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

藝術評論在當代的陪伴與創造性是甚麼? 國藝會「現象書寫」邀請藝術書寫者談書寫實踐

國藝會現象書寫藝術評論藝術書寫補助

2021-04-19|撰文者: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下簡稱現象書寫)旨在鼓勵評論寫作的同時,亦兼顧其與館舍、藝文空間之質化交流,並能在與各類媒體的合作下,使具獨創性、國際觀點及系列研究性質之評論能夠獲得更廣泛的發表與推廣,進一步對視覺藝術生態產生正面的影響。
「現象書寫」自2018年迄今執行三屆,獲補助之計畫不僅主題多元,其中也的確出現評論生產與各種機構或平台的串連與合作。國藝會與目前獨家贊助該專案的文心藝術基金會合作,4月17日於文心藝所舉辦以歷屆成果為主要內容的微型論壇。
國藝會「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四位獲補助者(左起)張紋瑄、陳寬育、印卡與陳定良。圖/國藝會提供
論壇以「文心之所藝」為名,《文心雕龍》(又稱《文心》)是中國第一部系統文藝理論巨著,也是歷史上專注於理論批評的重要經典,其在時代中扮演了深刻影響文學發展的「評論」角色,這個關鍵角色在陪伴各類藝術發展的過程中,也始終有著屬於它自身的創造性。
今天活動中邀請到陳定良、印卡、陳寬育與張紋瑄四位獲補助者提煉其計畫精華進行專題報告外,同時也邀請到蔣伯欣、游崴兩位參與專案評選的資深藝評人參與對話。陳定良的評論計畫聚焦於台灣、關島、菲律賓等地的當代小說、詩歌、新媒體藝術及歷史檔案研究,以群島思想來鬆動以往以大陸為中心的觀點,同時,就科技對於人文的影響開展出不同的書寫策略。印卡則著重於近年科技史、技術史如何大量被挪用至當代藝術語彙中,同時探討新科技進入社會所帶動的社會感知與認識。陳寬育的寫作計畫是以攝影延伸的相關材料作為文本研究,除了攝影美學,也拓展至戰爭攝影、街頭攝影、攝影標本與檔案等主題研究。張紋瑄則是分享她自2018年開始走訪南美洲、亞洲的八個國家,蒐羅各地的獨立出版、宣言、檔案尋找一種跨域共享的「反抗」態度。
文心藝術基金會葉董事長致詞時表示,看到自己支持的補助計畫可以獲得如此多樣性的成果,覺得很高興也很感動。論壇主持人、國藝會獎助組總監藍恭旭也特別感謝企業對本案的長期支持,讓這些好的藝評書寫計畫不再鎖在抽屜裡,能有機會更積極地傳播出去。
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圖/國藝會提供
藝評人蔣伯欣(最右)對於現在新一代藝評書寫者有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視野和特殊的關懷感到高興。圖/國藝會提供

陳定良發表「從衛星到電纜:跨太平洋資訊學的量體政治」

陳定良從冷戰美蘇太空競賽中、蘇聯發射人造衛星作為關鍵科學史事件,延伸探討媒介與後人類理論叩問主體與技術關係的基礎物質條件,並扣合近來全球南方技術史研究及田野調查方法。陳定良認為,「從衛星到電纜」所描繪的並非線性的技術演化史,反倒意在突顯從高空轉往更具在地脈絡的思考途徑。
「散落於太平洋的島嶼社會如何在帝國擴張的版圖中建立連結?在地的勞動經濟在哪些層面上支撐起全球資訊的傳遞及運算網絡?更重要的是,跨太平洋文化生產能重構何種不同於科學史敘事的藝術形式及批判觀點?」
建立在此基礎上,陳定良的「從衛星到電纜:跨太平洋資訊學的量體政治」以當代地理學與人文研究的「量體政治」為核心概念,聚焦台灣、關島、菲律賓與美國等地的當代小說、詩歌、新媒體藝術及歷史檔案,除了匯集扭轉大陸中心觀點的群島思想資源,也企圖在太平洋成為全球資訊戰新熱點的此刻,更具體介入科技、政治與抵抗等辯論。
陳定良以「從衛星到電纜:跨太平洋資訊學的量體政治」為題,說明其藝評書寫計畫。圖/國藝會提供

