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4: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萬物皆適、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
2021-06-1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台灣因疫情緣故升上第三級警戒,不少行業都開始WFH減少出門的機會,包含許多展覽空間亦是如此,導致許多已經開展的好展覽無法讓大家實際到場參觀。因此,非池中藝術網在這個WFH的期間推出「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特別企劃,每週為各位帶來防疫期間已經開展的優質展覽,解解大家的藝術饞。
本週整理了三個針對不同面向去探討的展覽給大家,包含李吉祥、黃舜廷、廖震平在木木藝術的聯展-《迷失在那種潛伏中》;安卓藝術獨家代理藝術家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個展-《萬物皆適》;以及於問空間展出,並由德義教授擔任總召集人、張禮豪策展的聯展《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
【上輯回顧:雲端看展 3: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PLAYBOUR 煉身史、黃至正個展:水銀落地 】
▌木木藝術 |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
木木藝術
藝術家 | 李吉祥、黃舜廷、廖震平
策展人 | 陳寬育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展場照。圖 / 木木藝術提供。
對這個展覽的想法,是被葡萄牙作家佩索亞(Fernando Pessoa)一則描繪夢的場景所觸發。在〈三角形的夢〉中,他將光線通過百葉窗所形成的空間情緒,以及事物之間的關係,描寫成一個充滿思想或情感潛能的場景。日常的普通場景在佩索亞簡短的文字中,以光的顏色為主角,施展對於空間中的光塵、微風、聲響、氣味、邊界、接壤、層次、溫度、濕度等主客體情狀之既專注又扭動的投注。
這是令人極為著迷的場景刻畫、充滿餘韻與深度的細節描繪;那麼,同樣是擅長布置觀點、經營光線、暗示身體空間,並以圖像和物質性材料為語言的繪畫,又是如何組成、如何改變,或者,如何讓事物關係支離破碎?佩索亞曾言:「我是個超敏銳的感光底片」(I’m a ultrasensitive photographic plate)。這亦延伸出我對藝術家之觀看及其表達技藝的初步想像。(文 / 策展人陳寬育)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展場照。圖 / 木木藝術提供。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展場照。圖 / 木木藝術提供。
《迷失在那種潛伏中》展場照。圖 / 木木藝術提供。
透過黃舜廷、廖震平、李吉祥的作品,我試圖細緻地捕捉他們在繪畫所設置的觀看體驗之揣想,那些總是令觀者無論閉上眼,或是看著畫面時,諸多細微的、隱約的、暗示的、無法填滿的那種純粹的感覺。於是,在這個展覽中,有著關於繪畫中「不可見性」的問題、觀看的潛能,以及透過隔絕與穿透、縫隙與結合、佔用與缺席等雙重性特質之鋪陳。色彩、光線、時間、溫度,甚至空氣,三位藝術家在充滿辨證性的隱藏與揭露、遺忘與記憶之繪畫經營中,試圖將某種具穿透性的靜默注入其中。(文 / 策展人陳寬育)
藝術家李吉祥 1983 年出生於南投埔里,2010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為台灣新一代專攻寫實繪畫的年輕藝術家之一,過往作品常透過數位影像作為觀察方式與繪圖輔助,描繪人體形象被放大的細枝末節,探討從觸覺轉化到視覺的感知過程。數位影像對於李吉祥來說不僅作為普遍的輔助繪畫工具,也進而影響到其創作的發展。隨著影像技術的演進,精確的擬真感滿足人類視覺對於幻象的渴望,也逐漸養成普遍類似的觀看習慣。李吉祥關注到相機鏡頭捕捉微距細節或是失焦狀態的成像特性,他選取了生活中所記錄的某些窗景模糊或失焦的畫面,透過畫作刻意模擬與強調影像的特性,失焦的再造形成了畫面中的開口,對觀者的眼光進行一種迅速的捕捉,也做為彼此之間溝通的橋樑。
李吉祥作品-〈午後畫線〉,2021,116.5x91cm,油彩畫布。圖 / 木木藝術提供。
李吉祥作品-〈午後畫線〉(局部),2021,116.5x91cm,油彩畫布。圖 / 木木藝術提供。
李吉祥作品-〈閃亮的B面〉,2017,145.5x112cm,油彩畫布。圖 / 木木藝術提供。
