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19-06-03|撰文者:蘇振明/非池中藝術網編輯

風格與美感的探索— 2019順益台灣典藏繪畫系列展導言

一、作品風格源自心智特質

天有日月,大地才有白天和夜晚。節氣有四季,春夏秋冬風情各不同。
人有左右腦,才能理性與感性並行思考。因藝術家的生命特質有別,作品風格與美感才會各展特色。
藝術教育家羅恩‧菲爾(Victor Lowenfeld 1880~1960)跳開美術史與流派的研究框架,依創作者心智特質將繪畫發展風格類分為視覺型(約50%)、觸覺型(約25%)、綜合型(約25%)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藝術愛好者若能將每幅畫視為創作者的心智符號,並參考羅恩·菲爾學者的觀點進行賞畫,將有助於打開審美的方便之門。

二、探索台灣近代美術史發展的兩道平行線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以下簡稱「順益博物館」)典藏台灣畫歷時40餘年,至今典藏畫作近400件。筆者受聘規劃「見圖思情—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典藏繪畫之美」五年系列特展。「揭開台灣美術史櫥窗」為2018年首展名稱,而2019年的特展舉辦於6月9日至9月8日,主題定名為「風格與美感的探索」。
探索台灣近代美術史發展的脈絡,是建構今年特展展場設計的基本思維。隨著入口變色葉燈光的指引,觀者將可以邁入順益台灣繪畫典藏品中風格與美感的對話平台。展場的第一道平行線入口以石川欽一郎的畫作為首,引領出倪蔣懷、李梅樹、施翠峰、張秋台等老中青畫家14幅視覺型寫實傾向的畫作。
平行線的相對面入口,起點則是由鹽月桃甫的畫作帶頭,接著是陳澄波、楊三郎、張萬傳、洪瑞麟、詹浮雲、李娟娟等老中青畫家18幅非視覺型(含觸覺型與綜合型)具主觀表現性的畫作。今年參展有28位畫家計32幅作品。

三、石川欽一郎與鹽月桃甫引領的美學風格系流

石川欽一郎寫生照。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視覺型繪畫風格的導師 石川欽一郎

石川欽一郎(1871~1945),日本靜岡縣人,在學時學習南畫與日本畫。28歲赴英學習印象派式的英國水彩畫。1907年受聘來臺擔任總督府陸軍通譯官,兼任臺北師範圖畫老師。
石川老師1924年二度來台,任教於台北一師(現今愛國西路台北市立大學)與二師(現今和平東路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將歐洲印象派觀察寫生的美術理念引進全台學校課程,並於課外組織畫會推動社會美育,培養出陳澄波李梅樹藍蔭鼎陳植棋等臺灣前輩畫家。
石川老師生性溫文具有紳士之風。他作畫習慣現場寫生,將大自然的陽光、色彩與空氣氛圍再現於畫面,讓作品呈現自然寫實的抒情之美。在風格與美感特質上,石川偏向視覺型繪畫表現,其特質如下:
1.重視寫生,強調自然物象的再現。
2.重視三度空間的遠近感比例。
3.強調自然色彩與光影氣氛。
4.個性溫文偏向理性思考,作品強調抒情敘事性。
5.作品傾向客觀寫實,並追求視覺再現的完美。

