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2020臺北藝術節 | 張欣、 林亭君、利安・摩根

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台新藝術獎台新藝術基金會臺北藝術節

2021-04-2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馮馨

藝術家張欣(左)、 林亭君(中)、利安・摩根 (Liam Morgan)(右)|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蔓延速度之快迅速影響了全球的日常,在眾多改變中,《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以隔離狀態為作品發想的起點,透過移動編織演出結構,討論在自然與非自然環境下身體的感知差異,以及身體對應內外空間的關係,並由這樣的當下狀態延伸,思考未來。 

走入身體之中

《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最初命名來自於團隊曾經前往名稱為「日月潭」的科技產業會議室之中,張欣說:「原先以為離我們很近的自然與風景名勝,在此竟成了另一種想像」,經歷針對疫情狀態與作品概念的討論之後,因而以此為題。日月潭的地理位置恰巧位於臺灣中央,對林亭君來說,也宛如丹田位於身體的中央,如同在這件作品中他們不斷討論的內外相對關係與身體意象。
團隊以身體意象思考演出結構,將臺北污水處理廠比喻為身體,演出的過程猶如帶大家走入身體的消化系統中,去刺激觀眾的身體感官感受,進而帶出「世界做為一個身體」的隱喻。在疫情狀態下,以往熟悉世界的狀態不再正常運轉,許多事情因為疫情停滯,我們該怎麼面對這樣的狀態?而當這種狀態在未來可能成為一種「新常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找尋另一種共處的方式?

以移動編織結構

整場演出雜揉了許多元素,以移動串起不同的段落,並藉由觀眾的行走經歷帶出不同身體感官上的體驗。
演出由領路人打開第一扇門而開始,帶領著觀眾進入臺北污水處理廠,廠內的大型機械運作聲、溫度、溼氣還有強烈的氣味,在行走的過程反覆地推壓著觀眾,這樣的狀態在眾人終於往上行走,打開第二扇門進入公園時,大口呼吸新鮮空氣成為觀眾最直覺的欲求。
在行走過公園走入試演場內空間時,偌大的銀幕投射著叢林路徑的畫面,觀眾各自找尋一個角落窩著,此時觀眾剛剛不斷移動的身體像是消失,只剩下意識隨著影像中的女主角不斷在場景中移動,女主角在不斷的場景中轉移終於找到屬意的植物,將其挖起,畫面的最後停留在森林中的紅色水缸。接著銀幕後方的門打開,此時透出紅光的空間也宛如影片中的紅色水缸,觀眾走入其中可以發現不少影片中的元素出現在空間中,各式植物、持續播放的影像、真實的紅色水缸與Liam Morgan控制著紅藍光的旋轉燈光裝置。觀眾的身體重回了一種自主狀態,或移走探索空間,或於不同銀幕中聚精會神緊盯著畫面,或圍繞聆聽著張欣透過水缸、植物與控制器的聲響演出。在這個空間中,一切的事物都在一種持續不斷運轉的狀態,在這擁有許多植物盆栽的人造空間中,似乎自成一個體系運作。
張欣提及這樣的內外空間移動安排,其實是來自於疫情狀態進行隔離時的感受,人失去了移動的自由,長時間地待在一個地方,缺乏環境對於感官上的刺激,好像也喪失了對於方位、對於自我與空間的定位認知。移動之於人們,不僅是一種身體上的行動,也是不斷感受自我與環境間的確認。

回到現地與現世

在演出的最後,空間中銀幕畫面內的女主角揹著植物到了河岸,空間的門再度打開,引路人帶著觀眾往外走去,穿越公園,來到了瞭望台,觀眾即可發現電影畫面中最後的景象,即是在此。
走進污水處理廠,踏上公園,又再走入室內空間,最後走出來到河岸一旁,觀眾像是在演出中經歷了一場旅行,在內外之間、人造與自然間不斷穿梭,在這種不斷刺激觀眾感官的一個狀態下,林亭君以穴道來形容,像是帶著眾人到達每一個穴位進行感官刺激,擴大觀眾對於環境的意識,在自然已成為一種隱喻的當今,重思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0/11

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日月潭是一個水泥盒台新藝術獎台新藝術基金會臺北藝術節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時事觀點徵件

第19屆台新藝術獎受疫情影響 獎項延期至7月10日揭曉 入圍作品訪談上線

2021-05-26|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06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未完成,黃華成 | 張世倫

2021-05-0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林怡秀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