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打造虛實舞台的策展策略 -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 光‧舞弄‧影

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光‧舞弄‧影虛實舞台策展曾鈺涓

2022-02-07|撰文者:曾鈺涓(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

「光‧舞弄‧影」,以「光之劇場」表演性裝置(Performative installation),邀請每個觀眾在嬉光、舞光、弄影之間,成為「美」。是企圖在台灣各地此起彼落、競相舉辦的各種以光為題的節慶活動中,以策展建構國美館光影節的主體性與藝術深度,將夜間美術館戶外空間,轉換成為數位藝術展覽的黑盒子展場,展現台灣藝術與科技跨域創作的能量,同時討論「數位光」,成為建造數位個體的介面與所在,在線上與線下的世界中,成為個人建造虛實舞台的載體與媒介。

虛實共演的舞台

Marlies Wirth認為表演 (Performance)在西方現代藝術中已經確認自己的地位,不僅是一種媒體公眾的呈現方式,而且是一種“景觀藝術實踐”(scenic art practice),企圖創造一種可能性空間,尋求發展一種美學策略來探索,再現與場景、遊戲與嚴肅、真實與想像之間,越來越微妙的界限。裝置(Installation)作為藝術、設計和建築中的一個特定作品概念,以在空間中透過感受創造體驗,建構屬於個人的感受語境。“表演性裝置”將表演的事件特徵與裝置的物質性聯繫起來,因此促進行動和體驗的同時性,亦使藝術生產(作為一個過程)的事件特徵在裝置中繼續被感受到。Nollert(2003)認為表演性裝置結合了存在和表現、短暫和永久的元素、非物質性和物質性,通過構建的情境呈現現實,為敘述和交流提供空間可見性。在“表演性裝置”中觀眾被要求,繞著陳列物件走動,或與這些作品物件相互作用,提供現場觀眾觀看,參觀展覽成為參加一次 “表演”,並且在空間中感受特別的氛圍。
由台灣、日本、澳洲、法國的10組藝術家,以藝術、科技與表演之跨域創作的精神,打造的10組表演性裝置「光之劇場」,以光、影、音,創造三種不同的展演情境,「光影劇場」、「光景舞台」、「光遊界面」,重新定義「光」在表演中的主體與客體角色,建構民眾的「觀看」與「互動」的觀展行為與感知經驗,將觀者從「觀看與參與的介入者」轉換成為「不可缺少的作品主體」的身分。作品的意義,非僅是存在於物件與光所打造的炫目的視覺美感與物件造型中,而是在作品透過所建構的程序系統、訊號轉譯與電訊再現的傳訊中,引導觀者的參與過程中,作者、作品與觀者的主客體關係是流動與多變,也是劇場的表演者、情境的創造者、故事的敘述者與訊號的再現者。
然而,「光之劇場」並非僅存於實體現場,民眾的自拍上傳分享,將實體展演擴延至虛擬社群中,在社群媒體中形成另一種競演秀(圖1)。策展人策略性邀請大尺幅的魔幻作品Atelier Sisu(澳,團隊)《轉瞬即逝》,以兒時泡泡為主題,再現為巨大可進入的劇場世界。觀眾在現場擺出各種陶醉、慵懶、隨意、可愛的姿態,再經由軟體編修創造出各種情境色彩,加入特效物件,甚或搭配觀展心得、感受小詩或回憶故事,在社群平台中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虛擬表演性裝置現場。
圖1-1、Instagram 打卡地標:國立台灣美術館。曾鈺涓提供,2022年2月5日手機螢幕截圖。
圖1-2、Instagram,hashtag#光影藝術節。曾鈺涓提供,2022年2月5日手機螢幕截圖。
圖1-3、Instagram hashtag#國立台灣美術館。曾鈺涓提供,2022年2月5日手機螢幕截圖。

跨域創作與藝術表現

美術館大門正面廣場則是作為展現台灣藝術與科技跨域創作能量的舞台,王伯宇/當若科技《來場不連續的跳躍》巧妙地將美術館舊拱型門,改變為進入元宇宙的入口,每半小時的燈光影音秀,光束打上天際,像是一種開啟入口的召喚密碼,誘惑觀眾創建個人身分ID,作為進入元宇宙世界的身分證實(圖2)。美術館內的U108展廳環景劇場中,則是由安藤英由樹(日)與純禾作(臺)共同創作《你的肢體笑顏 將是我的全部》,將台中與大阪兩地的觀眾,交匯再現於異地異時的訊號介面中,一起納入5G異地共演與異時共地劇場。此兩件作品的過程,均是將觀眾臉部透過演算進行數位成像與自動拼貼,觀眾成為一種共演的集合體。
圖2-1、《來場不連續的跳躍》光束打上天際,像是一種開啟入口的召喚密碼。攝影:曾鈺涓
圖2-2、《來場不連續的跳躍》觀眾創建個人身分ID,作為進入元宇宙世界的身分證實。攝影:曾鈺涓