印卡發表「做土水──評論如何置身產業史與感官史」

印卡發表的「做土水」簡述台灣藝術學科制度在80年代後跨域與媒介藝術興起後的轉型,以及討論評論人如何面對當代藝術策展背後的歷史性制度(Regimes of Historicity)並轉換成為一種批判資源成為策展人、藝術家的對話者與勾勒出感官的邊界與限制。藉此試圖打開「將技術跟意識型態闡連的藝術評論空間」。
他以近年來幾個大型展覽中的展覽年表作為材料,進一步提問當代策展中的跨冷戰年表,到底具備著甚麼樣的史觀?「從《潛殖絮語》、《秘密南方》到《聲經絡》,我們都可以看到展覽中提供了跨冷戰時期的年表。」「當策展團隊將冷戰史、產業變動與科技演化做為展覽的潛台詞時,他們在說什麼?」
印卡以「做土水──評論如何置身產業史與感官史」為題闡述新科技對社會集體感官刺激的影響。圖/國藝會提供

陳寬育發表「我從現象書寫延伸出來的寫作計畫」

受到學院藝術評論與藝術史訓練傳統的藝評人陳寬育,則介紹獲補助期間所從事的攝影研究,以及以現象書寫給的資源為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所延續出來的、目前正在進行的寫作計畫。
陳寬育在現象書寫中的研究項目「攝影影像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計畫」,是以國內外學術期刊與重要著作中,以攝影為主題的評論文章作為研究與評論的對象,「即評論的評論」。評論的重點在於檢視這些對象文章與著作的主題選擇、理論運用方式等,分析其問題架構方式與書寫策略,進而以身在台灣的觀點援引、發展與對話。文章結構融合文獻研究與現象觀察的書寫,可說是對話式藝評,或是一種比較書寫的藝評嘗試。
「攝影影像評論的研究與書寫計畫」不在於僅是引用外國立論或是挪用外國脈絡來理解本地狀況,也不只是文獻回顧的工作,而是藉由觀察國際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者與評論者,對攝影影像議題的問題開展、案例分析與推論鋪陳的書寫知識與技藝,借鏡這些國際攝影研究領域更多層次的分析視角,來試圖引發自己看待在地的攝影發展的視角,並啟動自身面向在地的影像書寫機器。
「臺灣的攝影論述產量不多,評論者面對國內攝影現況則侷限在某幾種特定的討論框架。」陳寬育在計畫中表示,身為臺灣藝術評論者,當面對著國際上數以萬計的攝影研究書寫,並反思在地的攝影書寫可能性時,秉持的態度是觀察、研究國際主流期刊與著作的攝影評論書寫策略與觀點鋪陳方式,做為推進在台灣攝影書寫可能性的參照與理論視野。
陳寬育以「我從現象書寫延伸出來的寫作計畫」說明其爬梳攝影評論寫作的個人經驗。圖/國藝會提供

張紋瑄發表「當文字決定長腳逃亡」

2018到2019兩年間,張紋瑄至中南美洲及東南亞,參訪八個國家、十四個城市中,約三十位以書寫及出版作為形式的實踐者。
面對著大國環伺、殖民遺緒、貧富差異、族群紛爭、教育不平等等諸多問題,這些獨立圖書館、藝術家、教育者、革命者、歷史學家、NGO、理論家以各自的實踐經驗作為出發點,試圖找到突破僵局的可能破口,有的人更在意系統、而另一些更在意個體;有的人在意理論、而另一些更在意實踐;有的人相信國家、而另一些人戮力打破國家概念;有的人出了很多本書、另一些可能一本也沒出過——無論如何,文字作為最經濟的反抗手段,成為實踐者們的最大公因數,即使方向或許不同,但所有人都在越來越保守、右傾、基本教義派的世界找路突圍。藉由這趟以書寫、時差及文字打造成的旅程,台灣也得以錨定於另一種世界版圖。
張紋瑄以 「當文字決定長腳逃亡」分享當藝評寫作成為一種文化行動的過程經歷。圖/國藝會提供
(前排左起)蔣伯欣、游崴、張紋瑄、印卡、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信源企業董事長楊麗芬、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葉曉甄、國藝會執行長李文珊、副執行長孫華翔,(後排左起)陳定良、陳寬育。圖/國藝會提供
 

國藝會現象書寫藝術評論藝術書寫補助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1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聯展策展時事觀點

MoCA Studio「混血人」:跨文化語境下的身份追尋之旅

2023-08-18|撰文者:MoCA TAIPEI 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