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5:旅遊番 首爾篇|TONG's VINTAGE、安奎哲:事物的另一面、災難與恢復
2021-06-2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
當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延長到7/12日時,許多原本的移動、旅遊計劃因此又更近一步調整。因此,本週的雲端看展將帶大家用線上內容體驗一趟偽出國的「旅遊番」,來到首爾深受韓國年輕世代喜愛的大林美術館、被稱為全韓國最頂尖的商業畫廊Kukje Gallery,以及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
在這三個展覽當中,除了Kukje Gallery的藝術家個展之外,似乎可以看出某種與國內不同的策展調性。大林美術館的展覽《TONG's VINTAGE: The Strange Tongui General Store》,回應近期結束的「2021 P4G首爾峰會」,而MMCA的《災難與復原》,則積極扣合新冠疫情的時事性,集結典藏作品與韓國藝術家新作,以五個子題呈現疫情期間、韓國視角之下的新日常。兩檔展覽高度結合藝術與設計的創作者,提供不同的觀點,積極凝聚在地經驗的過程中轉化經驗,以回應一種普遍的社會處境。
【上輯回顧|雲端看展4:迷失在那種潛伏中、萬物皆適、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
筆者攝於2017年的首爾。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TONG's VINTAGE: The Strange Tongui General Store
展覽地點|大林美術館 Daelim Museum
展覽日期|2021.05.20-2021.07.25
參展藝術家|Moonassi、Henn Kim、Haneul Kim、Youngmin Kang、Seotudio、LOWLIT COLLECTIVE、HaeKang LEE、CURVESIGN、NiNE-Ist、An Min Ju、OPEN PLAN、JUST PROJECT、piecemoa、Jinyeong Yeon、KyuHyung Cho、soon.easy、GyuHan Lee、Boooruru、Hyunsu Kim、Kuo Duo、Ryu Jong Dae、WKND lab、Nosestudio
piecemoa, There is no planet B, 2020。圖/piecemoa
為紀念2021 P4G首爾峰會,大林美術館推出《TONG's VINTAGE: The Strange Tongui General Store》作為思考我們如何透過永續發展以應對氣候變化。《TONG's VINTAGE》的作品大多聚焦在如何以創造性的方法,轉化因陳舊或使用導致產生溫室氣體而被丟棄的物品。
piecemoa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展覽中的「VINTAGE」概念,不只帶有時間痕跡的家具或家居用品的範圍,它反映了所有以新方式激發藝術家靈感的物品,通過藝術家的創造力以新的藝術形式重生。
展覽名稱「TONG's VINTAGE」在韓語中直譯為「Tongui Vintage」,取自大林美術館位於首爾的地址「Tongui-dong」。展覽空間變身成一個奇幻古著博物館,通過參展藝術家的雙手,讓舊物煥然一新。展出的藝術品按特定順序排列,取決於製作它的主要媒介。它的七個部分是玻璃、塑膠、鐵、織物、木材、紙張和可生物降解材料,按照從最長到分解到最快的順序。
在第一個展區「華麗的玻璃」中, 以黑白人物繪畫聞名的韓國藝術家Moonassi和Henn Kim,以玻璃和鏡子為背景的插圖,展示了自然與人類的關係。在第二個展區「Playful Plastic」中,塑膠廢物以新的目的復活。它包括Seotudio的動畫,幽默地提高了對環境運動的認識,Haneul Kim將拋棄式口罩工廠廢料織物製成家具,Youngmin Kang與浪費的塑膠管製造的S型椅子,以及LOWLIT COLLECTIVE 將細碎的塑膠垃圾拼湊在一起,製成各種家居用品。
Moonassi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Henn Kim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Haneul Kim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Youngmin Kang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第三個展區「Irony Iron」展示了HaeKang LEE和CURVESIGN關於鋼鐵或金屬碎片的繪畫,以及NiNE-Ist提醒我們環境問題嚴重性的影像作品。緊接著的「Fabulous Fabric」,是以An Min Ju的3D動畫開始,靈感來自時尚配飾上的圖案。OPEN PLAN 的作品使用純素材料來尋求可持續的時尚,而JUST PROJECT則為剩餘的布塊找到了新用途。
Seotudio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LOWLIT COLLECTIVE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HaeKang LEE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第四個展區則呈現了piecemoa將廢棄的織物碎片變成具功能性和價值的作品,設計師Jinyeong Yeon用那些注定會被扔掉的鵝羽絨服製成椅子,還有KyuHyung Cho以布娃娃呈現帶有環保信息的印刷作品。
「Wonderful Wood and Painted Paper」展示了Boooruru和Soon.easy處理環境主題的插圖。GyuHan Lee 則將紙板箱設計成家具。最後的「魔法材料」展示了郭鐸(Kuo Duo)以可生物降解材料製成的面具、Ryu Jong Dae由玉米澱粉製成的環保家具,以及WKND實驗室由生物塑料製成的家居用品。與這些作品一起,Hyunsu Kim的霓虹燈信息和nostudio的媒體藝術作品,則傳達了關於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有力信息。
