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等待、陪伴微希望「光‧舞弄‧影—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光·舞弄·影劉亮延曾鈺涓

2022-02-10|撰文者:文/劉亮延(東海大學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程助理教授)

國美館外廣場的「光.舞弄.影—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光劇場為概念,邀集國內外共十件(編者註)架設於戶外的「表演性裝置」作品,以三個章節闡述劇場性的光,包括光之影、光之景、光之遊。引述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名作〈She Walks in Beauty〉: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策展人曾鈺涓教授將作為威權與能量的光,通過不見、所見、戲仿三種途徑,劇場化成為一種清光(tender light),重譯了拜倫詩中抵禦白晝之夜后。
光之影的問題打開了「燈下黑」的問題,在知識與權力的照明之中,主體往往視如不見,盲區的問題意味著遮蔽,影子意味著遮蔽。這個思考體現在日本藝術家後藤映則的作品〈能量#1〉,如果黑暗中光的流動,呈現給觀眾一個身體舞動的痕跡,則這個作品可有可能默默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所見的舞蹈之外那些被遮蔽的是什麼?」。又,在法國藝術家扎卡哈米達另兩件作品〈切割-切割和控制〉、〈切割-懸擺#2〉中,觀眾將可聽見垮世代(Beat Generation)詩人William Burroughs(1914-1997)的作品被翻譯成台語的朗讀,依附於藝術家賴純純的綠植裝置〈綠晶典〉中。前者作品將循環誦唸著「切斷」(Cut-Ups)的人聲,與現場路過觀眾的呼吸聲混合,使得韻腳(rhyme)成為一種言說表述(speech),進而將言說所形成的陰影加以空間化。後者作品通過一顆懸吊的紅球,兀自搖擺發出呼吸聲,呼應前作詩歌的節奏,或可理解成詩歌韻腳的陰影。這個作品巧妙具體化了戰後嬰兒潮脈絡下,美國詩歌在語言的機械複製物質性基礎的關注,可謂策展人夾藏於十個展件中的較為複雜特殊的妙作。
後藤映則作品-〈能量#1〉。

(扎卡哈米達作品說明。參展藝術家Zakahamida提供)

光之影的章節還有一件台灣藝術家林書楷的作品<陽台城市文明─模造光城遊境>,這件螢光化的木製模具組合,呈現出台灣、台南、台中的地圖輪廓,輪廓中擺置了滿滿各色模具,另有兩座寺廟非廟的信仰空間。該作品隱身在台灣雕塑家李再鈐鮮紅色的〈元〉(1994)之後,置放在台中五權西路「由鉅大恆」的豪廈背景中,暗夜裡把奇幻之存在,與可能的遮蔽提升到一種環境關係的層次,猶如螢火蟲般的螢光造型體,是幽默也是民俗醮儀的姿態。
林書楷作品-〈陽台城市文明-模造光城遊境〉。
在光之遊的章節中,〈迷宮幻遊〉與〈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躍〉呈現出5G通訊環境下的關係形式。前者以AR技術結合實體場景,打造出虛實共存的奇幻迷宮,遊戲中有浮空的魚、飛行中繼站、飛行器等角色,實體場景的佈局靈感來自於廢棄眷村,是藝術家金啟平兒時的記憶。後者佔據國美館正立面,觀眾需以手機掃碼進入介面,將自拍照片傳送至指定終端,通過隱藏在玻璃帷幕後的LED螢幕顯現觀眾身份。這個作品以入口、大門為主要場景概念,重現國美館舊大門的脈絡,作品在舊址打開了一個數位世界的入口,魂縈舊夢中,當下路人成為敘事中的人物,他們要進入的,究竟是過去、現在還是後來?事實上,這個提問頗具巧思。
金啟平、吳冠穎、紅聲數位設計作品-〈迷宮幻遊〉。
當若科技藝術〈Metastage-來場不連續的跳耀〉。
光之景的章節,共展出四個作品,其中台灣藝術家江元皓的〈風景切片〉,以極限主義的冷靜與節制,通過斜切角、高低長條柱狀的流動發光量體,在國美館周邊高樓林立的佈景中,以光體現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交流,在量體與量體的關係形式中,表達出風景的不穩定與秘密。另外,〈光溯迴廊〉以三件面向地底的流體形狀容器,通過即時迴音、水流、森林蟲鳥等環境元素,呈現出通廣地心無限延伸的景象。架設在連接國美館正面與背面二樓通道的〈光之雨林2.0〉,懸掛了多個無限循環的鏡面道具,觀眾細看會發現與傳統童玩翻身板形似,這個裝置甚至也復刻了翻身板的聲響。最後,澳洲團隊的〈轉瞬即逝〉,是這次展覽中最大體積的作品,也是反覆引發作品維護問題的現場。開展初期,數個大型霓彩氣泡放置在綠草地上,觀眾可穿梭其中,一時拍照人流高居不下,人群中不免出現兒童攀爬的情形,球體時不時扭曲變形。國美館方面出於安全考量,旋即設置了觀眾勿近的標誌。如此一來這件網美族嗜好,親子性極強的巨型裝置,一下從可愛玩具的偶像身份,跌入了野生動物的安全隔離之中,美術館停車場邊的綠色休閒草地,搖身一變朝向事故現場的方向發展,疫情之中社會隔離,危險、禁止、消毒三位一體,實際上也不失為一種應景幽默。是管制、指示還是主動告知,公共機構不免兩難,法律規範無窮無盡,而這種主體與他者遭遇相處的問題,應該只能回到家庭教育中了吧!
江元皓作品-〈風景切片〉。
莫名奇妙作品-〈光溯迴廊〉。
Atelier Sisu作品-〈轉瞬即逝〉。

大疫愈二年,在社會隔離與口罩遮蔽的暗夜之中,英雄與美人、森林或惡獸或許已離生活日常太遙遠,而今藉由這樣一個散步暗夜的戶外邀約重讀拜倫絕句,在韻腳的迴盪之中,必然有對於「她」(She)的另一種體察,建議觀眾不仿就將浪漫詩中的「美」,翻譯成為此處暗夜的等待、陪伴與微冰半糖微希望。
​​​​​​編者註:本次「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總計邀請國內外藝術家/團體十件作品參展,國美館戶外園區總計展出九件,展出時間為:2021年12月25至2022年2月28日;另一件純禾作與安藤英由術共創的〈你的肢體笑顏 將是我的全部〉則於國美館U-108 Space展出,展出時間為:2022年2月25至3月20日。

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國美館光·舞弄·影劉亮延曾鈺涓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時事觀點

以“光與影”的藝術,串起在地社群

2022-03-01|撰文者:翁淑英(2022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偕同策展人)158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

光的嬉戲場:國美館光節—「光・舞弄・影」中的劇場性

2022-02-16|撰文者:邱誌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教授、科技藝術研究所籌備主任)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