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視盟線上講座《全球災難共同體-與疫情共存的未來》 從分享「疫情X藝文」的國際經驗

臺灣視覺藝術協會全球災難共同體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線上對談疫情X藝文

2021-06-28|撰文者:林侑澂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全球災難共同體-與疫情共存的未來》,與談人吳岱融部分。圖/截自線上對談直播頁面
座談會的第三部分當中,吳岱融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的《義家藝館When home becomes a museum》計畫為核心,比較了疫情前與疫情中的工作狀況。該計畫從2014年陸續進行前期工作,2016年開始與台北榮民之家合作。組織了視覺藝術及表演藝術的學生,以當代藝術的思維重溫歷史故事。
團隊邀請到了多位曾經參與韓戰的「反共義士」(大多為退伍的單身軍人),並對於這些值得尊敬的長輩們進行田野調查。從他們家鄉的故事、參戰的始末到抵台之後參與基礎建設的過程,以教育及藝術的視點進行長期研究。這個全面性的計畫項目,深入進駐了榮民之家的生活。例如將閒置已久的廚房轉換為「藝炊工作室Art Cooks studio」,從感受來自四面八方的飲食文化出發,以美學實踐為空間納入新的紋理。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全球災難共同體-與疫情共存的未來》,與談人吳岱融部分。圖/截自線上對談直播頁面
在《義家藝館》中,師生與榮民前輩們共同將老式電視等設施,轉化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往年的展覽,通常都規劃了戶外博物館及室內空間重置兩大部分。從戶外的銅像 / 紀念碑,到室內呈現的文物,甚至長輩們返鄉所拍攝的相片,都納入其中。不同科系的參與學生們也各自進行了藝術實踐,以多元的形式陳述自身的心得,並且規劃了線上互動專區、線上座談等等項目。師生團隊也將導覽、長輩的介紹做為計畫的一部分,各個環節都經過了仔細布置。
過去數年,團隊會在國際博物館日之後發表展覽。而去年和今年因為疫情而調整了模式,從過去的半日展演,改變成為期一周的系列活動(僅開放給受邀請的觀眾和網路呈現)。今年因疫情情況特殊,促使團隊更加著力於參與學生們的個人經驗與感受。透過加強線上分享的方式,與更多人分享學習與研究的心得。
吳岱融最後分享了在疫情下執行計畫的收穫。因為更積極地進行了線上推廣,使得原本較為被動的觀眾,開始願意更積極地專注藝術創作。而根據隨機而非正式的訪談,在線互動的觀眾們也感受到了及時科技所帶來的參與感。也相信這樣的收穫,也將在未來衍生出更完整的策辦模式。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全球災難共同體-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由左上順時鐘)主持人蘇瑤華、與談人Eszter Kállay、與談人吳岱融、與談人Davor Mišković。圖/截自線上對談直播頁面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藝文教育的活動推廣,同時面臨著艱難挑戰及意外收穫。在線上對談最後的環節,主持人與參與者們對於肺炎疫情之下、使體展演的數位化經驗進行了討論。雖然台灣尚未進入如匈牙利或克羅埃西亞「已經受限一年」的階段,但彼此經驗的交流對照依舊相當值得研究。
各位與談人都表示,如今人們對於線上的會議或是活動,已經漸漸感覺疲乏。有趣的新奇感逐漸退去,的確會成為重要的問題。或許邀請更多的線上參與者會是一個選項,這類活動也的確擴大的關心藝文的族群。但不可迴避的、當前藝文界的最大挑戰是:透過網路進行藝術的教育、體驗和操作,並無法取代實體。無法實際接觸作品的大小螢幕,本身就與「形成藝術經驗」的條件相互牴觸。
如今在社交活動受限的情況下,對於眾多無法策辦實體活動的藝術機構而言,線上活動必然是維持動能的重要方式。而這也或許是統籌資源,待限制解除後重新出發的一個整合階段。相信在累積相關經驗之後,未來的各類展演活動也將能進步地更加全面。
延伸閱讀:重新連線中的藝術世界 2021:藝術進駐與行動如何在「全球災難共同體」中找尋新可能?
【2021國際交流計畫線上對談】​全球災難共同體 ——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Session 6〕開放報名中​


時間:(GMT+8) 07/09(五)18:00-19:00​
地點:線上(將提供報名者線上會議連結)​
報名連結:reurl.cc/XWq7Z7
主持人:蘇瑤華 / 視盟 理事長​
與談人:​
▏Anastasia Patsey / St. Petersburg Art Residency 總監
▏Baxx Vladimir / Belgrade Art Studio 創辦人​
▏張惠笙 / 《聽說》聲音表演教育空間 創辦人
▲ 免費參與,名額限制 30 名,需事先報名。​
▲ 活動全程以英文為主。​
「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為題,我們將關注疫情對藝術與社會的影響,分別從社區藝術實踐、藝術教育推廣及駐村交流等主題式討論。探討在病毒危機之後,藝術機構如何找出「新常態」下的生存方式。
​本場座談主題旨在討論在國際流動的停滯狀態下,駐村空間的營運策略是否有所轉變?面對疫情的挑戰,藝術進駐計畫的實踐形式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數位化是否僅是這個時代下的唯一解答?本次邀請到俄羅斯藝術駐村計畫 St. Petersburg Art Residency (SPAR)、塞爾維亞藝術組織 Belgrade Art Studio 及來自臺灣的聲音表演教育空間「聽說」,一同分享疫情下駐村計畫的挑戰與轉向。​
▍更多資訊:藝術放送中

臺灣視覺藝術協會全球災難共同體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線上對談疫情X藝文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