廣場左側則是由金啟平+吳冠穎(臺/日)與紅聲數位打造的《迷宮幻遊》,以眷村的斷瓦殘骸為造型來源,再現兒時穿梭眷村房舍的樂趣。透過iPad觀看無形數位訊號的來回串流,在發光氣球魚的帶領中,穿梭於虛實造景與夢幻生物共存的迷宮,尋找訊號鰻、駭客探子,感受長腳獸的高空監控,打造轉角中發現新世界的愉悅感(圖3)。與《迷宮幻遊》遙遙相對的林書楷(臺)《陽台城市文明─模造光城遊境》,以生活模具物件透過積木式形式打造城市地景,生活模具物件隱喻城市集體信仰,與場地現址的豪宅高樓相呼應(圖4)。《迷宮幻遊》與《陽台城市文明─模造光城遊境》所討論的都是技術信仰與經濟價值的反省。《迷宮幻遊》右轉前往《轉瞬即逝》的途中,會經過三個以光與鏡面建構時空通道,莫名奇妙(臺,團隊)《光溯迴廊》先以聲音吸引觀眾注意,而後觀眾會發現,自己的語音被轉換成為作品的元素,觀眾可以聆聽到自己的幼時聲音回音(圖5)。魔幻作品Atelier Sisu(澳,團隊)《轉瞬即逝》位於美術館後方,行政區前的草坪上,巨型的色彩斑斕泡泡球,創造出催眠般的互動性音景空間。
圖3、《迷宮幻遊》,在發光氣球魚的帶領中,穿梭於虛實造景與夢幻生物共存的迷宮。攝影:曾鈺涓
圖4、《陽台城市文明─模造光城遊境》,討論技術信仰與經濟價值的反省,與場地現址的豪宅高樓相呼應。攝影:曾鈺涓
圖5、《光溯迴廊》觀眾可以聆聽到自己的幼時聲音回音。攝影:曾鈺涓

廣場右側E亭,則會進入後藤映則(日)《Energy #01》是黑暗中的光之舞蹈劇場,在黑暗中,光流穿過雕塑的重疊層,創造出流動的舞者身體軌跡,觀者在安靜地凝視中,感知光也感知一場舞蹈演出 (圖6)。由E亭前方樓梯上樓進入二樓舞台,江元皓(臺)《風景切片》以大小不等的發光方柱建構光景,與周遭高樓相呼應,觀者可以在光景中停留穿梭聆聽光之間的對話,並成為光中風景(圖7)。在廊道的遠方傳來敲擊聲響,是人嶼(臺)與劉辰岫的《光之雨林2.0》,以兒時「翻身板」的造型與聲響機構設計,帶領觀眾進入兒時記憶,在鏡面板塊翻動聲響與鏡面反射光照中,沉浸於奇幻氛圍的世界中(圖8)。穿過廊道,來到美術館後方草地,裝置於賴純純〈綠晶典〉的札卡哈米達(法)《切割-切割和控制》包括兩件作品,〈切割〉討論流動與碎片化的人與世界,觀眾移動會干擾讀詩聲音被混雜並碎片化,需要靜心才能聆聽到清楚的讀詩聲(圖9),作品在台灣則由林鴻文以台語誦詩,〈切割-懸擺#2〉則以紅球─擺錘的移動狀態,創造出人類和機械混種呼吸聲響,藝術家希望觀眾可以安靜聆聽,沉靜回應自己的心跳聲。
圖6、《Energy #01》是黑暗中的光之舞蹈劇場。攝影:曾鈺涓
圖7、《風景切片》以大小不等的發光方柱建構光景,與周遭高樓相呼應。攝影:曾鈺涓。攝影:曾鈺涓
圖8、《光之雨林2.0》,觀眾在鏡面板塊翻動聲響與鏡面反射光照中,沉浸於奇幻氛圍的世界中。攝影:曾鈺涓
圖9、札卡哈米達(法)《切割-切割和控制》需要靜心才能聆聽到清楚的讀詩聲。攝影:曾鈺涓

結語

在數位互動藝術的作品場域中,藝術家以科技所創造視覺知覺與身體感知的空間場域,當觀者進入作品時,觀者成為參與者也成為作品,在觀看中體會影像的符碼意義,在互動參與中,創造感知經驗並與自身的知識記憶融合產生回應。10組國內外藝術家創作的表演性裝置作品中「光」是藝術家與觀眾一起創造的事件,共創出與作品的共生力量。觀眾在嬉光、舞光、弄影之間,感受光的美感,沉浸於光影所打造的魔力舞台當中,卻也成為作品中的「光」,在線上與線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敘事情境與舞台展演。

參考資料
Nollert, A. (Ed.). (2003). Performative Installation: die Ausstellungsreihe ist eine Initiative des Siemans Arts Program in Kooperation mit der Galerie im Taxispalais, Innsbruck, dem Museum Ludwig, Köln, dem Museum für Gegenwartskunst Siegen, der Secession, Wien, und der Galerie für Zeitgenössische Kunst Leipzig. Snoeck.
Marlies Wirth, Performativity, https://www.mak.at/en/performativity

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光‧舞弄‧影虛實舞台策展曾鈺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

以“光與影”的藝術,串起在地社群

2022-03-01|撰文者:翁淑英(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偕同策展人)158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