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專題企畫

當代藝術個展策展時事觀點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2:手的競技場、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游離的燈

莊普秋刀魚藝術中心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絕版影像館許嘉宏

2021-06-0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台灣因疫情緣故升上第三級警戒,不少行業都開始WFH減少出門的機會,包含許多展覽空間亦是如此,導致許多已經開展的好展覽無法讓大家實際到場參觀。因此,非池中藝術網在這個WFH的期間推出「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特別企劃,每週為各位帶來防疫期間已經開展的優質展覽,解解大家的藝術饞。本週整理了三個針對不同面向去探討的展覽給大家,包含在中央大學藝文中心展出的莊普個展、絕版影像館推出的印度當代攝影聯展、秋刀魚藝術中心的許嘉宏個展。
【 延伸閱讀 | 上週的雲端看展特別企劃 : 不適者生存、一個叫木材的傢伙、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

▌ 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 《手的競技場-莊普個展》

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展出藝術家 | 莊普
《手的競技場》展場照,攝影:王俊棠,提供單位: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莊普,一位運用理性規制達到直觀詩意的當代藝術家,1983年以極簡風格出發,並以此聞名。他也是一個興趣廣泛的創作者,穿梭於生活語境所觸發的醍醐灌頂式的創作興味是其根本興趣。作品無論是在複合媒材、裝置藝術或繪畫創作,擅長以自我主觀性,加入一種令人無法預期、充滿驚喜的手法,他篩瀝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微、不被注意的事物;或是外在看來平淡無奇的小事,從中提煉出對現代性場域的思考。
此次展覽,莊普結合過去的攝影作品以及複合媒材創作,將影像中的「手勢」符號化,與極簡的畫面結構配合,互為可讀的文本,形成一個新的詩意對話。此外,藝術家亦安排了裝置作品《朗道》以及錄像作品《最後的圍棋》於本次展覽中,呼應了他對於「創作過程」以及立體雕塑空間量感的重視。莊普善透過對事物的詰問,得到近乎本質的答案,並將其轉化為具節奏感的視覺作品,觀眾能從中感知一種規律的和諧,進而叩問形式之外的真理。
莊普,〈手的競技場〉,複合媒材。圖 / 莊普提供。
莊普,〈手的競技場〉,複合媒材。圖 / 莊普提供。

【 延伸閱讀 | 《手的競技場-莊普個展》展覽介紹 】 

《手的競技場》展場照,攝影:王俊棠,提供單位: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手的競技場》展場照,攝影:王俊棠,提供單位:中央大學藝文中心。

場中最為主要的系列創作,重現了在玩具短缺的孩童時代,人們將手當作遊戲工具及場域的記憶。莊普拍下自己各種手勢的影像延伸為其記憶的載體與隱喻,並且和通用的手語存在著某些相似,其它大多有區隔與變異,進而建構出另一套獨立的語彙及修辭。以這些多年前拍攝而得的影像為基礎,偶爾直觀地任顏料或點或流在其上,再搭配約莫相同尺寸、以其一貫捺印而成的近期繪畫,並置於封閉的透明壓克力盒內。(文擷取自張禮豪藝評 : 《對奕,直到藝術在未見之處浮現》)
【 文章全文 | 對奕,直到藝術在未見之處浮現 】


杜象不但熱愛西洋棋,且棋藝之高已臻職業水準,甚至還曾在法國導演赫內•克雷爾(René Clair,1898-1981)執導的電影《幕間》(Entr'acte)中與另位畫家法朗西斯·畢卡比亞(Francis Picabia,1879-1953)演出在巴黎香榭麗舍劇院屋頂下西洋棋的畫面而蔚為一時美談。故而,莊普此次首度發表的錄像作品《最後的圍棋》,則儼然有向杜象致敬的意味。所不同者,或者說此作思想內裡的真正著墨處,在於莊普選擇更具有禪宗意念的圍棋來代入。影片裡男女執子對奕,非僅僅是「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的寫照;也不盡然單純著重在勝負之分,反而更多是回歸魏晉以降,歷代文人藉由蒔花、品茶、焚香、奕棋、操琴等不同感官的互涉交融,最終融匯於書畫創作之上,將全副才情心性徹底展現的美學追求。(文擷取自張禮豪藝評 : 《對奕,直到藝術在未見之處浮現》)
莊普Tsong Pu,〈最後的圍棋〉,錄像共6分14。圖 / 莊普提供。
莊普Tsong Pu,〈最後的圍棋〉,錄像共6分14。圖 / 莊普提供。

