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3|撰文者:林侑澂
生命是一趟學習和自己相處的旅程。而對於藝術家而言,從中提煉出作品即是實踐與學習的方式。藝術家鄭依依於2022年再度和異雲書屋合作,發表了《雨過天晴雲破處》陶藝個展。在相似造型、不相似的神情姿態中,詮釋著鄭依依關於人性和生命的觀察。
鄭依依,《愛慕》.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陶土、釉料、釉下彩,15x14x19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藝術家鄭依依出身自視覺傳達的背景,畢業後從業於平面設計的工作多年。在30歲那年,鄭依依因緣際會下開始自學陶藝的塑造。也很自然地將職涯中累積的美感經驗,與陶藝媒材結合。隨著越來越深入的自我挑戰,鄭依依逐漸意識到-陶藝將會是生命中下一個全身心投入的領域。
在38歲那年,鄭依依離開了職場、成為了專職的陶藝創作者。接著經過了兩年時間潛心創作,順利地在2021年發表了首次個展。首展獲得了很好的肯定,見證了十餘年來的成果。今年的鄭依依延續著多年來的脈絡,再次以《雨過天晴雲破處》為展題,發表了一系列新的作品。
鄭依依,《愛慕》.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陶土、釉料、釉下彩、黃銅,19x15x21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專職陶藝創作後,鄭依依將創作主軸設定為「雲雲眾生」。雲雲是芸芸的諧音,藉用了天空無相、無常、無限的意象。而眾生所指向的,則是這個世界中的各式各樣的生命與生靈。雲雲和眾生二者交疊所形成的座標,對於鄭依依來說就像是一個不受限、充滿可能性的畫布,也是抒發心境的一方淨土。
隨著歷練的增長,瞬息萬變的雲朵對於鄭依依而言,有意思的不再只是造型的趣味。而是連結到了人與人之間、緣分的聚散離合。甚至陰天、晴天、雨天、晝夜循環不同的天象,鄭依依感知到的情緒也越來越豐富。或許當人們凝視著天空,天空也正凝視著人們。如此兩者相望的關係,在鄭依依的心中延伸出了諸多啟發,進而在創作時開啟了不一樣的敘事模式。
鄭依依,《水一方》.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陶土、釉料、釉下彩、玻璃,16x16x24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回望創作狀態,鄭依依認為自身經常處於一種抽離的角度俯瞰著自己。在這樣的視點中,群體與個體、他者與自身、相連與區隔、物與我、聚與散等等的二元概念,均是流動的不定性狀態。而自己的創作行為,就像是對於這些流動進行縮時攝影。再藉由雲朵和人的融合形象,將縮時攝影收束成一幅幅截圖。最終以旁觀者的角度進行解析,進而呈現在流動過程中的解析與感觸。
鄭依依,《桃花妝》.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陶土、釉料、釉下彩、黃銅,13x13x21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除了雲朵,鄭依依也很喜歡唐朝仕女俑的形象。從幾次參觀故宮的經驗中發想,鄭依依很直覺地想要將豐腴、細目、小口的東方樣貌融入作品。隱隱在作品中蘊藏著一份欲言又止、含蓄的韻味。並且將「面部淡彩,身軀流釉」的古典形式與更接近當代、更有想像力的造型揉合。不同主題作品在淺淺的神情中,顯現出了既安靜又貼近真實的氣質美感。
釉色對於陶藝而言,是氛圍營造最直接的要素。鄭依依也在這方面下足了苦功。細觀作品,會見到古典如唐三彩的色澤或當代的金屬感相互交融,也會見到由玻璃燒熔、黃銅鑲嵌或金箔黏貼等工法。多樣的創作手法組合出活潑而典雅的層次。在流淌、暈染、透明的等等的質地中,形塑出了有如陽光灑落、空山新雨後、積水的地面或沁涼夜晚等等的悠遠氣息。
鄭依依,《輕舟》.一雨池塘水面平 一葉輕舟蕩人心,陶土、釉料、釉下彩、玻璃,16x18x18cm,2022。圖/異雲書屋提供
REACTIONS
0
1
0
1
1
熱門新聞
1
【專題企劃】浪漫主義「光之畫家」透納冥誕 250 週年:從傳統風景畫到抽象化表現的演進
2025香港巴塞爾展會專題報導 :新生力量在數位化轉型與經濟趨緩交織下引領藝術市場新局
亞洲年度藝術盛事!編輯部直擊 2025 Art Basel HK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精選現場15件作品
編輯直擊香港藝術月:專題首發報導- Art Central 2025 VIP預展現場十大精選作品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圓滿落幕,藝術與日常的模糊邊際 收藏延伸的生活品味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正式揭牌,迎接「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藝術風華
專題企劃-「美術館的幕後推手」(下):策展作為機構歷史的建構方法,臺北市立美術館跨度多面的策展與研究
2025台北雙年展公布展覽主題「地平線上的低吟」,邀請54位藝術家以及33件全新創作 探究「思慕」的多重意義
臺南市美術館迎來新氣象!由策展人龔卓軍任館長,游文玫接棒董事長
「2025桃源國際藝術獎」得獎名單揭曉— 以藝術作為對「真實」的探問,展露具時代觀點的創作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徵件引領當代繪畫思潮!第三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6/1起徵件-總獎金200萬 關渡美術館展出 獲獎作品進駐中國信託
2025-03-31|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