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本思考定義劇場的未來一步: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雲門基金會專訪
2024-10-06|撰文者:李竺恩
作為臺灣首屈一指的藝文補助機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後簡稱「國藝會」)近年發起「藝術未來行動專案」(Act for the Future),透過厚實的獎助額度,鼓勵藝文團體與藝文工作者以三年為期限,於困局中提出行動方案,「讓每一個行動都能創造未來的無限可能。」在此背景下,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入選第一期獎助名單,並提出「來雲門造客計畫」,回應補助案面向的公共性、社會性、未來性,旨在發揮自身獨特價值與影響力量,以場地空間經營為重,期待從淡水延伸至整個大臺北、北臺灣區域,促進藝術文化的活絡交流。
淡水雲門劇場的建築外觀,由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設計。攝影 / 劉振祥,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作為雲門基金會與舞團的重要活動據點,雲門劇場於2015年春季啟動營運,並標誌著雲門邁向新旅程的里程碑。至今,雲門劇場的運作已近十年,在這座隱身於翠綠地景間的基地裡,曾舉辦過各式各樣的演出及推廣活動。但在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席捲全球的疫情,卻使得其運營落入至不同困境當中。
「我們確實從疫情以來的這幾年,在觀眾經營遭遇困難。」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策略長李英勝在受訪時提及,疫情確實讓大眾的行為改變。雲門開始意識到,臺北市區的觀眾群已多不再同過往頻繁地來到淡水;同樣地當聚焦淡水一帶,在地居民與雲門劇場的聯繫也似乎還不夠緊密。這些徵兆皆透露出,無論是地理位置帶來的距離因素,抑或是產生於心理的隔閡,在普遍民眾和「雲門」之間,都好似存在著一道無形高牆阻隔彼此。
公眾關係的開發及耕耘固然並非易事,難以在朝夕間看見成果,但目前的雲門仍致力跨越這道障礙。李英勝表示,「對我們來說,雲門劇場可以容納更多樣類型的藝術事件、展演與工作坊的發生。不再只能是透過欣賞演出的方式,才有機會有突破。」而如此思考亦成為組織在向國藝會提案的主要訴諸點。
雲門劇場園區內擁有一大片戶外草坪。攝影 / 曾悅倫,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策略長李英勝。攝影 / 張震洲,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劇場,從不只是展演場域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組織架構含括林懷民創辦於1973年的「雲門舞集」、1999年成立的「雲門2」(2019 年 8 月起暫停),以及位於淡水的雲門劇場。對於一個以推展藝文事業為主的組織來說,「觀眾」(audience/visiter)始終為相當關鍵的支持角色與根基,觀眾的持續參與代表了藝術和文化生命力的延續。
然而,雲門劇場此次擔起的「造客」任務又應如何推進?試析策略背後思維,則不難發現其實關乎對「劇場」(theatre)基本定義的拓延,透過劇場的空間屬性,進一步打開劇場搭載的不同功能面向。它不單作為藝術展演的舞臺,同時也能擁有教育性、甚至更為地貼近人們生活,成為社交娛樂場所的可能。
雲門劇場是臺灣第一個由民間捐助興建的表演藝術文化園區,在環境條件擁有許多突出特色。選在中央廣播電臺舊址,並強調相融於基地的歷史紋理及周圍自然景觀的建築理念,在被綠意包覆的山坳處,縫合原建築與現代感外觀的新劇場空間,巧妙呼應雲門兼容傳統與創新、受天地啟發而演繹土地生命力的創作面向。內部亦悉心考量舞團排演需求來配置相應設備,規劃一座附有四百多席次的主劇場、兩座排練場暨小劇場、可容納千人的戶外綠地及辦公空間;同時也為主劇場空間保留彈性,得以隨需求轉為推廣活動所用。
雲門劇場內部狀態。攝影 / 阮偉明,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創辦人林懷民曾在過往受訪時提到,希望雲門劇場「是相對安靜的,進到園區你就能沉澱。」點出劇場的建造規劃皆已經充分安妥,創造了一個帶有隱密性、遺世獨立色彩的場域。當人們步入這片園區時,便能遠離都市的喧囂,從繁忙的生活節奏中抽離,更易於將心靈沉澱,打開感官,投入深度體驗。
