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藝文跨界

一切感動,都從這裡開始─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表演的根脈源流 《我們都是原舞者—原舞者30週年特展》盛大開幕

原舞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我們都是原舞者法努斯表演藝術

2021-07-3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台灣重要的表演藝術團體原舞者今年邁入第30年,與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攜手舉辦《我們都是原舞者—原舞者30週年特展》,於今日(30日)舉辦開展記者會,立法委員伍麗華、文化部、原民會、原文會董事長瑪拉歐斯等均代表出席。
《我們都是原舞者—原舞者30週年特展》開展記者會合影。圖/原文會提供
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懷劭·法努斯。圖/原文會提供
原舞者以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生活歌謠開場,敲擊手中的打火石、吟唱歌謠,透過樂舞展演,象徵30年來藉由歌謠採集,以歌聲與舞蹈讓原住民文化被大眾看見。董事長楊政賢提到:「原舞者三十而立、而唱、而跳,原舞者是一個有開口的圓,留給祖靈與想要加入原舞者的人」持續保有文化的活力,透過展演的形式將文化內涵被看見。
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瑪拉歐斯董事長於開幕典禮中致詞。圖/原文會提供
原住民族委員會教育文化處楊正斌處長於開幕典禮致詞。圖/原文會提供
1991年成立的原舞者以傳承臺灣原住民珍貴樂舞文化為宗旨,深入原住民部落進行田野調查,並將採集學習而得的部落樂舞轉換為劇場形式呈現,藉以保存紀錄,成立至今積累23支作品,不停與社會大眾傳遞屬於原住民族樂舞的樣貌,讓國人看見不同族群的心靈世界與文化故事,一路走來,已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團體之一。
特展與原舞者有多年合作默契的朱克遠擔任策展人,規劃三大展區:我的夥伴在哪裡、原舞者群像、牽手我們。透過展覽設計,重新構築一幕幕一同牽手舞動的場景,讓所有曾經參與過原舞者的夥伴們重溫深刻記憶。原舞者特別強調,30年來,無論是台上的舞者、台下的觀眾,或是以任何形式參與、支持原舞者的民眾,都是「原舞者」,歡迎各界踴躍前往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參觀特展,與原舞者一同慶祝30歲。而在今年12月,原舞者亦將推出30週年製作演出,敬請民眾期待。
《我們都是原舞者—原舞者30週年特展》策展人朱克遠。圖/原文會提供

原舞者舞團介紹 (出自原舞者舞團官方網站)

部落文化的傳承,在傳統上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完成的,但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這種口傳式的傳承到了強烈沖擊。由於全球化的進程,現代人生活在工業文明締造的「鋼筋混凝土」空間內,使得部落傳統文化的缺失更為嚴重。而學生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學校中度過,因此也決定了其必然以學校課程來完成教育。也就是說,正規的學校教育目前沒有「部落文化」的傳承空間,造成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對部落文化知識缺乏了解和認識。
然而,原住民傳統樂舞的傳承空間上(尤其是祭儀樂舞),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才有辦法產生。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上古時代,它就充當原始人們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隨著人類的生產勞動而產生,動作、節奏與勞動是密切相關的。不管是哪一種勞動,手用以拍打、腳用以踩踏,在某種動作連續且重複的過程中,就產生了具有規律性的節奏;再伴以呼喊或打擊石塊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現了。
在人類原始部落裡,舞蹈具有全社會性,在組織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狀況下,需要有一種社會感應力使他們團結在一起,舞蹈就是產生這種感應力的重要手段。不論是狩獵還是戰爭,都是整個部落一起行動,所以原始舞蹈總是集體性的。
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學生在現代學校教育要持續到畢業甚至是研究生教育階段,脫離學校後又進入工作時期,更缺乏接觸、了解「部落歷史」的渠道和時間、精力。這導致了傳承上的「斷代」現象,也就意味著原住民傳統文化必須在這夾縫中尋找傳承。
在這樣的文化夾縫中,於1991年創立的「原舞者」,經由田野採集的方式,謙卑的向部落請益以傳承、推廣原住民樂舞文化,並透過教學、研習、創作、展演及出版,促進原住民樂舞文化的發展,並且與世界接軌。
原舞者團員以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一般生活歌謠進行開場演出。圖/原文會提供

1991~1992年 高雄草創時期

民國八十五年,以阿美族的懷劭和卑南族的斯乃泱等為主的16位原住民青年,聚集在高雄的「草衙山胞會館」,不畏艱困,放棄了原有的工作,只為了學習原住民傳統歌謠與舞蹈。在吳錦發、童景茂、王家祥等多位文化界人士所組成的「原舞都文化界後援會」支持下,「原舞者」得以推出第一個製作:《山水篇》。《山水篇》的巡迴演出引起了熱烈的迴響,使得更多關心原住民傳統文化藝術的人,主動伸出援手,相繼投入支持「原舞者」的行列。

1992~2000年 台北茁壯時期

1992年3月,「原舞者」北上落腳在台北新站裕隆工業后,並與「優劇場」共用一個排練場。同年7月,在人類學家胡台麗及管理推手陳錦誠等人的帶領下,製作演出《懷念年祭》。年底獲得「吳三文藝獎」之殊榮,奠定了「原舞者」在台灣表演藝術界的地位。
台北新店時期,是「原舞者」橫跨時間最長、演出舞碼最多、活動內容最豐富的時期。我們不但完成了《矮人的叮嚀》、《VuVu之歌》、《牽INA的手》、《誰在山上放槍》等舞碼製作演出,更前往美國、加拿大、匈牙利、法國、西班牙、菲律賓、新加坡、香港、北京等地進行樂舞交流,使我們在返本開新的樂舞創作上,蓄積了更多的經驗和資源,同時跨足國際舞台。

2001~2006年 轉型時期

為了能永續經營並朝向多元化發展、開拓更寬廣的活動空間,經過團員們長期的努力及各界朋友的支持,終於在2001年8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原舞者文化藝術基金會」,並由卑南族學者孫大川教授擔任董事長。除了繼續扮演好國家扶植團隊的角色,完成每年新的製作和演出以外,這段時期,「原舞者」的重點工作主要落在經營管理模式與步伐的調整,以及吸收年輕的新血輪上。製作方面,我們推出了《迷霧中的貝神》、《海的記憶》、《祖靈歸處》等舞碼,也受邀前往日本、德國、韓國等地演出。
在當時的執行長楊政賢和藝術總監兼團長懷劭的努力規劃之下,分別出版了《年的跨越》、《牽INA的手-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歌謠》等有聲CD專輯,並獲頒金曲獎。同時,我們也開始積極進行相關影音資料的數位化工作,進一步強化兒童、青少年的樂舞培訓。

2007~迄今 回歸部落、重新出發

在台北15年的都會奮鬥之後,經過1年的思考、規劃,2007年初搬遷至花蓮注南村的鯉魚潭畔。原舞者希望藉此機會重返部落、接軌原鄉,養精蓄銳、重新出發。這是原舞者對自己的使命和未來走向的「再定位」:貼近部落,找回原住民樂舞文化的原始能量與本質。
《我們都是原舞者—原舞者30週年特展》特展局部-30年回憶牆。圖/原文會提供

原舞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我們都是原舞者法努斯表演藝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北門新光點,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正式開館!

2020-06-09|撰文者:順益台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649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