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於真實之外:彼得·奧普海姆的繪畫,與繁花中嶄露的氣氳
2023-08-15|撰文者:王襦萱
時隔一年,紅野畫廊再次將彼得.奧普海姆(Peter Opheim)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到觀眾面前,然而這一回我們該如何去探索、理解「繁花裡的精靈」中那些精靈(生物)肖像顯露的奇異氣氳。
藝術家長期將自身創作作品的核心圍繞在「人性」(humanity),透過以觸動視覺為起點,將作品豐沛的感性經驗傳遞。這個感官體驗坐落的終點回歸到藝術家處理不同個體之間的關係,若要「理解」奧普海姆的作品,首要應該釐清的,是畫面的「發生」是從何處開始,以及它在階段性的脈絡裡所代表的概念。在藝術家主動性的反芻之下, 作品可以理解為是在以「人」作為處理的命題,其中包含人與生活甚至與他人,這種彼此之間的交纏關係,長久以來藝術家透過不同面向去思考,自然的使其生長成貫穿他創作思維一條核軸,形塑出他對於生命的直覺性觀看。藝術家彼得.奧普海姆 (Peter Opheim)。攝影師/張國耀作品《馬西奧Matheo》。攝影師/朱淇宏
花在什麼階段下可以被經驗到,或是說認知到它是一朵花,是破土出芽之時,亦或是繁盛之時,那麼凋零之後它仍然可以被認知為是一朵花嗎?起始與終末是藝術家在面對花的時候腦中浮現的思考,而這個思考點隨著他受到某種他自身無法言說的能量所感召,演變為此刻我們眼前的畫作。那麼對於觀眾來說這些精靈角色又是在哪一刻過渡到我們所在的現實,並且成為真實。「繁花裡的精靈」展場照片。攝影師/朱淇宏
羅傑‧弗萊(Roger Fry, 1866 –1934)認為繪畫創作具有「想法」,並與它的「媒材特質」緊密結合,他堅稱媒材特質賦予想法生命,最終傳達藝術家的內心感受,唯有如此觀者才能看到畫作的實際存在。然而彼得.奧普海姆(Peter Opheim)不同於其它藝術家的是進行繪畫之前的特殊創作過程(概念與手法上)。他認為當我們用想像去繪畫的時候,假使我們要描繪一隻青蛙,那麼此刻我們所描繪的東西是參照大腦中的記憶與認知生成出來的;倘若我們要利用雕塑的方式去完成我們所想像的對象物時,那個結果將會變得有所不同,這個不同之處在於從描繪到製作之間,概念上有一個「存在」與「未知」的差異,當這個對象物與我們存於相同維度,但同時它又夾帶並非我們經驗理解中的狀態時,陌異的距離從而產生,藝術家所追尋的並不是透過繪畫描繪出他所想像的異世界,而是先透過「想像」到「實存」再進一步的透過這些小雕塑作為參照,把這個對照物的存在至於畫布中,加以建構這些角色全貌與它們的世界觀,於是角色在畫布上的尺寸也合理成為它們所棲於的那個現實的實際大小。「繁花裡的精靈」展場照片。攝影師/朱淇宏
從軟雕塑的三維(3D)轉渡到畫作的二維(2D),這過程中材質的特性有些被消弭,有些細節則是被保留,但我們仍可以透過肉眼觀察到畫面中的角色所附帶的質地,它試圖去使一個不同維度的世界(宇宙)變的真實。當軟陶的小雕塑完成之時,藝術家形容那是一種令自己訝異的情緒浮湧上來,對於他來說創作的過程是兩個不同世界開啟了一段連結,因此畫作中角色的外型構築渾然天成;部分作品色調接近單色,筆觸刻意使得邊界模糊卻同樣帶也堆疊厚度;營造角色的實體分量,同時利用未知的光源營造的異空間氛圍,對藝術家來說這些都是直覺且自然的發生。他強調創作的結果(也就是作品或軟雕塑)屢屢都使他感到意外,諸如以上皆反映了藝術家所認知到的是一種內在擴延出來的純粹真實,驅動他採取動作的不只是理性上的美學,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感觸。「繁花裡的精靈」展場照片。攝影師/朱淇宏
