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三羽|蔡咅璟
2023-05-05|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馮馨
藝術家 蔡咅璟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在日本,鳥類的單位不是「隻」而是「羽」,展覽「三羽」匯集了蔡咅璟從2019年至2022年間,處理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三件作品:《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珍鳥園計畫》、《山麻雀之歌》。三件作品除了各自面對三種不同的鳥類品種,也呈現三種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狀態。走進「三羽」展覽現場,可以看到依照動線順序,作品中鳥類分布的地理位置軸線:從《珍鳥園計畫》內平地的公園、低海拔300公尺曾文水庫的《山麻雀之歌》到《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的阿里山;這個順序也剛好依照動物跟人類關係的緊密程度呈現,從代表圈養動物的藍孔雀,到習慣生活在人類聚落的山麻雀到野生動物大赤啄木,藉由地理位置與跟人類的關係的緊密程度上的差異,去探討這些動物面對的一些問題以及如何透過作品去與他們發生新關係的想像。
回問過去,標本的記憶
回顧台灣現代化的歷程,日本時期留下諸多影響,標本技術的製作與保護也是日本時期留下。蔡咅璟在偶然的機緣拜訪到台南大學生物系的教授,該教授保管了一批來自於台南教育博物館的日治時期標本,該館舍是台灣的第一間公眾教育博物館,但已於二戰期間被炸毀。這些標本被放置於狹小不見天日的實驗室內,像是被科學遺棄般,未被展示與研究,而標本的狀態也各自有傷損,其中,蔡咅璟形容看起來格外可憐的,即是出現在《在海拔2000公尺震動》的啄木鳥標本。他特別好奇這些標本生前面對的環境與發生的事情,因此藉由動物溝通師與啄木鳥標本對話,透過對話內容的線索,試圖找尋啄木鳥最後生活的地方。
但隨時代變遷、山林開墾發展,啄木鳥描述的那個眾多同類生活之森林場域早已消逝。蔡咅璟透過攜帶標本回到高山上能找到的一小片樹林之外,也帶著仿擬啄木鳥的數個裝置。當影像內的裝置安裝於樹木,開始啄木般地運動,展場影像後方的啄木鳥裝置也同步敲擊木板,影片中的海拔兩千公尺樹林與觀眾身處的展場同步感受敲響的震動。
透過創作過程創造的新關係
帶著標本啄木鳥回到山林後,蔡咅璟問啄木鳥還有什麼未竟的心願:「啄木鳥跟我說,祂希望能住在有壓克力罩、很漂亮的箱子裡,最終我依照願望幫祂整理並製作展示櫃後,我意識到我和祂產生的這段關係才是這件作品最重要的事」。
《珍鳥園計畫》則觸及過去人們的回憶,當時在公園與學校都會設置小型獸籠作為一種教育展示,最常見的即是猴子與孔雀,在陳澄波繪製的嘉義公園中即可以看到從日治時期留下的獸籠。那個獸籠曾展示的藍孔雀,是蔡咅璟與諸多嘉義人的記憶,這個現象目前已隨著籠內動物的死亡、近年動保意識的上升,已十分少見。蔡咅璟透過於嘉義美術館駐村期間舉辦兒童工作坊,帶著兒童以肢體活動與繪畫,去想像圈養動物的處境。有趣的是,雖然參與的兒童未曾有經歷過這段歷史,但這段歷史卻喚起眾多參與家長的回憶,工作坊中的親子互動像是不同世代記憶的傳遞,兒童在想像與對談間闡述他們不曾經歷的歷史,重新建構出嘉義人們的過往經驗予以可能曾經歷過當時的觀眾。
《山麻雀之歌》同樣也是從兒童工作坊開始發展,蔡咅璟透過相當長期的一段時間每週上山,與阿里山鄉達邦國民小學的中年級鄒族學生一起討論在八八風災後,隨棲地消失而突然成為一級保育動物的山麻雀。目前山麻雀主要生活的曾文水庫、阿里山區域一帶,正巧也是鄒族的傳統領域,在鄒族的大洪水神話傳說中,有一段人類透過動物取火,而延續生命的故事。其中,人類用以取得火種的鳥Uhngu有各種說法,有一說即是麻雀。蔡咅璟說,在今日回看同樣由大洪水造成的保育問題與神話故事,似有一種隱約的連結。透過工作坊與鄒族的小朋友合作,取水庫淤泥燒陶,這些陶最後有一半留在人類的世界成為聲音裝置,一半則掛在山麻雀的棲地成為人工巢,試圖藉由人與山麻雀共同擁有這件作品的方式,提出一種萬物互助,安棲與此的可能性。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1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2/646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台中勤美術館隆重開幕!除了開幕首展之外,展館還有哪些亮點?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從流動的身體性到風景、物觀的凝視-關於嘉美館《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融入永續概念實踐?視盟攜手臺師大舉辦國際論壇 激盪藝術ESG政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重思當代藝術與城市人文的新關係: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國際決審講座」側記
2023-06-09|撰文者:李竺恩11683
「第21屆台新藝術獎」:在多元與非恆定的展演形式中,重新探照疫情之間的光譜脈絡及人類生存狀態
2023-06-12|撰文者:張家馨9067
第21屆台新藝術獎三大得主揭曉!黨若洪「高枕無憂的你」歷屆來首次由平面繪畫展覽獲年度大獎
2023-05-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343
北美館2024TFAM年度個展:倪祥、陳以書、徐瑞憲、蔡咅璟揭示社會與歷史的多重面貌
2024-07-26|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38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2024-12-20|撰文者:李竺恩1582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2024-12-19|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