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美術館策展

【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 3: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PLAYBOUR 煉身史、黃至正個展:水銀落地

雲端看展王雅慧本事藝術當代一畫廊台東美術館

2021-06-1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

臺灣第三級防疫警戒邁入第三週,非池中藝術網在這個WFH期間推出「Visit From Home:雲端看展」特別企劃,每週為各位帶來防疫期間已經開展的優質展覽,解解大家的藝術饞。
本週為各位介紹的三個展覽,是來自臺東美術館由策展人王韓芳策展的「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臺北本事藝術帶來張致中、林怡君與羅懿君等三位臺灣藝術家的「PLAYBOUR 煉身史」,以及臺北當代一畫廊現正展出的藝術家黃至正個展「水銀落地」。
上輯回顧:【雲端看展 2:手的競技場、印度當代攝影觀察01:解開束縛、游離的燈】|【雲端看展:不適者生存、一個叫木材的傢伙、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

藝術家:王雅慧
策展人:王韓芳
展覽時間:2021-05-22 ~ 2021-07-18
展覽地點:臺東美術館

「這種節奏是雲是山,是田野也是樹木。當時的我總感覺整個世界好像在一直輕輕地搖擺著,流動著,一種從不重複的循環讓我想到莫蘭迪的瓶子畫,只是稍微更動一下位置與組合,又是一張一點也不遜色的傑作。....很多年後,我才發現,那節奏一直記錄在自己身上,形成我感受世界的一種基調。」
—— 王雅慧,「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自述,2021。

王雅慧作品《林中路》於「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展場。圖/王雅慧提供
1998年從師大美術系主修油畫畢業之後,王雅慧在巴黎待了一年,返臺後到臺東的關山國中教書。在那裡,藝術家感受到了有別於自己成長的都市環境的節奏感,也感受到了使環境節奏感產生差異的事物。二十年後,這種細微而變化萬千的節奏感,成為了王雅慧創作中的特色之一。
此次藝術家應台東美術館之邀,重回台東舉辦的個展「大象奏鳴曲」,由獨立策展人王韓芳策展,回看藝術家2015-2021年來的創作。策展人指出,王雅慧自2013年陸續開啟對於繪畫性的研究,而在2015年至今的創作皆可以看見作品中繪畫性與影像有意思的關連性。

從物件的運動思考時間的遞嬗,從時間的路徑觀看空間的變化,從空間的變化思索物我的關係,從物我的關係感受影像與物質的共性。從這個角度思索王雅慧作品中的創作,無論是裝置、平面攝影、或是雕塑似的影像裝置,都可以追溯到一種整體觀。或者更為精確的說,不是一個由中心出發的線性因果關係,也不是一個將事物本質與感官經驗分開進行形而上論辯的過程,而是企圖多元向度地去固定(成像)一種微妙流動的「關係狀態」。
—— 王韓芳,「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策展論述,2021。

「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山歌廳展場。圖/王韓芳提供
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海舞廳展場。圖/王韓芳提供
這次展覽的空間在台東美術館的山歌廳(暗室,以錄像作品為主)及海舞廳(明室),兩廳間中有玻璃廊道相接,而在海舞廳最後有圖書室。在山歌廳中展出3件錄像裝置及2件攝影作品,整體安排想像在於整個展間既可以是一個整體,但各別獨立存在也是有意思的。兩兩或三兩之間,也能以有節奏且有奇妙關係的方式進行安排。
當觀眾站在展廳中的不同位置時,可以看見以不同組合方式出現的作品們(1件、2件或多件)及影像中他們相互的運動與關係。而在海舞廳中,則是展出相對而言含括著影像性的物件/裝置,藉由空間中展牆的搭建,同時展現展牆的正面(白牆)與背面(木作未封面),希望以這個內外的關係,也構成一種空間的節奏與作品們相呼應。最後,圖書室中則安排為閱讀空間,以藝術家《5則對話》小冊作為中心,延伸觀眾更大的想像空間在於藝術家一路以來的創作及其背後的思考與探索。
【延伸閱讀|呈現基本事物的空間─從「鑽石就是雨滴」看王雅慧近作中的抽象化與整體性
「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海舞廳展場。圖/王韓芳提供
王雅慧作品《竹子#2》於「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展場。圖/王雅慧提供
王雅慧作品《竹子#1》於「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展場。圖/王雅慧提供

