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賢二2022個展」:從海的彼端到他方,江賢二與摯友紀嘉華的藝術連線,塑造出具有藝術家生命狀態的展場氛圍
2022-10-18|撰文者:王玉善
2022年9月於台東美術館舉辦的「江賢二2022個展」,聚集了來自各界的上百位嘉賓,是繼2020年臺北市立美術館「江賢二:回顧展」之後,再次體現江賢二豐沛創作動能的展覽。過去北美館回顧展中,觀者已可以藉由完整的學術研究中看見江賢二的創作脈絡,因此本次個展的規劃上,主要著重更貼近江賢二的生命狀態之展陳方式。然而要找到一位完整了解江賢二生命歷程的角色並不容易,這個人必須長年與藝術家有著牽絆與交集,並理解江賢二每個時期的生命狀態,甚至是興趣、信仰、處事原則等。是故在這檔展覽籌備的初期,江賢二馬上就想到了紀嘉華為不二的人選,並邀請他成為了本次「江賢二2022個展」的策展人。紀嘉華不光擁有藝術與建築的學歷背景,同時也為台灣知名的當代藝術家,更是與江賢二有著長年的交集。
江賢二策展人紀嘉華合影,身後為以油罐創作的一件立體作品《藍色幻想曲》。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記者會現場後方為巨幅作品〈海的聲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海的彼端的牽絆,再到台東山海的藝術連線
紀嘉華1983年出國,回到臺灣時為1998年,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江賢二。1995年江賢二因年邁的父親跌倒受傷,專程回臺灣探望;1996-97年間便經常從紐約回來臺北,居住時間也逐漸變長。1998年正式於臺灣定居時,紀嘉華就已前去江賢二行天宮附近的工作室探訪,當時空間並不大,藝術家將大部分的場域都留給了創作,僅保留一個非常狹小可以睡覺的地方。儘管後來江賢二的工作室搬到了關渡一處由工廠改建的大空間時,他依舊維持這個習慣,創作幾乎佔據了他生命狀態的全部,紀嘉華說道。
後來兩人長時間都有聯繫,相聚時也都相當關心彼此的生活狀態。到了2006年,兩人也在台中臻品藝術中心也共同展出,當時的展覽名稱為「素描之跡.跨文化遊蹤」江賢二、紀嘉華、Lloyd Martin三人聯展。2008年江賢二搬到台東之後,彼此依舊相知相惜,只要有機會來到對方居住的城市,就會盡可能約個時間碰面聯繫。在這個時間進程當中,紀嘉華可以說是唯一看過江賢二於臺灣各種工作室狀態的人,他對於江賢二的藝術狀態與性格相當了解,故也充分體現於本次「江賢二2022個展」當中,引導觀者以貼近藝術家生命狀態的視角理解江賢二。
記者會現場後方為巨幅作品〈海的聲音〉。圖/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跨域氛圍的展場狀態
對我而言展場的氛圍很重要。-紀嘉華
「江賢二2022個展」的展陳方式,相較於一般藝術機構進行資深藝術家的展示邏輯面向上有很大的不同,典型的處理方式較常以文件式般的陳列方法來對映藝術家的風格轉變與生命歷程。然而在此次個展當中,轉而以作品本身所散發的視覺力度和空間、光影進行整體規劃,讓觀者漫步於展場中,會因為感受到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節奏,進而理解江賢二在藝術與精神層面上的感知。不過儘管是以作品調性來主導展示結構,但作品的數量卻不會過多。
紀嘉華進一步提出展示氛圍規劃上的重點:「Less is more」,主要的原因在於江賢二的作品每件的力度都相當的夠,因此於最大的展場空間僅安排六件作品呈現,就已相當具有效果。像是當我們一進入展場,「山歌廳」的門口安排了以油罐創作的一件立體作品《藍色幻想曲》,藉由具有阻隔感的方式,讓觀者先感受到活潑、生命力的體驗。然而當我們轉身,真正踏入展場主要空間時,馬上感受到戲劇性,沉靜且莊嚴的藝術狀態,享受全身感官被無限放大的效果。
江賢二也透過大量的油罐創作成一件立體作品《藍色幻想曲》,並和《海的聲音》相呼應,會有這個創作的想法,主要來自於工作室幾年以來,留下了許多調和油罐,因此內心便決定有一天也要將其轉化為藝術創作。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山歌廳」展場空間照。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另一方面,藝術家總會想把許多最好的內容呈現給予觀者,那麼策展人在這個過程中,也會需要和藝術家溝通選件的範疇,並考量整體展場調性和軟硬體設備上的運用,像是作品《火與冰 Perish II》中的字體變化邏輯和技術應用上的問題,於紀嘉華和江賢二討論後,並和跨領域專業團隊合作,共同完成製作,最終達成文字變化的自由度,並可以和作品本身的結構及展場氛圍一起被詮釋。
江賢二,火與冰 Perish II,複合媒材,400x1220cm,2022年。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高信宗攝影。
江賢二,火與冰 Perish III,複合媒材,500x300x100cm,2022年。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高信宗攝影。
