作的觸發與呼應機制,進而強調周遭物質在未有人類觀察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變動,與人類在觀察後對於事件、物件、現象的定義之間的關係。呼應其前次展覽「injector before Null」中討論的概念:人們相信但始終無法確認,卻又覺得存在的事物,鄭先喻試圖用空白的展覽空間,藉由攔截與轉址觀眾行動裝置電信商的通訊訊號,以得到臨時的號碼,再以簡訊傳達文字訊息,闡述及導引觀眾窺探數件被認為不在場的作品。
鄭先喻,〈invariable variation〉,機械裝置、顯示器,2020,尺寸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鄭先喻

1984年出生於高雄,現居住、工作於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並於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Frank Mohr Institute,Academe Minerva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現為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企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也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與觀察。2011年獲荷蘭young talent入選,2013年獲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2017年獲高雄美術獎新媒體藝術組優選,2019年獲銅鐘藝術賞。多於臺灣、亞洲與歐洲等地展出,近期於廣州三年展、臺灣雙年展、以及荷蘭與斯洛維尼亞、挪威、義大利、法國、德國等參展。
心神出遊-廖祈羽個展 主視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心神出遊-廖祈羽個展
「心神出遊─廖祈羽個展」為兩系列作品,藝術家近期以手繪佈景構築時空,陸續完成雙頻道錄像作品三部曲——〈忘憂公園〉與〈河〉,此次新作〈夢桃〉為該系列終章。布幕作為情境的線索,同時乘載虛實交錯的敘事,而影像迷人之處,便是觀者不再受限於演員身後的平面,為記憶所牽引逕自延展想像。另一全新系列作品,包含三件單頻道錄像及動力裝置,主題圍繞人與動物共處的經歷,透過寓言、神話、歌唱、口述歷史、內心獨白等形式,講述關於生死、輪迴以及愛的各種樣態。
廖祈羽,〈犬〉,單頻道錄像,25分,2021,尺寸依場地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廖祈羽

1986 年生於臺南,現居臺北。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曾多次入選臺北美術獎、獲2010年臺北數位藝術獎音像類首獎、2012年臺北數位藝術獎首獎,2013年UNITEXT立陶宛考納斯雙年展競賽評審團特別獎,受德國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等國際展覽邀展。作品曾赴德國、奧地利、葡萄牙、日本、中國、韓國等地展出。以錄像作品為主要創作媒介,擅長影像敘事,作品聚焦身體經驗、記憶與情感,甜美的影像風格交雜生活裡隨處可見的暴力與衝突,或是生命中不可逆的無奈與哀愁,藉由角色模擬、開放性敘事,探討生活經驗裡不同層面之感受,細膩描繪許多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時刻。近期舉辦的個展包括「河不停流」(VT Artsalon,台北)、「忘憂公園」(a.m. space,香港)
變形中:傅雅雯個展 主視覺,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變形中:傅雅雯個展
傅雅雯在作品《變形中》嘗試運用移動感應技術,以身體的力量為媒介讓物體產生運動。透過拋出不同重量物件所產生的能量,物體運行與其所處空間之間所形成的張力,以及外部反作用力的介入,讓物體的物理上應該『完美』的運動路徑,在外部干預的拉扯下逐漸變形、崩壞。透過移動感應器以及擴大現場環境音的技術,以此呼應當代無所不在的爆炸資訊及監控科技,是如何強勢地介入人們的生存情境,分裂拉扯著我們的認知與感官,變相而慣性的剝奪我們感受真實世界的權利。
「變形中:傅雅雯個展」多媒體裝置表演,2021,尺寸依場地而定,攝影©郭潔渝
傅雅雯

1980 年出生於雲林,於萊比錫藝術高等學院媒體藝術系獲得碩士及大師學位,現於臺灣與德國工作。創作的過程裡,身體的感知、行為和律動狀態一直是靈感來源,作品重點在於呈顯身體與空間的關聯,藉此掌握如何呈現個體與其周圍環境的關係,並進一步得以在相互殊異的概念領域中找到落實點,對身處空間中的個體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她將我們於中感受並行動的空間、將感知著一切的自我所存在的空間主題化,由此探討介於個體與周邊的分際。作品曾於臺南美術館二館(2019)、高雄美術館(2019)、HELLERAU歐洲藝術中心(2018)、德國當代煤體藝術中心ZKM(2018)、維也納當代藝術美術館Kunsthalle Exnergasse WUK(2017)展出。

臺北市立美術年度TFAM年度個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小世界」圓滿閉幕,北美館公布第14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2024-03-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