筆者依特展空間展出順序,選出七幅傾向視覺寫實型的畫作,並針對作品風格與美感特色導賞如下: 
石川欽一郎,〈豐原舊道〉,1926。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豐原舊道〉完成於石川老師二度來台任教時期,他以精準流利的寫生筆法,畫出早春的天空,金黃色的草原,相思樹與土地公廟,還有肩挑重擔趕路的農人。曾遊學英國學習印象派寫生水彩的石川老師,作畫習慣現場寫生,將大自然的陽光、色彩與空氣氛圍再現於畫面,讓作品呈現文學性的抒情美。
石川欽一郎 ,〈觀音山〉,1930。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紫色觀音山上雲朵飄浮,陽光把淡水河照亮如明鏡,此畫雖是油彩但也展現石川「山紫水明」與「三分天下」的一貫畫風。畫中右前方有兩艘插竿的漁船,對映著一艘迎風前進的帆船,畫家巧妙的把觀音山下淡水河潮漲期的悠閒氣氛生動捕捉,這是一幅石川難得的印象派油畫寫景。
倪蔣懷,〈淡水景色〉,1936。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此畫為倪蔣懷42歲的成熟代表作。畫家採俯視觀點取景,陽光從觀音山頂斜射,照亮著屋頂和馬路,亮麗的馬路近寬遠窄的消失在淡水河岸,山紫水明的色調,具石川老師透明水彩畫風,但街景佔滿三分之二的飽滿構圖法,已展露倪蔣懷身為本土畫家自主性的意識。
 李梅樹,〈三峽春曉〉,1977 (李梅樹紀念館藏)。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春天的陽光穿透雲空霧氣,宛如蛋黃灑落於橋下水面,這是清明時節島嶼台灣常見的朦朧風光。畫家以日治期的三峽拱橋為主景,捕捉清澈溪水與岸邊洗衣婦的形影,展現台灣早期素樸農村特有的生活勞動景象。此畫可稱是台灣本土版的〈日出印象〉經典之作,與〈清溪浣衣〉同為李梅樹描繪家鄉河岸之美的代表作。
施翠峰,〈海邊暮色〉,1978。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畫家的海邊暮色,中景S型的白浪花運用寒中帶灰色調來表現,彷彿能感受到正吹拂而來的刺骨冷風,以及陰鬱沉重的氣氛。纏捲暗紫雲影壓境,沉甸甸地佔據了整片天空,該是暮夜的時刻了吧!波紋蕩漾的海潮泛著綿密水波,打上礁石湧現浪花、踏足陸岸浸染細沙,時而柔美時而剛烈,海神變化莫測的舞蹈在暮色下更顯神秘妖嬈。
張秋台,〈收割〉,1978。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前景的農婦正將手中的稻穀迎風篩落,飽滿的稻穀宛如黃金雨灑落於竹缽。小溪後面的遠景處,隱約可見彎腰割稻的採收人群,這正是陽光亮麗的採收期。畫家張秋台本身也是農家子弟兼小學校長,水彩技法傳承李澤籓的畫風,但融入客家族群勤儉持家的勞動精神。
黃銘祝,〈午後的寧靜〉,1987。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午後陽光斜射,寺廟、電線與看板,展露出寧靜的鄉間街景。畫面色調溫暖,讓觀者心中浮現早期台灣農村素樸情懷。1970年代,臺灣政府被迫退出聯合國,畫家與文學家開始尋找在地題材,藉以連結鄉土文化認同。青年畫家黃銘祝任教於新竹,以照相寫實的透明水彩,完成這幅具時代性風格的寫景。

●非視覺型繪畫風格的導師 鹽月桃甫

鹽月桃甫與其原住民畫作〈母〉。圖/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提供。

鹽月桃甫(1886~1954),日本宮崎人,自幼生活在貧困的農家中,1912年東京美術學校畢業。1921年抵達臺灣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擔任臺北高校以及臺北第一中學美術教師。1927年他和石川欽一郎、鄉原古統,以及木下靜涯等人聯手創辦了臺灣美術展覽會,對於臺灣後來的美術發展影響深遠。
他也是第一位將油畫技術與素材引入臺灣的畫家,成為臺灣油畫創作的播種者。其作品筆觸線條流利活潑、色彩表現有野獸派的熱力,喜歡以台灣原始藝術之野性美及生命力題材,被譽為「野獸派鬼才桃甫」,有東方高更之稱。
在風格與美感特質上,鹽月偏向觸覺型繪畫表現,其特質如下:
1.雖以寫生作為創作取材,但更重視主觀情感的表現。
2.造型比例依內在情感誇大處理。
3.不重視光影與自然色彩的模仿。
4.個性率真感性思維,運筆豪邁,作品具視覺張力。
5.作品傾向主觀情意表現,強調自我個性與意念表露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蘇振明石川欽一郎倪蔣懷李梅樹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3

0

1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北門新光點,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正式開館!

2020-06-09|撰文者:順益台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