CURVESIGN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Kuo Duo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OPEN PLAN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KyuHyung Cho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GyuHan Lee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Jinyeong Yeon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Nosestudio作品。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TONG's VINTAGE: The Strange Tongui General Store》展覽主視覺。圖/大林美術館提供
安奎哲:事物的另一面
展覽地點|Kukje Gallery
展覽日期|2021.05.13-2021.07.04
藝術家|安奎哲 Ahn Kyuchul
《安奎哲:事物的另一面》展覽主視覺。圖/Kukje Gallery提供
韓國首屈一指的藍籌畫廊「Kukje Gallery」,帶來了以現成物、模型、繪畫與素描等創作形式呈現豐富趣意的韓國資深藝術家安奎哲個展《事物的另一面》。這檔個展回顧了藝術家三十年來關鍵的創作基石,同時透過修復和重製的原創作品,讓觀者全面了解安奎哲的藝術生涯。
展覽帶來了他於 1992 年首次用於個展的現成物,放在今日的展場中,藝術家試圖探問的,是當時的作品能否仍與當下與當代觀眾產生共鳴。通過將時間範圍和現成物反映社會價值觀的變化,藝術家檢視了這些年來人們對藝術的集體意識和觀點的流變。
除此之外,與展覽同時進行的是藝術家出版的圖文藝術書,呈現透過挪用和藝術家之手改變現成物的圖說,並將它們與自己的作品相結合,提供了我們以書作為介面,深入了解藝術家對待文本和繪畫作為平行和互補的實踐。
安奎哲個展《事物的另一面》展場。圖/Kukje Gallery提供
「真相不是暴露在物體的表面,而是隱藏在事物的另一面。」這句話作為安奎哲的創作與本次展覽的核心概念,《事物的另一面》中展出的許多作品,都重新傳事了對藝術家自早期關注的「物件雕塑」,以不同且更具凝聚力的組構形式重新製作它們。 例如《2/3 Society》 (1991)最初是一組以線性形式連接的三隻皮鞋,現在成為了一個由七隻黑皮鞋在腳跟和腳趾之間相連接形成的圓圈。在圓圈上玩耍,作為當代社會中關係和互動的隱喻.
安奎哲的現成物作品《2/3 Society》 (1991-2021)。圖/Kukje Gallery提供
展出作品《從他們離開的地方——暴風雨的海洋》(2021)的最初構想,是 200 幅描繪大海的畫作。每幅畫都在 2012 年光州雙年展開始前隨機分佈在整個城市。在雙年展期間,這些丟失的畫作隨後被安尋找,並張貼了尋找它們的標誌。
到該次活動結束時,大約只剩20幅畫被找回,讓藝術家進一步以此概念展示了許多仍「遺失」的部分,以向1980年光州起義後失踪的人們致敬。為即將到來的展覽完整復制,這將標誌著該作品第一次以其原始形式上演。
《從他們離開的地方——暴風雨的海洋》(2021)於安奎哲個展《事物的另一面》展場(圖中右側牆上作品)。圖/Kukje Gallery提供
近期的新作《承諾的顏色》(2020 年)也在展出,其中有 69 幅單色畫作,色彩源自 1967 年至 2017 年期間,所有韓國總統候選人競選海報中的顏色,藝術家去除了其他競選時的口號或信息,只留下去除圖層之後的色彩背景。
安奎哲的藝術語彙根植在他的繪畫中,與較嚴肅的「物件雕塑」和相比,他的繪畫相對輕鬆和幽默。整個畫廊空間展出的 20 幅鉛筆畫勾勒出藝術家的想法和興趣,同時幫助觀者理解安奎哲如何實踐複雜批判性視角的基礎工作。
安奎哲個展《事物的另一面》展場,圖中右側牆上作品為《承諾的顏色》。圖/Kukje Gallery提供
安奎哲作品。圖/Kukje Gallery提供
災難與恢復 Catastrophe and Recovery
展覽地點|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爾)
展覽日期|2021.05.22-2021.08.01
展出藝術家|共35位韓國與國際藝術家
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特展《災難與恢復》主視覺。Courtesy of MMCA
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的特展《Catastrophe and Recovery 》,很可能是亞洲第一檔直接探討新冠肺炎疫情社會的美術館大展,展覽透過當代藝術家的角度,審視疫情對個人和整體社會的影響,同時通過藝術反思生命在當代的意義。展覽試圖提供一種治癒性的反思,向觀眾提供舒適感來恢復因疫情影響的身心靈。
參加展覽的 35 位韓國和國際藝術家作品深入了解 COVID-19 病毒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因大流行而停滯的情況下的爆發和傳播。他們記錄並重新詮釋與大流行相關的社會和個人事件。《災難與恢復》由五個子題組成——「徵兆和症狀」、「jipkok,Homebound Together」、「數字和距離」、「Outside Here, Inside There」和「推遲的日常生活,暫停期間的沉思」。
藝術家Francis Alÿs、Liam Gillick、Do Ho Suh、Lee Bae、Oh Wonbae、Sunny Kim 和 Taeyoon Choi 等藝術家將以 COVID-19 為主題展示他們的新作,而其他包括 Eija-Liisa Ahtila、Eun Rim Ro 、Anicka Yi、Gillian Wearing、Tatsuo Miyajima、Young Joo Lee 和 Candida Höfer 也受邀參展。同時,將在美術館空間內外舉辦「衛星項目」以嘗試不同的展覽方式,並實踐在當前的大流行危機中美術館角色的轉變。還將有許多利用不同平台的實驗項目,包括語音導覽、沈浸式展演以及線上媒體等。