再者於「冥想空間」的規畫過程裏面,必須在時間壓縮的情況下完成,因此在策展人全神貫注狀態下,僅花了半天的時間,從300件的作品中挑選出125件(北美館當時為76件),並需要考慮到彼此之間的距離及視覺調性,對於許多人而言,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策展環節。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之所以如此成功,紀嘉華也特別感謝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團隊的努力與協助,他們對於展覽無私的奉獻,也是促成展覽完備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家都努力想把江老師的藝術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冥想空間」展場效果。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海舞廳」展出藝術家二十二件未曾正式發表過的中小型作品。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江賢二,淨化之夜 18-28,油彩、畫布,97x120cm,2018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介紹藝術家生平的部分,紀嘉華特別邀請具泰雅族血統的漫畫家韋蘺若明,以生動的跨界視角帶領觀者認識江老師的內心。圖 / 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攝影:劉和宣。
找尋藝術的境界,隨時都在發生
人們在學習藝術的一開始,多半會從油畫、壓克力、紙上媒材等進行嘗試。然而發展到最後,這些藝術都是相通的,甚至連結到音樂、建築等領域。原因很簡單,因為都是從人心開始。-江賢二
在訪談的江賢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江賢二對於藝術創作的觀念,伴隨著他個人生命經驗積累,已脫離媒材使用上的語境。對於他而言,技術的應用是為了達成他想要表現的藝術狀態,而這個狀態往往已非傳統的美學常規,更多的層次是連結到後媒介下的藝術生產,如跨媒材的運用,並和展場情境、光線等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交錯,形成屬於江賢二個人的符號。
「山歌廳」展出江賢二近兩三年來的新作,其中《海的聲音》是藝術家運用工作室長時間作業之下,蒐集的巨量藍色擦拭紙團,進而組件而成,紙團各具不同藍色層次與時間性,反應的不僅僅是藝術家面對自然轉變下的心像感知,更是連結著萬物面對自然軌跡之下,不可逆的物質性上之美學意念,該件作品大概十米寬,三米半高。
記者會現場後方為巨幅作品〈海的聲音〉。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此外,也展出COVID-19剛開始時,藝術家對當時後世界局勢的處境感知,進而創作的一件六米乘六米的作品《Covid-19》,此一作品透過油彩、現成物的運用,以及十字架符號的搭配,體現了當時國際間人類在混沌中,依舊保有正向與積極的精神性,以及藝術家人道主義般(humanitarianism)的現世關懷。
江賢二,Covid-19,油彩、複合媒材,590x590cm,2020-2022年。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江賢二對於藝術的實踐體現於日常當中,他總可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帶領觀者發現物件本身存在於環境中的美感,並保存它受到歲月洗鍊後的樣貌,像是本次展出的《火與冰》系列中,媒材取自於正在興建中的「江賢二藝術園區」裡面,拆除舊的工作室的過程裏所廢棄的材料,如鐵皮浪板、鋼筋、黑板模、畫具等。
作品《火與冰 Perish II》便是藝術家看到台東舊工作室在拆除時,特地保留下來創作的材料,其中本次展出的這一件約十二米寬。相較於一般外面常見的三合一式鐵皮,江賢二使用的是特別訂製,具有水紋紋理的浪板。再者因為江賢二舊的工作室有六米高,所以有一個很長的屋頂,其中的斜線為樓梯拆下來的狀態,從中我們可看到浪板本身歷經了台東的陽光與風沙,並承載了時間的軌跡,同時藉由現成物與具廢墟狀態的複合媒材共同裝置,轉化為具有個人語彙的作品。《火與冰 Perish III》的創作媒介則取自於舊工作室的水泥牆被打掉的狀態,並善用裏面的鋼筋轉折與水泥崩面的肌理,將其製成一件裝置作品,結合光與影之間的躍動層次,擺放在「山歌廳」的浪板的前面,進行呼應。
火與冰 Perish II 作品局部。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火與冰 Perish III 作品局部。圖/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
當我們觀看《火與冰》系列創作時,可以很直覺的感受到世界正處於紛擾戰亂的既視感,其靈感來源為江賢二對於目前「俄烏戰爭」的感知,作品命名的典故引用於美國現代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Frost)的詩作《火與冰》,反映著人世間因為慾望而導致的種種紛擾與爭執。不過江賢二並非是想要傳達悲傷的世界狀態,而是人心在面對外部世界驟然轉變之下,堅毅不饒的心志,正如同作品中散發出的和煦微光。
「中庭雕塑」創作。圖/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John Tao 攝影。
「中庭雕塑」展現藝術家從年輕以來,對三維空間創作上的興趣,此次展出的大型雕塑作品”Henry”的長為七米,由看似音符般,不規則狀,顏色繽紛的幾何形體,組件而成,線性的結構讓其充滿生命力的延伸,也是藝術家對於童趣的體現(作品名稱取於自己的孫子名字)。圖/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高信宗 攝影。
不受形式框架的跨域感知
藝術創作最重要的是不可以失去人心,畢竟其可以感動人類的本質還是相當重要的。只要有這一點,就不會被形式拘泥。-江賢二