對此,我們也不難由雲門劇場整體的建造規劃,意識到它在成立初始被賦予的某些想像,且這些想像並不只來自創辦人與組織自身。稍微回顧雲門劇場的成立背景,當時在政府協助下取得公有土地的使用權,並獲得各界捐款支持,即說明雲門之於臺灣文化的貢獻與影響力是足以被信任、予以認可。這並意味著此座劇場的運作,一定程度上包含來自社會投注的想像。蘊含期待成分,企盼它並不只作為組織工作場域;而是成為淡水一帶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民眾來訪,成為一處更有開放性、公共特質的場所。
來雲門草地派對-活動紀錄。攝影 / 周嘉慧,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十年之後,雲門劇場推出的「來雲門造客計畫」承接著上述精神,進一步落實初衷;直面公眾,積極創造與其建立關係的機會。計畫初期架構涵蓋了在疫情趨緩後,逐步於雲門劇場推動的重要企劃,包括:來雲門草地派對、來雲門嘻哈、來雲門遙滾等系列。此外,劇場也持續引入更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如戲劇、偶戲和音樂等。這些舉措不僅顯化及發揮劇場的凝聚力量,亦旨在創造更多「來雲門」的造訪機會,為雲門豎立一個全新的群眾參與模式。
淡水的居民結構,也在這幾年開始翻轉。「我們和幾位里長接觸,他們都提到淡水越來越多年輕家庭搬入,小家庭很多。但淡水居民並不見得總在周末安排移動距離較遠的出遊行程,而是也傾向進行在地的休閒活動。」李英勝說。故像是草地派對的企劃便基於「一日在地遊」概念來架構,於活動當日同步安排劇場演出、戶外演出、餐車市集、音樂會等多樣內容,讓民眾到雲門園區休憩育樂的同時,也能夠接觸到表演藝術。同時因著複合式的活動組成,幫助雲門建構靈活的交流介面,得以在兼顧傳統觀眾群的基礎上,加以觸及涵蓋淡水在地居民在內,更為廣泛的群體。
來雲門草地派對-活動紀錄。攝影 / 李佳曄,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一方面,來雲門造客計畫亦從「共學」概念出發,匯集各種文化資源,每年度推出不同主題之系列工作坊、課程,將雲門劇場轉化為一處學習場域。對此,李英勝表示針對這些工作坊的策辦,無論從肢體、空間設計、抑或策展等不同面向切入,這些舉辦在劇場內部的活動皆可被釋義為邀請之手勢,旨在讓場域更加地開放、被看見,促使大眾深入這樣的環境。
來雲門共學-策展工作坊-活動紀錄。攝影 / Jimmy Yang,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推動創作與交流的平臺角色
除了回應廣泛的公共層面,李英勝也直言「這個計畫我們的期望並不只面向在地觀眾群的培養,拉長去看也包括創作者的育成。」故今年雲門亦著手進行另一項重點計畫——也就是「春鬥」平臺的重啟,這並幫助了雲門在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實踐上作出不同向度的推展。
2001年,雲門2團推出「春鬥」計畫,作為集編創、展演於一體的平臺,旨在為新興藝術人才提供充分發揮能力的空間。此一計畫不僅支持創作者孵育其構思,甚為他們的藝術道路紮下發展基礎。事實上,包含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鄭宗龍、布拉瑞揚.帕格勒法、黃翊等編舞家,過去皆曾透過春鬥多次發表舞作。
鄭宗龍《身土》。攝影 / 李瑋琦 Wei Chi Lee,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睽違許久再見的「春鬥2024」,今年五月帶著堅強陣容回歸。不僅有過去同樣自春鬥成長的現任藝術總監鄭宗龍,與威尼斯影展沉浸式內容最佳體驗獎得主全明遠合作的首支影像作品《身土》加入;也同步邀請到「YILAB一當代舞團」創辦人蘇文琪,和「微光製造」藝術總監王宇光二人參與,他們並分別與多名雲門舞者合作,碰撞出新作《可以是無題》與《BE THERE》。藉著「春鬥2024」,編舞家們亦有所新嘗試。像是擅於將新媒體結合表演藝術的蘇文琪,本次一反其道地專注在舞者和身體來進行發揮;對於王宇光來說,和五位舞者的合作屬過往少有之經驗,故如何於空間與時間方面進行妥善的調度則為此次創作過程的挑戰。
