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美術館現代藝術策展

進入宜美館《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 凝視半世紀前的台灣雕塑脈絡

宜蘭美術館林瑞珍未竟之旅台灣雕塑脈絡台灣美術史

2021-10-14|撰文者:林侑澂

宜蘭美術館《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入口意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今日的藝術範疇持續地展開、擴張,人們越來越容易在生活中找到更多新穎的藝術品。這樣的大環境,有時也更讓人反思藝術曾經的純粹。在當代,不見得需要去定義何謂藝術的大哉問。然而當最直觀的藝術品出現在眼前時,卻總是能喚醒某種源於本能的悸動。
藝術家林瑞珍(1951-1985)的雕塑創作,即很誠摯地提供了震懾人心的美感及感動。
林瑞珍,《生命群像系列》,銅,154 x 66 x 90 cm,197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宜蘭美術館
的館藏中有著多件林瑞珍的雕塑作品,2021年邀請到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擔任策展人、雕塑學系主任賴永興擔任協同策展人,以《未竟之旅-林瑞珍與他的朋友們》為題策辦了特展。透過梳理這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呈現出1970 / 1980年代台灣雕塑的縮影。在呈現美感的同時,也呈現出一個時空中的藝術脈絡。
林瑞珍,《生命群像系列》,銅,154 x 66 x 90 cm,197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出生於宜蘭南方澳的林瑞珍,青年時期即展現出了對於藝術的喜愛與天賦。在1960年代台灣開始風行漫畫時,即出版過漫畫作品來賺取學費。接著林瑞珍在1970年應屆考取了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的雕塑科(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性格低調寡言的林瑞珍,投身於丘雲(1912-2009)等老師門下,正式進入了學院的美學訓練。
林瑞珍在藝專時期潛心磨練,尤其對於泥塑鑄造特別研究。到了畢業之後,林瑞珍選擇留在板橋校園附近,與學弟黃加亨一起在不大的租屋處生活、創作。這段期間一次次投件各大獎項與展覽,獲取了可說是「完美」的成績紀錄。
林瑞珍,《生命群像系列》,銅,70 x 12 x 14 cm,1973。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註:自1972-1974年間,林瑞珍多次獲得了「全省美展」、「臺陽美展」、「臺北美展」、「全國美展」等多項展會的首獎或優秀成績。
註:在1970年代,當時林瑞珍與同儕們是台灣首批進行FRP翻模的雕塑家。FRP相對於金屬而言,重量較輕且較格較低,一時間形成了雕塑家們熱衷使用的材質。

林瑞珍,《頭像》,銅,42 x 30 x 30 cm。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持續地創作與參加比賽,讓林瑞珍扎扎實實地累積了更多的經驗。而比賽的獎金除了必須的材料費外,幾乎都成為了林瑞珍留學夢想的基金。胼手胝足的積累能量,讓林瑞珍在1976年錄取了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到校後進入了科莫‧曼祖Giacomo Manzù(1908-1991)和埃米利奧‧格雷科Emilio Greco(1913-1995)等雕塑大師的工作室中學習。對於林瑞珍所處的時代而言,前往歐洲學習幾乎是許多台灣雕塑家的嚮往。林瑞珍所去到的義大利,更是從古典到現代的雕塑重鎮。不難想見身處羅馬的林瑞珍是辛苦的,也是充實幸福的。
林瑞珍,《人體》,銅,32 x 26 x 64 cm,1974。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義大利的留學期間,林瑞珍寄宿在修道院中。除了半工半讀的工作外,他全身投入雕塑創作。雖然說從來不讓人參觀自己的工作室,卻也在完成二十餘件作品時,與友人們分享過心中「累積五十件作品後發表個展」的計畫。但讓人萬分惋惜的是,林瑞珍在一次導遊工作的路途中,遭遇車禍與世長辭(得年34歲)。即使學弟林正仁聞訊後盡快趕到其住處,卻發現裡面的雕塑作品已經遭竊,房中只留下了百餘張素描。又由於林瑞珍工作室的位置一直未能確認,至今都未能尋回他當時在羅馬所創作的作品。

宜蘭美術館林瑞珍未竟之旅台灣雕塑脈絡台灣美術史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

桃園市立美術館榮獲文化部「藝文場館營運升級」視覺藝術類計畫優異

2024-12-25|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