Gillian Wearing, 《Your Views》(2013-present) 。Courtesy of Maureen Paley, Londo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Los Angeles and Regen Projects, Los Angeles
在第一個子題「徵兆和症狀」中,Syndicate、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安妮卡・伊(Anicka Yi)、Jeon In-kyung、Oh Wonbae、成能慶(Sung Neung Kyung)和 Jiana Kim 展示了他們各自記錄和重新詮釋現代文本中,關於傳染病跡象的藝術作品,以及由 COVID-19 大流行引起的個人和社會現象。
約瑟夫波伊斯作品《Plight Element》(1985) ©Joseph Beuys/ BILD-KUNST, Bonn - SACK, Seoul, 2021
第二個子題「Jipkok,Homebound Together」由展出藝術家 Andrea Zittel、Sunny Kim、Liu Wa、Jinhwon Hong、The Moojin Brothers、Jeamin Cha 和 Francis Alsÿ 等人的作品。在韓語中的「Jipkok」,現在成為大流行時代的關鍵字,代表著自主隔離以避免感染風險的情況下,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物理距離。 同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它也讓我們意識到,通過虛擬連接我們是如何相互聯繫的。
在第三個子題「數字和距離」中,藝術家Liam Gillick、Tatsuo Miyajima、Jiwon Lee、Taeyoon Choi 和 Kim Beom 處理大流行時代數字所隱含的關鍵信息和現象。「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已解除隔離的人數」、「死亡人數」、「全球每日統計數據」和「社交距離水平」等數字信息,現在成為衡量 COVID-19 如何應對疫情的晴雨表,近一步成為了我們的新日常。
Jiwon Lee的作品《不平等的流行病》系列(2021)中的两张图表。Courtesy of Jiwon Lee
第四個子題「Outside Here, Inside There」,展出吉莉安‧韋婭靈(Gillian Wearing)、徐道獲(Do Ho Suh)、李惠忍(Hyein Lee)、康迪達‧赫弗(Candida Höfer)、湯瑪斯・斯托特(Thomas Struth)和Seungmo Seo等藝術家的作品,該展區探討著展示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邊界和含義,以及它們不斷變化的角色。「COVID-19 讓整個世界陷入停頓,雖然自大流行爆發以來已經過去了一年多,但沒有任何東西——除了我們的城市、機場、公園、廣場和藝術博物館——還能夠完全恢復到以前的狀態。」非接觸式的生活,只會進一步鞏固物理和時間空間的新界限和差距,迫使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感知我們的環境。
Candida Hofer作品《Kunstmuseum Basel IV》(1999) 。 Courtesy of MMCA and BILD-KUNST, Bonn - SACK, Seoul, 2021
湯瑪斯・斯托特作品〈觀眾 11 佛羅倫斯〉(2004)。Courtesy of MMCA
Seo Seung-mo裝置作品《Vanishing Line. Sea》 (2021)於展場。Courtesy of MMCA
第五個子題「推遲的日常生活,停頓中的沉思」則由Eun Nim Ro、喬納森·霍洛維茨(Jonathan Horowitz)、韓國導演奉俊昊(Bong Joon-ho)、Young Joo Lee、廉智惠(Ji Hye Yeom)、安提拉(Eija-Liisa Ahtila)和李英培(Lee Bae)參與,旨在反思我們的生活,同時思考對地球及其人類至關重要的時代精神。這場大流行病迫使我們陷入長時間的停頓,日常生活也被推遲,展覽藉此回顧多年來人們對環境與植物的傷害,進一部探討人類生活與非人類共存的新方式。
李英培作品《Issu Du Feu》(2021)。Courtesy of Lee Bae
安提拉作品《Potentiality For Love》。Provided by Marian Goodman Gallery, New York, Paris, London and photographed by Malla Hukkanen,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4: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萬物皆適、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
2021-06-1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240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3: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PLAYBOUR 煉身史、黃至正個展:水銀落地
2021-06-1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4594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2:手的競技場、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游離的燈
2021-06-0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533
立木畫廊擴建首爾新空間 2022初春將以拉里.皮特曼韓國首個展揭開序幕
2021-11-1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456
台灣動態影像出征首爾 七位台灣藝術家參加「韓國首爾國際實驗電影節」
2017-07-19|撰文者:tamtamART TAIWAN6305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