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策展

2023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誰的記憶?誰的認同?」串聯臺藝大九單藝術實踐空間盛大開展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2.0九單藝術實踐空間陳貺怡徵件

2023-05-11|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為『堤頂之星2.0』策劃的這檔展覽,最特別的還是身兼策展人與教師的身分。在近20年的藝術大學教學生涯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之下,不斷的與這些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學子相遇再相離,隨著陪伴他們創作的無數晨昏,這些作品也彷彿記憶線一般在我的意識中串接起來。……這個展覽所欲再現的究竟是誰的記憶?誰的認同呢?作為策展人,可能因為過度涉入而少了一些客觀,但肯定也多了一些溫度。」─策展人 陳貺怡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2023年「堤頂之星2.0」徵件計畫系列活動,甫於今年5月正式開跑,今日5月10日則在臺藝大九單藝術實踐空間舉行年度邀請展《誰的記憶?誰的認同?》開幕茶會暨藝術家導覽活動,會中首先由基金會駱錦明董事長和黃巧慧執行長先後致詞勉勵,以及有章藝術博物館羅景中館長、臺藝大美術學院暨策展人陳貺怡院長陸續發表感言,也為企業與學校攜手合作的徵件計畫拉開序幕,陳貺怡院長更表示本次展出除了匯集來自不同國度的藝術家,並回應基金會的教育宗旨,在教務處深耕計畫的支持下開設多元課程,將策展過程融入在課程當中提供同學們學習。活動受到校內師長大力支持,該校總務長、學務長、美院四系主任皆出席盛會,也有許多老師帶著同學們一起來參與。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駱錦明董事長致詞。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提供策展人台藝大美術學院陳貺怡院長致詞。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本次聯展「誰的記憶?誰的認同?」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邀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貺怡策畫的年度邀請展,共有來自法國、新加坡、台陸港與泰國等9位藝術家參展,媒材涵蓋繪畫、攝影、裝置、錄像、複合媒材等項目,並分別於王道銀行總部藝廊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展出。

策展人、藝術家、貴賓及與會觀眾合影。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今日5月10日於九單藝術實踐空間開幕展出的藝術家有王家男、江紹豪、呂迦諾、冼澔楊、徐熱、張恩滿、陳燕平等7位,策展人將展區以三部分呈現。第一展區為以北投眷村遺址中心新村開展出的文化認同相關之攝影作品,這類作品包括中國藝術家王家男《彌留之地》,他自言:「隨著都更,原本住在眷村的人搬離,所以它就像一個彌留之地,這地方所承載的記憶也進入一個彌留狀態,蠟燭就是某種隱喻,表示這個地方曾經燃燒過,而它終將燃燒殆盡」。受到現象學影響,他特別關注物件如何透過意象性跟自身產生連結,因此他如吊燈般掛在屋樑上,受蚊蟲叮咬、因發力而咬斷牙齒的肉身經歷,即是他體會到存在的確切證明;來自新加坡的陳燕平作品《我們·我们》將臺灣的繁體中文及新加坡的簡體中文並置,隱喻創作者與觀者對於兩地的連結與記憶,作品形式則以當時在中心新村拍攝的照片,對照網路上民眾提供的新加坡照片,兩地相似處不僅止於表象,更隱含著各地華人在離散的宿命下,仍亟欲與母體文化維持連結,並保有共通的生活方式。

陸生王家男以攝影記錄即將都更的眷村遺址,隱喻其有如記憶的《彌留之地》。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來自新加坡的陳燕平,其作品《我們·我们》映照華人在離散的宿命之下與母體文化的連結。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第二展區探討原住民認同議題,張恩滿《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以單頻道錄像和刺繡形式呈現其追隨非洲大蝸牛的黏液與路徑,所開啟回訪母系血脈的文化行旅。片中青年一邊進行著日常勞動,一邊以排灣族語吟唱祈雨古調,歌詞中出現的飛機菜和dingding(大蝸牛),皆是日治時期引進台灣的外來物種,也象徵著殖民帝國擴張的痕跡,而台灣原生種構樹,則是支持南島語族「出台灣說」的關鍵證據,錄像的最後,青年唱道:那我們呢?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與其對話的江紹豪,作品〈圓境之上〉拍攝地點為臺東縣鹿野鄉寶華山的「雷公火泥火山」,山腳下是阿美族電光部落(原雷公火社)所在地,藝術家於「雷公火泥火山」的頂點,手持圓形亮面不銹鋼板材不停甩動,以人工方式模擬再造打雷的各種聲響,試圖重塑與場所相關的神話傳說,並詰問神話與場所的特殊地理環境、原民的宗教與文化記憶,以及觀者的感受之間的多重關係。而擅以作品探索自身對原生地的情感,及家鄉記憶與認同的冼澔楊,為香港來台的僑生,現為自由紀錄片工作者,展出新作〈彼岸之島〉為其近十年於成長地香港長洲的影像紀錄,透過不同世代家人的生活影像、對話,以及島嶼景色的變化,堆疊出不同時間點下家鄉的變遷與其文化歸屬感,也表達出相關人事物的情感流動與記憶的消逝。