此外,《交錯取勢水長流》與《新雨淋漓山水流》兩件,同樣是持印如執子的操作延伸,在星羅棋布的構圖中陡然出現或粗或細的幾匹白練自天際垂墜而下,雖說隨著主要色調的差異使畫面流露出截然有別的氛圍,卻一致地隱約勾勒出傳統文人所追求的巨碑山水想像……無論何者,對莊普來說都像是手的競技場;最後,讓我們來到他所設下的珍瓏棋局對奕一番,而藝術將在那未見之處悄然浮現。(文擷取自張禮豪藝評 : 《對奕,直到藝術在未見之處浮現》)
莊普Tsong Pu,〈交錯取勢水長流〉,壓克力顏料、畫布,194x130cm(120F)。圖 / 莊普提供。
莊普Tsong Pu,〈新雨淋漓山水流〉,壓克力顏料、畫布,194x130cm(120F)。圖 / 莊普提供。

▌ 絕版影像館 | 《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

絕版影像館UP Gallery
藝術家 | 巴拉特·西卡、菲利普·卡利亞、印都·安東妮
絕版影像館-《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展場照。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本展覽由藝術家巴拉特·西卡、菲利普·卡利亞、印都·安東妮所組成的群展。藝廊也藉此宣佈此檔展覽為藝廊印度當代攝影觀察系列中的首檔展覽,絕版影像館將持續介紹該地區的新銳藝術家以及代表藝術家作品給藏家與觀眾們。
絕版影像館-《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展場照。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展覽以巴拉特·西卡(Bharat Sikka)的“物質系列”(Matter)為始,啞光色調幾乎過於光滑,被銀色、白色及灰色的單一色串起。對印度僵固的形像似乎透過此種手法被打破,但也同時被藝術家以獨特的形式給復甦。異國情調的主觀視角對印度的理解是那些充滿亮麗色彩與繁忙街道,及潛在民族中豐富的文化底蘊。西卡融合了高低端藝術、熟悉感與疏離感、能量與絕望在長達十年的拍攝歲月中呈現這些驚人但極具魅力的作品。觀者迫切想知道這些圖像是否是當代印度的完美體現,還是藝術家所製造的情感脈動,因為它們既自然又人為且拒絕以任何的形式被束縛。
Bharat Sikka 巴拉特.西卡, Untitled (Hanuman Ji) 無題 (Hanuman Ji), 2010, 81.28 x 101.6 cm。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Bharat Sikka 巴拉特.西卡, Untitled (Charminar) 無題(查米納塔門), 2010, 81.28 x 101.6 cm。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空間或空隙是束縛的另一要素,在沒有任何形式限制和界限中,理念和身軀可以漫遊因此它們是自由的。機構又或者一種體制,是人類慣性長期依賴的重要生存空間之一,它們有助於構成一種社會及文化。在菲利普·卡利亞(Philippe Calia)的“Ajeeb Ghar Archive”(原意近似 “珍奇屋” )系列中,他藉由探索印度各種多元的博物館,並記錄觀眾不曾留意的觀展面向。無論是在大都市德里、孟買還是班加羅爾的博物館或較偏鄉的地區,該系列作品探索博物館參觀者在這些空間中的互動與行徑。為了進一步深入他的創作理解,卡利亞展出形式以模擬館藏物件在藝廊中呈現,其中也包括旋轉式畫框的作品,在空間中促使觀眾再次與他的作品進行互動。我們不僅思索觀眾對展覽品的了解是否被館方的意念與實質棲息空間所限制。又或通過觀眾腦海中的獨立判斷能力而獲得自由。
Philippe Calia 菲利普.卡利亞, Imaginary Museum V (Miró) Science Museum, Delhi 虛構博物館 V (Miró) 科學博物館, 德里, 2017, 25.4 x 20.32 cm。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Philippe Calia 菲利普.卡利亞, Untitled, Centenary Heritage Museum, Hyderabad 無題, 百年歷史博物館, 海得拉巴, 2020, 76.2 x 60.96 cm。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最後,我們通過藝術家印都·安東妮 (Indu Antony) 最新出版物更深入地探究約束的概念。《為什麼胸罩不能有鈕扣?》這本限量手工攝影書是她的ഓർമ പെട്ടി(Orma Petti在馬拉雅拉姆語中翻譯為“記憶盒”),通過個人物品和簡短的文字,為藝術家的記憶和生活提供了一個小窗口。沒有實際的書脊,記憶如同葉子般形成一片片獨特的個人渲染,並轉化為可手握的物件。這本攝影書是在2020年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所創作,也進一步體現了對觸覺的渴望。安東妮被限制在一個單獨的空間和無止盡的網路視訊中,轉向內化尋找她的過去。以她的頭髮縫製起這些小物件,將身體的一部分縫合到這些私人物品上的舉動意味著重訪記憶。其中遇到混雜的情緒,有些令人愉悅也有些令人痛苦。面對是打破束縛的第一步,而藝術家在這困難時期持續創作是自身最好的慰藉。
Indu Antony 印都.安東妮, Why can't bras have buttons? 《為什麼胸罩不能有鈕扣?》, 16.6 x 23 cm。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Indu Antony 印都.安東妮, Why can't bras have buttons? 《為什麼胸罩不能有鈕扣?》, 16.6 x 23 cm。圖 / 絕版影像館提供。