「大象奏鳴曲:王雅慧個展」主視覺。圖/台東美術館提供

PLAYBOUR 煉身史

藝術家:張致中、林怡君、羅懿君
展覽時間:2021-05-15 ~ 2021-07-10
展覽地點:本事藝術

林怡君以北台灣的硫磺採集歷史為起點,透過身體量測、經驗生產探尋個人和集體記憶間的斷裂,試圖解放既定的歷史觀點,形成藝術家所謂的「文本健身」;
張致中則將珊瑚、硓𥑮石、海廢繩索、中國貨輪海圖等現成物,製成一面浮空的、物質化的「珊瑚洲」(東沙群島古稱)海床地貌,觀眾能透過近似健身鍛煉的行為接觸作品,感受這座島礁地處人類意識與利益糾纏下的勞動牽引;
延續身體運動的多層想像,羅懿君選擇以攀岩場為概念,連結過去蔗糖產業的勞動、貿易、軍事歷史,以及現代人類精確計算的糖份攝取和運動訓練,闢建硫磺健行路線,揭示相異時空中「身體運動」所分別對應的社會脈絡與歷史價值。 
——「PLAYBOUR 煉身史」展覽介紹​​​​​​

「PLAYBOUR 煉身史」展場照。圖/本事藝術提供


在19世紀初,跑步機被發明的目的,是將監獄中的囚犯視為廉價勞力的踩踏式磨坊。其英文「treadmill」,是由tread(腳踏)+mill(磨坊)組合而成。直至19世紀末,英國才明文禁止這個「慘無人道的刑具」被監獄使用。然而在20世紀初,有人以此在美國註冊了跑步機的專利,並在1952年首次出現了現代的跑步機種。它影響了60-70年代風靡於美國的慢跑運動,也開啟了現代人們的健身文化。這使人們對身體塑形的美感,似乎又回應到了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等人提出的健美觀念。
在健身、勞動與剝削之間的糾葛,是張致中、林怡君、羅懿君在「PLAYBOUR 煉身史」中的對話與交集。本事藝術說,「PLAYBOUR 煉身史」這個詞將「Play」與「Labour」結合起來,最初講的是線上遊戲或平台的玩家/參與者淪為資本的免費勞工的現象。「其實我們都知道當代生活有多麼本末倒置,就像一篇徵才廣告上貼著『徵搬運工,免上健身房』。試問我們在前人的勞動所打造出的地景下,如何面臨新的身心價值的選擇?」「藝術家又如何回應社會底層的勞動?這兩種勞動之間能否有對話?」
本事藝術的吳虹霏是「PLAYBOUR 煉身史」的策劃者,她在展覽空間的規劃中,有意以健身房的身體感作為空間的概念,引導觀者進入三位藝術家的作品當中。
展場第一間作品是林怡君充滿橘光的錄像裝置《燃燒的石頭 熱檔案》(2021),有兩台運轉的暖氣機,是讓人流汗的起點。接著進到挑高展區,張致中的海島裝置作品《珊瑚洲》隨光線反射的藍色波光與海浪聲,補足沁涼感,更還有讓人現場體驗的健身裝置。
林怡君充滿橘光的錄像裝置《燃燒的石頭 熱檔案》(2021)於「PLAYBOUR 煉身史」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張致中的裝置作品《珊瑚洲》於「PLAYBOUR 煉身史」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轉到落地窗前的展間,是林怡君創作《燃燒的石頭》的延續。現場猶如一個多寶閣兼按摩室,觀眾可以坐臥在沙發床上,閱讀藝術家蒐集的相關素材,或是隨著作品的引導任想像漫遊。上樓前會先看到羅懿君作品中的台北大縱走地圖,像是登山口的指引。
二樓展場除了羅懿君以蔗糖產業為題的健身雕塑與影像裝置《糖蜜、酒精、健身工坊,是什麼使今日的生活變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健身計畫3》,還有另一件作品《地質考掘的極限運動》。整面猶如攀岩場的牆面,投影其上的是縱走時拍攝的油坑影像與等高線圖。
【延伸閱讀|「PLAYBOUR 煉身史」線上展廳
林怡君的裝置作品《燃燒的石頭》(2021)於「PLAYBOUR 煉身史」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羅懿君作品《地質考掘的極限運動》於「PLAYBOUR 煉身史」展場。圖/本事藝術提供