蘇文琪《可以是無題》。攝影 / 李佳曄,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值得注意的是,「春鬥2024」不僅止呈現前述作品,其亦在節目組成延續多元化方針。納進排練場、戶外綠地,利用全園區範圍籌辦市集、音樂會;且同步引介林品碩與陳柏潔兩位創作者,透過階段性呈現(working in progress),使觀眾能夠搶先一睹作品的孵化過程與細節,經歷創作在未熟樣態下的魅力;且由此突顯觀眾對於作品的參與和反饋,幫助創作者覺察創作下個階段的可能。這樣的調整,皆突顯著重啟的春鬥計畫在創作支持、鼓勵跨域協作、觀眾參與等多面向上的整合性質。
王宇光《BE THERE》。攝影 / 李佳曄,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人即未來
之於藝文團體及工作者來說,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確提供相對齊備的資源,因而能在此條件下允許更多理念有被落實之可能。這並意味著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出現,向提案方開啟一個想像未來的時刻,得以深入審視現狀並從長遠規劃。那麼,像雲門這樣具有悠久傳統的團隊,對未來又有何描繪呢?
來雲門共學-舞蹈工作坊-活動紀錄。攝影 / 周嘉慧,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來雲門共學-成人工作坊-活動紀錄。攝影 / 周嘉慧,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過去,創辦人林懷民領導雲門舞集近五十年,現則由鄭宗龍接掌,標誌著雲門進入新世代。對此,李英勝與我們分享了鄭宗龍曾說過的一句話:「林老師做事情有標準,但我現在得重新思考標準是什麼。」他指出,對於像雲門這樣以舞團、劇場演出為核心的組織,未來發展關鍵應在於能否培養出創作人才與新的觀眾。這一切還是和「人」有關。
當我們談論「未來」時,必須意識到如何為這樣的人(無論是創作還是觀眾),提供充足養分和成長空間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回顧藝術未來行動專案,乍看下,雲門好似聚焦其場館空間推行不同導向的計畫,但其背後仍蘊含一份對提案初衷的共通回應,即「讓創作與觀眾產生互動」。無論舉辦演出、座談、抑或工作坊、導覽等活動,都兼備建立創作者和觀眾之間連結的意圖。
「劇場如何和社會產生關係,是我們一直很在乎的事情。」李英勝說雲門致力運用不同策略和方法,來幫助作品與社會產生聯繫。如此過程也能反饋至創作者身上,自然滋養創作的誕生,形成一個雙向運行的循環。
從「來雲門」系列的展開,再到春鬥計畫的納入,雲門基金會藉此補助案執行緊扣著「以人為主體」的思考,展開自身與社區聯繫的強化工作,促進文化普及與共享;也反身關照表演藝術領域人才,扶植其在創作路上茁壯。盼隨著新生代創作者的成長,未來將會為組織及臺灣藝文生態注入新的動能與啟發。
黃昏時分,金黃閃爍的夕陽光灑落於雲門劇場入口處。圖 / 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本文與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合作企劃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國藝會聯手北藝中心推出「Curatoké表演策展人學院」,國際策展人雲集臺北
2024-08-26|撰文者:國藝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22
區塊鏈為引,在Web 3留下觀展足跡!藝術展演的「在場證明」背後還有哪些影響力?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Volume DAO專訪
2024-10-06|撰文者:張家馨5955
毫無靈魂?全是物質?複視下生成的疊合敘事: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許哲瑜專訪
2024-09-06|撰文者:王襦萱6580
來淡水雲門劇場 看朱銘舞人間
2015-05-13|撰文者:王士源13970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451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