什麼是束縛?是在空間中無法任意行動? 是缺乏獨立思想的自由? 又或是在所身處的社會規範中與自身思維定位之間拉扯中尋求平衡?然而或許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打破它?

秋刀魚藝術中心 | 《游離的燈-許嘉宏個展》

秋刀魚藝術中心
藝術家 | 許嘉宏
《游離的燈-許嘉宏個展》展場照。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出生於中國湖北的藝術家許嘉宏,八歲時隨家人移居臺灣後生活至今,作品多半涉及自己身為一個中國出生的臺灣人這個特殊的成長身份來觀看臺灣這塊土地的觀看方式。創作中使用善於同時受過兩種文化與教育的特殊生命經驗為出發點,談及回憶、家庭、身份認同、文化差異等諸多層面,試圖用一種片段式、超現實、儀式性的手法解構兩塊相似卻又相異的土地不同的史觀與痕跡。
許嘉宏2021年個展「游離的燈」,不同以往將作品觀點定位於國族認同、政治、史觀上的探尋,本次個展將作品核⼼重新拉回於⾃⾝,重新爬梳⾃我與創作間的關係、⽣活與內在⼼理狀態的改變。⼀直以來「⽂字」與「符號」都是許嘉宏作品中經常被使⽤的元素,無論是各種標語或是各種現成物的運⽤皆是關乎創作本質中⾄關重要的⼀環,在本次個展作品中依然有著許多過去元素的沿⽤, 透過各種書寫、⽂學、電影、繪畫等多種形式的⽂本載體去破碎式地拼湊⽣產出對於當下⽣命狀態的觀照。
《游離的燈-許嘉宏個展》展場照。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本次作品將許多不同時空、物件、記憶、詩句、符號透過具有儀式感、詩性、拼湊、或者是說⼗分迂迴的⼿法來細細談論⼼中那些微不⾜道、無可名狀的微⼩漣漪,並且重新建構⾝份認同的能動性。就像布希雅(Jean Baudrillard)在著作《擬仿物與仿真體》中所⾔:「虛擬之所以給與你幸福感,是因為它偷偷刪除任何能關聯到事情的蛛絲⾺跡。它給你⼀切。但巧妙地,它同時剝奪了你的⼀切。」本次個展試圖從各種層⾯的「拼貼」去呈現出⼀個非常個⼈主觀意識的視覺敘事,就像⼀本剪貼簿般藉由擷取與黏貼的⾏為去感性尋找⾃⼰⼼中的真實
許嘉宏作品-〈他鄉的移民〉,66x56cm(本體)尺寸依場地而變更,油彩、木板、現成物、布料、陶,2021。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許嘉宏作品-〈解剖學〉,36x23x9cm,油彩、木板、現成物,2020。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許嘉宏作品-〈祭壇上的勞倫斯〉,130x115cm(本體),油彩、木板、玻璃窗、壁燈,2020。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許嘉宏作品-〈獻馬圖〉,53x168cm,油彩、畫布、現成物,2020。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許嘉宏作品-〈藍玉梅〉,28x34cm,鉛筆、墨水、木板、古董框,2021。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許嘉宏作品-〈A HOMELAND〉,27.5x22.5cm,油彩、畫布,2021。圖 / 秋刀魚藝術中心提供。

莊普秋刀魚藝術中心中央大學藝文中心絕版影像館許嘉宏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1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2020桃源美展的新視野

2020-12-11|撰文者:莊普 / 藝術創作者604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用藝術向藝術致敬!」 第21屆國家文藝獎贈獎典禮

2020-11-02|撰文者: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