黃舜廷1990 年出生於台灣台北。2015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現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創作形式主要為繪畫、裝置與複合媒材。作品多採用幽默、戲謔的表現手法,時常運用諧音/雙關語的命題重新編碼創造視覺圖像。近年創作從消費文化、地方信仰、價值系統、世俗美學與個人慾望等角度切入,試著將彼此相互折疊,交織出屬於在地的文化景觀,並構築出一條回應藝術本質問題的思考路徑。
在台灣日常生生活之中時常會發現一些具有裝飾性意義的「結」,這些結通常會伴隨著花卉盆 景一同出現,它所代表的多為開運、招財、興旺、納福等吉祥寓意,多為帶來來好運之用;另外,也兼具應景、美化環境、改善風水與陰陽調和等其他功能。植物盆栽本身即有其功用,然而當上面編上了結,卻能夠造成意義上的轉變,使部分群體對其產生另一層的意義聯想。對他們來說,或許這些結才是這些盆景中真正的主體,也是因為有了結,植物盆栽才得以轉身擁有其所標榜之神奇功效。
黃舜廷作品-〈空白 002〉,壓克力、畫布,60.5x72.5cm,2019。圖 / 木木藝術提供。
這些普遍存在於生活周遭的「結」看似顯眼,卻又容易被忽略。作品便是試圖找尋這些已融入於日常,又不易被察覺的在地文化符碼,透過去背、移除、挖空、留白等方式,以不可見製造可見,透過畫面中所留下的局部碎片與邊界,拼湊出屬於自身經驗中的文化整體。「(空白)」不單是指圖像中未上色的白色區塊,或是由白色顏料所構成的繪畫痕跡,它同時代表了由刻意保留的輪廓範圍所形成的想像空間,並有待觀者為此處編織意義、填入內容。
黃舜廷作品-〈空白 023〉,壓克力、麻布,91x116.5cm,2021。圖 / 木木藝術提供。
廖震平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近年旅居日本。他自求學時期便透過寫實的繪畫風格描繪戶外風景,最近則有室內物景的創作——其實更精準的說,這些景觀是他從相機鏡頭捕捉的片刻邂逅。藝術家在拍攝後反覆查看照片並構思畫面佈局,接著把現實生活從影像再度抽離調整為繪畫。
廖震平作品-〈山-5〉,油彩、畫布、120x120cm,2013。圖 / 木木藝術提供。
廖震平作品-〈分隔〉,油彩、麻布,91x65cm,2020。圖 / 木木藝術提供。
▌安卓藝術 | 《萬物皆適》
安卓藝術
藝術家 |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
《萬物皆適》安娜・瑪瑞亞・米庫個展展場照。圖 / 安卓藝術提供。
安卓藝術全球獨家代理藝術家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的最新個展「萬物皆適」。本此展出的創作媒材涵蓋油畫、數位素描、絹印與定格動畫。回應近期區塊鏈技術結合數位藝術的討論應用,米庫以定格動畫《高水》為基礎發展的動態影像,將上鍊(Mint)成為藝術家首件非同質化貨幣(Non-Fungible Token, NFT)形式的作品,並開放藏家使用加密貨幣進行收藏。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作品-〈高水〉,2021,無聲定格動畫,6mins 2secs,edition:5+2AP。圖 / 安卓藝術提供。
「萬物皆適」中藝術家延續自身高度對週遭環境的警覺與觀察,花費大量時間與勞力紀錄創作的過程,咀嚼思考個人隨周圍即時反饋而發展的關係。除繪畫創作外,米庫也嘗試轉換媒材回應當下疫情造就的多種樣態,她使用數位繪圖的方式創作一系列的素描,並選擇以絹印呈現作品。同時她堅持不懈地收集視覺素材,通過數位手繪、捏製陶土、電腦演算,協同合作Alexandra與Radu Constantinescu兩位藝術家產出定格動畫短片,為觀眾打造一個進入專屬米庫個人世界的入口。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作品-〈內心複雜……為了消減〉Inner Complexity ... In order to reduce,2021,數位素描以絹印方式印出 (4色),Edition of 1+1AP,49 x 70 cm x 4 pcs。圖 / 安卓藝術提供。
長期與世隔絕獨立工作和自處,讓藝術家對人體工學的興趣與實踐最終在她敏感浪漫的視角下,趨向泛靈論的表現與詮釋。假若無機體有著意識與生命,那麼保持它們處在最適狀態乃為必要之舉,譬如我們該為傾斜不穩的東西找到支撐、在兩相摩擦的東西間加上軟墊、懸吊物品的另一頭得有物體固定以維持平衡、輕柔撫熨平整皺衣。看似再平常不過的舉措與場景,在米庫獨特的視覺書寫與實踐拆解下,美感油然而生。
《萬物皆適》安娜・瑪瑞亞・米庫個展展場照。圖 / 安卓藝術提供。
《萬物皆適》安娜・瑪瑞亞・米庫個展展場照。圖 / 安卓藝術提供。