江紹豪的作品〈圓境之上〉,試圖以錄像重塑場所與部落的神話傳說。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香港僑生冼澔楊的新作〈彼岸之島〉,以跨世代家族影像探討其文化歸屬感。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第三展區則聚焦於宗教認同,展出的藝術家如呂迦諾《又三又一》,該件作品為其遭逢人生重大變故,所創作的關於父親的故事,他的抽象繪畫以重複性的符號元素及色彩層次,表現自我情緒與心靈狀態,並傳遞自身對基督信仰的告白,以及生命的體認。無論逝去或存在,可見或不可見,在每一次組成繪畫的布局中,皆讓人再次感受到其對父愛的渴求,以及由記憶燃起的精神力量。泰國僑生徐熱透過創作體現佛教義理,並親身實踐八正道等修行方法,展現了佛教如何構成他的宗教認同與文化記憶。《逃脫玩具》是一系列隱喻佛教輪迴觀,觀眾可實際操作與體驗的參與式立體創作;〈一人的眾生群像〉為一呈圓環放射狀的紙上彩81連作,他以自身為一靈魂象徵代表,描繪在輪迴中可能成為的各種角色樣態,整體黑金比例的搭配帶來一種宗教象徵性光環,為數不少的組件,搭配其陳設手法而蔚為壯觀。

呂迦諾的作品《又三又一》探討基督信仰與自身生命的體認。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泰國僑生徐熱的作品〈一人的眾生群像〉展現由佛教所構成的宗教認同與文化記憶。圖/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提供

而另於王道銀行總部藝廊展出的兩位藝術家邱杰森、莫珊嵐試圖以大航海時代的香料貿易網絡,呼應現代科技發展中眾強權針對矽晶圓進行的激烈競逐與權力鬥爭,也試圖喚起觀眾對於當代社會全球化與貿易網絡建構的再思考。展場空間中透過矽晶圓所映射出的海怪形象雕塑,不僅是人類自古以來對於未知的想像,也暗示著記憶及傳說的虛無縹緲。而錄像作品則將古地圖和現代科技的衛星遙測影像圖層疊加,使碎片般的地理及時空脈絡透過數位科技的拼貼,呈現出虛實共融的《新世界》。

本次除了呈現國族、文化、宗教等認同的相互對話,也規劃兩場藝術家座談會,希冀供觀者對於主題「記憶與認同」和藝術家創作理念有更深入的了解,也為藝企合作開展出一個新的策展模式,串聯起企業所屬基金會與校園藝文空間共同展出,期望能為教育和新興藝術家們開展更多的可能性。

策展論述請詳閱|  https://www.o-bankef.org/Event/events_view/1427

參展藝術家(前排)、台藝大校內師長及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代表合影。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提供

堤頂之星2.0年度邀請展《誰的記憶?誰的認同?》

策展人|陳貺怡
主辦單位|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有章藝術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院

展場 I 王道銀行總部藝廊(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99號)
展期|2023/5/5(五)–7/14(五)
藝術家|邱杰森、莫珊嵐
開幕茶會|2023/5/5(五)11:00-
策展人及藝術家座談I|2023/5/5(五)14:00-16:00 

展場 II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九單藝術實踐空間(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
展期|2023/5/8(一)–7/14(五)
藝術家|王家男、江紹豪、呂迦諾、冼澔楊、徐熱、張恩滿、陳燕平
開幕茶會|2023/5/10(三)14:00-
策展人及藝術家座談II|2023/5/24(三)14:00-16:00 

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2.0九單藝術實踐空間陳貺怡徵件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