通常我們去仔細理解一位藝術家的創作時,會從其風格發展的過程,進一步去討論其生命經驗和外部世界連結的關係,也因此當我們在理解江賢二的創作時會習慣從這個角度來探討。然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卻會發現,系列之間儘管技法有些延續,但風格的轉換卻是相當令人驚嘆,如從1980年代的《巴黎聖母院》系列、1990年代晚期的《百年廟》系列、2007年左右的《銀湖》系列、2008年來到台東之後的《比西里岸之夢》系列,再到2022年展出的《海的聲音》、《火與冰》等,都一再地展現了江賢二的心從來未曾被現實世界所拘泥。反之我們看到的是從過去到現在,藝術家在感受世界後,所積累的創作意念,被其長期存放於心中,並等待適合的時機到來,以藝術的型態詮釋而出。
值得關注的是,在從平面到立體,跨媒介到後媒介的作品發展曲度裏,卻依舊有屬於江賢二個人的語彙存在於其中,不過這個特質並非是以符號化的面貌存在於作品的表象,其反映在藝術家對於跨維度感知的整合,如作品當中兼具音律、繪畫性、雕塑性等多元感知的思考,並以各種創作媒介進行梳理,不被技法及媒材本身框架,像是這幾年江賢二展出平面繪畫時,我們會發現部分作品並非一定要貼在牆面上,都會距離牆面一二十公分。本次展場「山歌廳」因為場域為黑色的牆面與屋頂,因此藉由這樣的做法,也可以透過作品雕塑展場空間本身的立體感,更具有光的調性。
江賢二曾言:「熟成生巧是藝術家的致命傷。」筆者認為這句話並非是指技法不重要,而是在於作品本身的精神性才為創作重要的本質。技法是創作者為了想要表達什麼,因而自己去探索,尋找藝術的境界,許多的創作技巧與路徑,是沒有人可以告訴你要如何進行。也是江賢二依舊能在創作六十幾年來,不停帶給我們藝術最純粹的面貌的緣由,並持續的打動人心。相信未來江賢二的藝術生命動能,也會不間斷地開拓台東與觀者之間的藝術對話。再者,為了呼應江賢二2022個展,位於臺東東河鄉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亦將於 9/27-11/27 局部開放。
江賢二藝術園區 畫室。圖/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
江賢二藝術園區 海景。圖/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提供;高信宗攝影。
「江賢二2022個展」
|策展人|紀嘉華
|展期|111年9月24日至11月27日。
|地點|臺東美術館(臺東市浙江路350號)
|開館時間|週二至週日 09:00-12:00、13:30-17:00;週一休館
|定時導覽時間|週三 10:30、週末 10:30、15:00
|團體導覽預約|20人以上,於導覽時間前兩個禮拜電洽申請(TEL:089-341148)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臺東縣政府
|承辦單位|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臺東美術館
|執行單位|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財團法人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
江賢二藝術園區開放資訊
|地點|台東縣東河鄉金樽132之1號(台11線 133k – 134 k )
|開館時間|111年9月27日至11月27日,週二-週日10:00-12:00、13:00-17:00;週一休館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跨越國際,盛大展出世界各國名家作品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臺灣藝術家安聖惠、張徐展受邀參加澳洲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導演蔡明亮回顧展同場展出
光徘徊─黃敏俊以「光」為「彩」的藝術
以技藝傳記憶:「2024工藝之夢」巡展揭幕,看見匠心傳承與創新
關於「風景」的本質意義及其在當代中的重新審視,曙畫廊展出「迷失的風景——長谷川彩織台灣首個展」
2024高雄藝術博覽會熱鬧開展--新銳、大師藝作薈萃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地球的氣息」與「日常世界」開啟公共空間的感知重塑
牽引場域的本質:張方禹《環》雷射光元素的解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江賢二藝術風華再現台東—— 「江賢二2022個展」暨「江賢二藝術園區」同步揭幕
2022-09-25|撰文者:財團法人江賢二藝術文化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967
開創跨領域的聲景音樂劇場,新古典室內樂團鉅作《極境尋光──走進江賢二》,9月14、15日隆重呈現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2024-09-09|撰文者:新古典室內樂團3254
江賢二2023個展:從「湛」的立體性,到流動的凝視及感性空間
2024-01-17|撰文者:王玉善5909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走進「新說小百科」展覽 透過感官探索世界
2024-12-06|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95
第9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32件得獎計畫,展現公共藝術多元形式與社會融合
2024-12-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28
2026威尼斯雙年展任命下屆藝術總監,首度由非裔女性策展人Koyo Kouoh主導
2024-12-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