《水銀落地》:黃至正創作個展

藝術家:黃至正
展覽時間:2021-05-14 ~ 2021-06-26
展覽地點:當代一畫廊

我縫了舊相片中的人物、物件,僅剩它們的輪廓。翻家族的相簿時很有趣,經常需要透過想像去填補模糊的記憶、臆測家人間的關係。關係是持續變動的,從緊密到不相往來、從生到死,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地圖,需要不停確認各自所在的位置。在這次的個展《水銀落地》中,我並不打算讓過去再現,我試著透過解放記憶的個體性,去往一種集體的共感,而得以從容撿拾生命中斷裂的經驗,補足自己。
——黃至正自述

《水銀落地》黃至正創作個展於當代一畫廊展場。圖/黃至正提供
以金箔轉印影像,呈現神祕且繁複的畫面,進一步映射記憶與歲月的消逝性,是藝術家黃至正在創作中為人熟知的能量。在此次的《水銀落地》當中,藝術家嘗試轉換原本的創作工序,並以斑駁的銀箔和物件輪廓的簡化縫線描繪自身的家族記憶。這次展出的系列銀箔作品《詠嘆調》中,輪廓線勾勒的是黃至正對於親情與記憶的符碼,像是眼鏡、鞋子、長型的廠房,相擁的人。
黑與銀的畫面中,這位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了對回憶的善感,那些畫面中的繁複花枝與蕾絲,使作品瀰漫了一種克林姆式的神秘主義,猶如身在荒煙蔓草的記憶之負片中。透過模糊、斑駁與繁複,黃至正刷起使記憶成為已消逝的過去的那層金縷玉衣,掀開那層箔,看見的是記憶的殘屑與消亡的顯影。

《水銀落地》黃至正創作個展於當代一畫廊展場。圖/黃至正提供

縫線的時候我經常想起外婆還有阿婆,他們都能夠裁縫,做一家大小的衣褲,但後來罹患阿茲海默,最初像袖口的一根棉線,有些小事記不起來,最後那根棉線被抽出來,整件衣服都跟著散開,阿婆忘記自己是誰,人的框架似乎也瓦解。
之後我常常想記憶是什麼,可能混雜了一些事實、一些情緒還有一些妄想,當我們說遺忘的時候,大概指的是某個人的一部分佚失吧。我用針線去重譯佚失的時間、或許是沒有歸屬者的物件、或許是小時候的擁抱,它們最後都導向一種深刻的悼念以及生命的同理。
線的走向看起來張狂恣意但在縫紉的時候需要不停從畫布的反面評估計算,棉線吸收刷染上的墨水而產生留白,所以真正形成輪廓的從不是刻意編排的線段。
——黃至正談作品《
詠嘆調》

詠嘆調 11,35.5x37.5cm,紙本、墨水、複合媒材、銀箔、鋁箔,2021。圖/黃至正提供
詠嘆調 6,93x69cm,紙本、墨水、複合媒材、銀箔、鋁箔,2021。圖/黃至正提供
詠嘆調 4,68x98cm,紙本、墨水、複合媒材、銀箔、鋁箔,2021。圖/黃至正提供
《水銀落地》黃至正創作個展主視覺。圖/黃至正提供

 

雲端看展王雅慧本事藝術當代一畫廊台東美術館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