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劉玗個展 | 劉玗

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台新藝術基金會台新獎

2021-04-2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馮馨

藝術家 劉玗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創世紀》中的第一日,神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神接連六日透過言說在混沌之中慢慢確立、創造世界,而在全球各地的創世神話,在不斷被言傳變異至今的紀錄中,254個民族、84種語言區域皆有記載「大洪水」的意象。「大洪水」似乎是一種跨越民族的共同記憶,這樣透過言語描述所構築的事件,究竟是如何被建構?而透過這個事件所帶出的世界是什麼場景?在不同民族、語言間的其他共同意象又是為何?劉玗透過作品《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試圖拆解古老神話中的敘事結構,回問這樣的敘事結構與變動狀態,是否可以成為思考當代世界觀的另外一種取徑?

 洪水流動的意象與建構

在劉玗的作品《假使敘事是一場洪水》中,「大洪水」既是敘事描述的主題之一,也是敘事在此作品中被運用、呈現的一種流動意象。在著手進行研究與收集神話故事、發展作品敘事腳本的過程中,劉玗發現這些神話有一種類似夢境的情境狀態,比起現實更貼近「意識」。這樣描述世界的方式,也反映了各民族對於理解自我及世界的觀點,於是劉玗收集各式神話,將其分析製作為一張宇宙秩序圖,試圖結構化各式神話間的意象與描述方式,並以這樣的結構做為作品發展的劇本。
劉玗選擇不同過往以影像直覺先行發展的創作方式,以上述的結構劇本與有太魯閣族與客家血統的打擊樂創作者張幼欣(Sayun Chang)進行聲音部分的合作。在這次的合作中,兩人共同創作了吟唱的段落,也在其中加入了許多原住民音樂中的「虛詞」元素,配合流暢的打擊樂形成作品的節奏,接著再利用這樣的節奏感,發展影像的敘事與編排。作品的影像不僅呈現於被投影的銀幕上,也同時以Mapping投影的方式結合銀幕前方的土偶造型裝置。

多重的意象與關係

劉玗研究神話中的世界觀時,也發現類似的生物形象同時出現在不同區域的神話內容中,例如蛇與鰻魚,在不同神話中牠們有些擁有相似的意涵,有些則意義迥異。因此,她將這些元素形象加以分類、融入土偶裝置的設計,用以建構一個世界場景。土偶的造型取自於挖掘考古時,剛出土文物難以辨識細節的形象,讓人僅能透過輪廓臆測其全形、功能、被創造出來的原因,在輪廓中投射多重想像。
《假使敘事是一場洪水》包含三個章節影像,第一章〈洪水來了〉主要處理大洪水於神話中的不同意象與敘事狀態,透過吟唱與口白的編排,呈現不同神話間的重複與變異。第二章〈洪水退了〉以快速的節奏描述多民族神話中人類的起源,特別是在臺灣許多部落文化中,當洪水淹沒大地之後,人與物如何重新建構這個世界?也因此,許多源起是透過人與物的結合而誕生人。在第一、二章中,僅有影像呈現於背後的投影幕,前方的土偶裝置則以剪影姿態與影像相疊。第三章〈人與生物的宇宙秩序圖〉,影像與土偶裝置連動,內容的發展來自於劉玗與林國峰老師共同擬定劇本,帶領苗栗泰興國小13位不同年級學生的工作坊。透過神話劇本進行表演與扮演。劉玗將工作坊過程的聲音剪輯成作品中的土偶對話,像是在微型世界中不斷編排與取樣,在共同與差異裡使不同的敘事並置,讓土偶與神話透過這樣的敘事節奏,產生連結。

以當代科技回應古老神話

劉玗試圖使用影像與聲音創造神話間的流動場景,並思考當代影像技術可以如何呼應古老神話中意識流動的質地。她透過使用3D建模、3D Mapping與粒子演算的影像技術呈現,例如第一章中不斷變化的洪水結構塊體,又或是以3D演算的影像粒子表現洪水、淤泥與大火中不斷變異的流動感,以及第三章透過Mapping技術,將各種元素材質拼貼於土偶之上,使其質感變化對應不同神話中的指稱,劉玗形容:「這就像是神拿著調色盤,沾著各色顏料不斷為土偶上色,透過描繪產生不同的敘述可能」,她也進一步思考活在當代世界的我們,是否仍具有這樣古老神話所描述的處境,我們是否能夠脫離一種不斷重演的敘事邏輯?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0/10

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台新藝術基金會台新獎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時事觀點徵件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受疫情影響 獎項延期至7月10日揭曉 入圍作品訪談上線

2021-05-26|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04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未完成,黃華成 | 張世倫

2021-05-0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林怡秀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