米庫在創作自述中提及:「對於一個藝術實踐者,沒有比描繪對象究竟是否自然舒適更嚴峻的難題。就此層面,作為一個害羞、細膩又好學的藝術家,執行觀察性繪畫時,直面處理此範疇即是最優選擇。」於是我們在《在同儕之前……這人有》的靜物裡看到佈滿生命的溫度與痕跡。名為《在你的沈默與喧囂……結果是》的炭筆素描中,米庫壓縮疊合實際勞動的影像紀錄,細膩真實地一筆一筆細述著她與描繪對象間的親暱互動。同樣的凝視、與周遭環境交織發展的和諧共生關係,在定格動畫《高水》與以絹印輸出的數位素描《內心複雜……為了消減》裡有著更深刻多元的面貌,藝術家身體所依附的實體空間、描繪的物件,互相成就為最和諧舒適的狀態。萬物在米庫遺世獨立的工作室、生活空間、創作過程裡適得其所,有靈般自然而均衡地成長。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作品-〈但嘗試......怎樣的未來與角色〉that tries to ... What future and what role,2019,油彩、麻布,135x223cm。圖 / 安卓藝術提供。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作品-〈為了保護……她付出所有財富〉to protect the ..... she gave all her wealth,2019,油彩、麻布,185x185cm。圖 / 安卓藝術提供。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作品-〈現實介入……她的聲音〉realities intrude…her voice that,2018,油彩、畫布,125x185cm。圖 / 安卓藝術提供。
Ana在有一年的冬天對自己的環境有了新的感悟,她發現這個看似可以抵禦外界環境的屋子其實不能提供永久的安全感。而為了找到屋子可能出現的問題,她自己必須仔細的觀察每一個角落;同時她也跟植物一樣,盡力的伸展開來,沐浴外界的陽光。畫面中的兩個姿勢表達了畫家在面對環境可能的變化時的兩種心境。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作品-〈地景如何……同我們所預期〉how landscape .... like we expect,2019,油彩、麻布,185x140cm。圖 / 安卓藝術提供。
▌問空間 | 《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
問空間
藝術家 | 呂浩元、林怡君、林賢俊、邱建仁、涂維政、高雅婷、崔惠宇、陳崑鋒、黃品玲、廖震平
總召集人|曲德義 教授(北藝大名譽教授/前關渡美術館 館長)
策展人|張禮豪(藝評家/獨立策展人)
《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展場照。圖 / 問空間提供。
「回憶是時間的旅行,但記憶卻不是一條漸行漸遠的羊腸小徑。有的時候,我們會在記憶發生的地方像採集標本一樣的萃取紀念品、或留下彌足珍貴的影像紀錄,多年以後,這許多事物都會提示我們,或引導我們進入回憶之路的門徑。當我們輕輕的閉上眼睛,穿過一種氣息、一種影蹤或一種聲音的門徑進入回憶,那在廣漠的時間平面上,記憶是一塊浩瀚的版圖,無邊無際。」
——林育德《記憶版圖》
(下述文字擷取自展覽策展人 張禮豪)
普魯斯特筆下的瑪德蓮(Madeleine)成了其曠世鉅作《追憶似水年華》驅動一切,讓文字編織出一片細膩繁複的網,卻始終飄散著香氣的關鍵物件;夏卡爾從理性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在畫裡建構出揉合他一己記憶與想像的景象,觀者彷彿也因此從背上長出雙翅,朝他無比浪漫柔美的幻境飛去……面對記憶,我們往往在不經意間涉入其中卻又渾然不知身在何處。創作,正是召喚情感與記憶最直接且深刻的精神性儀式。即使經常失真、被竄改,甚至是全盤捏造,可有趣之處恰好也往往在這過程當中孕育而生。
在此一立足點上,這次「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一展匯集了涂維政、陳崑鋒、林賢俊、邱建仁、呂浩元、廖震平、林怡君、崔惠宇、高雅婷、黃品玲共十位藝術家,從具象到抽象,自平面而立體,他們向你我展示了如何去看待各自的生命經驗,進而轉化並發展出一己的視覺藝術語言。
《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展場照。圖 / 問空間提供。
《關於,記憶與情感的幾何》展場照。圖 / 問空間提供。
陳崑鋒將往返東港與小琉球之間的交通船轉化濃縮成個人的精神印記,試圖透過創作去釐清自己與這個懸立於屏東外海的小島之間的關係──不全然是陸地的,而是涵蓋了海洋在內,游移卻更加遼闊,既親密又略帶疏離的生命連結,進而低調且溫情地召喚著一些難以再現的美好過往。
陳崑峰作品-〈暗琉芙光〉,130x192 cm,2020,壓克⼒、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林賢俊將關注的焦點放在既是風景,也可視之為物件,且從來無從被眼睛捕捉的雲朵上面。以此為出發,其作品畫面所展示出來的實際上同時擁有具象與抽象雙重面向,而看似理性操作的結果,卻也默默地含藏了內在情感的隱喻修辭。
林賢俊作品-〈蓬萊〉,80x130cm,2020,壓克⼒顏料、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邱建仁擷取日常生活的零碎片段,透過筆觸的反覆塗抹、堆疊與刮除,刻意將可辨識的街景具體所在抹去,讓時間分秒的流逝以充滿影像質地般的模糊面貌展現在畫面上,既是現今世界的反映,也進一步地建構了所有人想像中的共同記憶。
