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傾聽島嶼的聲音|陳宣誠、廖億美
2023-04-0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
策展人 陳宣誠、協同策展人 廖億美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每座島嶼有自己的身世與被理解的樣子。外地人初抵馬祖的印象,除了海水顏色的深邃,有位於花崗岩錐石、礫灘、礁嶼間的聚落,也有被瓊麻堅硬葉緣掩蓋的大小碉堡與各種戰事構建與遺構,閩東語迴盪的島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軍事標語,提醒海風陣陣裡曾經的枕戈待旦。馬祖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自此,島嶼的處境有了轉變,不同民間與官方力量,以各自的方式,在十多年間,參與著重新理解與面對島嶼的工程。
島嶼的場域系譜
廖億美多年在地耕耘,在其主持的「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策展行銷計畫中,期望透過建築與藝術工作者的參與,留下島嶼的空間記憶,也逐步累積當代能量。然而這個工作更將焦點放在過程裡的故事:「它不只是從國軍轉移到建築師的過程。即使馬祖未來有一個轉譯的可能,我們也希望在這個中介狀態裡的訊息,能有被更多人接近的機會。」此計畫邀請陳宣誠加入後,在已累積的基礎上,透過藝術採集計畫,激盪出新的思索。陳宣誠說,進入馬祖的過程,是對既有習慣方式的拋棄,「我們常想用一種我們自己所在地的方式,去詮釋另一個地方,讓它被看見。但我們思考,是否可能跳脫『從我的地方看他處』的狀態,來到『在那邊看那個地方』。」
擺脫習慣的策展與藝術計畫思維,《傾聽島嶼的聲音》提出場域系譜採集與建立的精神,「就像一個人並非單獨存在,他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跟出生、家庭與後來的生長環境都有所關聯。我們想要去找的是,如果要回到馬祖的現場找尋它的問題,那什麼是它的場域系譜?我認為藝術家在初期,應該要更謙虛認真地去找到那個地方的場域系譜問題。」這指向一個提問:「到底它是因為什麼樣的影響,成為了現在的樣子?」計畫從馬祖的特殊性出發,邀請藝術家參與場域系譜踏查的過程。背景跨越文字、聲音、繪畫、影像、建築、土壤、植栽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與藝術工作者,以各自的方法與節奏理解島嶼。例如,藝術家吳其錚從土的質感、物質性與歷史,以陶偶的製作對應馬祖的軍事歷史與信仰;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捕捉馬祖地面上與地面下複雜的地形與空間特質下獨有的聲音圖景;景觀設計師王文心與植物學家合作,從遍佈島嶼各處的瓊麻地被,談論馬祖獨有的時間感;文字藝術家蔡宛璇從馬祖的閩東語,連結島嶼的現下與過往,從逐漸消失的語言經驗,探索島嶼的同質性與差異問題。視覺藝術家鄒享想與蕭佑任,則分別以平面繪畫與數位影像創作,從據點的內外部與射口構造,探索馬祖的感官與物質視覺性在不同時間的變化。
透過藝術,做出與人、土地、生命有關的溝通
《傾聽島嶼的聲音》並未向藝術家設下預期的成果形式,陳宣誠反思,當藝術介入採取共同方法去理解單一主體時,便經常取消了異質性。「這裡面最想做的,是要怎麼讓獨特與差異性被凸顯出來。」他認為,「藝術家到馬祖,最後要完成什麼事情,不見得這麼關鍵。反而,在面對要開展的事情和遇到問題的時候,決定怎麼往下走,才是重要的。如果島嶼,可以對一個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發展有些不一樣的改變或調整,就是一件非常可貴的事。所以我覺得《傾聽島嶼的聲音》真正核心,是藝術家自己本身被改變了, 而他怎麼將這個改變也帶給他者?且帶給他者的過程中,藝術性是如何發生?」
《傾聽島嶼的聲音》原本就不預設展覽作為最終成果,然而後逢2022年中華文化總會與連江縣政府在馬祖全島各地推出「馬祖國際藝術島」,始被納入藝術節的多重策展軸線中。藝術島展出期間,《傾聽島嶼的聲音》同時在南竿民俗文物館與南竿53軍事據點兩個展場展出,前者著重在呈現上述的場域系譜採集過程,後者則以藝術採集的方法與內容,回到場域中再創作。兩個展場在馬祖國際藝術島的架構中,和其他策展計畫傳遞了不同的關注與思索。廖億美言及,「其實在我們的作品裡,藝術真的就只是一個媒介,並不是我們要被看見的終點。」陳宣誠則補充,「我覺得臺灣並不缺藝術節,臺灣缺的是我們怎麼透過藝術,去做一種跟人、土地、生命有關係的溝通?而這個溝通之後的再生產,又該如何被紀錄與呈現?」兩人說,馬祖也許等不及改變,但這座島嶼卻也擅長等待。在耐心等待跟醞釀的過程裡,無須推翻現在與過往,仍能有諸多的美好浮顯。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2/641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重思當代藝術與城市人文的新關係: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
2023-06-09|撰文者:李竺恩11608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在多元與非恆定的展演形式中,重新探照疫情之間的光譜脈絡及人類生存狀態
2023-06-12|撰文者:張家馨8996
第21屆台新藝術獎三大得主揭曉!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歷屆來首次由平面繪畫展覽獲年度大獎
2023-05-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292
走出美術館!「城市浮洲」的藝術生活觀點
2017-03-23|撰文者:陳乃慈5561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26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