邱建仁作品-〈多年前的事了〉,100x150x5 cm,2021,油彩、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同樣援引隨手拍下的影像資料,廖震平則以緩慢地回歸繪畫創作,來提供他再次專注觀看日常風景的機會。在他作品畫面中經常得見,那些看似突兀的橋、窗或樹幹,不但暗示了不同觀看方式的轉變所引發的扞格,也讓人更加好奇那些蔓延在畫面以外的事件、氣息與氛圍,進而形成某種奇特的對望與對話。
廖震平作品-〈車窗-11〉,65x50cm,2012,油彩、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一直以來,高雅婷都把繪畫視為當代多重視窗觀看經驗的反芻。如同製作標本一般必須小心翼翼,她於龐大的藝術史中採樣自己感到興趣的圖像,藉由手感的細膩操作,在如臨似摹、又有自我情感投射的拼貼縫合下,產出蘊含藝術史片段的繪畫表現,也提供了觀者不同的美學感知。
高雅婷作品-〈有海芋的⾵景〉,109.5 x 79 cm,2018,油彩、油性蠟筆 、素描紙。圖 / 問空間提供。
有別於「此曾在」的單純紀錄,黃品玲筆下的風景或者來自曾經造訪的地方,或者擷取了眼前不斷流竄的風景影像,都是現實與想像的交匯與融合。透過大筆刷塗抹、堆疊與滲流,偶爾理性刻意地置入些許細節等,描繪出某個難以忘懷或恍惚的片段,讓人們得以盡情徜徉其中。
黃品玲作品-〈舒坦 Feel at Ease〉,69x90cm,2020,油彩、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一如普魯斯特,呂浩元將他從日常生活接觸到或收藏的各種物件視為描繪對象,以寫實的技法讓它們跳脫原有的平凡外在,尤其是一些冰冷的瓷器偶像,在其畫面上紛紛活轉過來,展現出猶如擁有血肉生命般的存在狀態,再加上不同姿態的展演,而迸發更多的想像趣味。
呂浩元作品-〈兩隻小公鹿 Two Little Bucks〉30.5x38cm,2019,油彩、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涂維政則將維度放置到更大的人類文明體系思考底下。他自2000年起一手打造的諸多「僞古代文明遺跡」展演計畫融合了藝術生產、論述、媒體乃至於商業行銷等範疇,而諸多被「挖掘」出來的物件無一不帶有強烈的歷史想像,在一定程度上也投射出人們對於未知與生俱來的高度好奇。
涂維政作品-〈繁花似錦1 號 Glory in the Flower No.1〉44.5x176x4.5 cm,2017,人造石。圖 / 問空間提供。
崔惠宇的創作向來充滿陰性書寫的強烈特質,她以色彩鮮豔且量體的織物為媒材,透過感官與時間的相互碰撞,直覺地蔓延交織出個人生命與情慾的輪廓,在相異的空間中散發飽滿且堅毅的生命能量。
崔惠宇作品-〈燦爛的空白〉60x60x15 cm,2018,⽑線、畫布。圖 / 問空間提供。
相對之下,林怡君則將記憶視為繽紛多彩的拼圖,透過增減並行的變化,試圖在畫面上營造出非線性的時間樣態。觀者觸目所及的每一片色彩都像是通往某個特定時刻缺口,當目光與神思鑽進裡頭之後又是另外一個又一個萬花筒似的眩惑景象,充分說明了記憶與情感難以真實再現的本質。
林怡君作品-〈Wonderful Moment-97 &98〉,51 x 81cm,2021,油畫。圖 / 問空間提供。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5:旅遊番 首爾篇|TONG's VINTAGE、安奎哲:事物的另一面、災難與恢復
2021-06-2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5109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3: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PLAYBOUR 煉身史、黃至正個展:水銀落地
2021-06-1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4636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2:手的競技場、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游離的燈
2021-06-0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575
從問空間《必然的偶然》聯展 看見策展方法的再打開
2022-03-30|撰文者:林侑澂5703
問空間年度壓軸展出《回聲》台灣當代藝術家創作聯展 呈現後疫情時代下的藝術多元面貌
2021-11-29|撰文者:陶文岳2815
反映變動中的藝術界線-「書畫/CROSS -集保結算所當代藝術賞: 2022年獲獎藝術家作品精選展」 詮釋創作路徑上的實驗精神
2023-09-14|撰文者:王玉善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