然而提到不同維度的世界,這位藝術家創作脈絡的特別之處不僅於是維度與媒材的轉換,更是處理到藝術家與我們未知且不可視另一個「真實」。此處試圖透過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1901-1981)的精神分析理論所提到的三界【註2】來理解藝術家的概念脈絡,拉岡表示我們所處的現實通常由三個層面組成:想像界(The Imaginary)、符號界(The Symbolic)和真實界(The Real)。這三個層面相互作用之下構成了我們的主觀體驗。而真實界是一個超越符號和言語的領域,這也驗證了彼得在創作精靈角色的同時,它們並不是相同的樣貌不斷出現,並且成為符號,而是以具備個殊性的特質誕生,它蘊含無法被符號化的現象和感受。作品《諾亞Noa》。攝影師/朱淇宏作品《阿格納Agnar》。攝影師/朱淇宏
此外,拉岡形容真實界為「無法被捉摸、無法被言語化的真相」,這種真相是超越人類理解和知識的,真實界中的事物和感受通常無法完全被我們的意識所掌握,因為它們超出了符號秩序和我們對世界的慣常理解。在本次展覽中藝術家呈現他所感應的世界中那份難以摸清的氣質,將其成為包覆整個展覽的氣氳,也可視為一種無法被完全理解或表達卻真實的經驗。
作品《博迪Bothi》。攝影師/朱淇宏
「繁花裡的精靈」展場照片。攝影師/朱淇宏
「藝術」是以個體(藝術家)所理解的世界為一個範疇,將人與這個世界進行多點匹配,這時創作中一連串的動作誕生了,這便是交集這一行為的結果。在這個交匯點上,「藝術」這一個概念藉由激活時間和空間,此處所指的時間、空間既不論性質也不劃分虛實,讓藝術家、觀者和其餘集合體的經驗歷史產生相遇,進而觸發感知上一系列敏銳的機制。正是在這一刻,當藝術觸及情感、記憶和感覺時,它變得最為真切。「繁花裡的精靈」展場照片《奧拉Ola》(左)《阿蒙德Amund》(右)。攝影師/朱淇宏
彼得.奧普海姆的作品作為藝術家內心精神與某種未知世界連結下的投射,也樹立了一種個人化的藝術風格,以此來表現出經驗感知在抽象與真實之間的過渡,藉此讓觀眾在獨特的視覺感官下獲得經驗的反射。
如果我們深入研究畫中的個體,那似乎可以視為是一個密集混沌在場(intensive chaotic presence),進入並且定義它存在的切口,利用視覺與想像來試驗一股純粹的力量,當然這需要觀者抱有一定的意願,卻不是在慾望本身的意義上,而是在我們所有人看似無意義的生活中找到某種東西的意願,然而透過這種意願,我們在藝術家堆砌的角色裡,摸索出了一些粹化過的感性經驗,那份他放入畫中的積極正面與溫潤。作品《謝蒂爾Kjetil》。攝影師/朱淇宏
彼得.奧普海姆:「繁花裡的精靈」展覽資訊
Artist|彼得.奧普海姆 Peter Opheim
Duration|July 29 – August 26, 2023
Opening|July 29, 2023 Sat. 15:00
Venue|紅野畫廊 Powen Gallery(台北市中山區松江路164巷11號,10:00-19:00 週日及週一休 館 Closed on Sundays & Mondays)
【註1】拉岡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結構模型,將主體的心理結構分為三個層面,即想像界(The Imaginary)、符號界(The Symbolic)和真實界(The Real)。這些三界的概念對於理解人類心理和主體性有重要意義。
1.想像界(The Imaginary):想像界是拉岡結構模型中的第一個層面。在這個層面中,主體透過感知、幻想和身體影像形成自我意識。它涉及主體與自身及外界物體之間的關係,特別是與他者的對照。想像界是主體形成身份認同和自我意識的重要階段,也是形成自我形象和自我認知的基礎。
2.符號界(The Symbolic):符號界是拉岡結構模型中的第二個層面。這是一個由語言、符號和文化建構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中,主體進入社會和語言系統,並透過符號和語言來理解和解釋現實。符號界是主體形成意義和理解世界的框架,也是主體與他者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的基礎。
3.真實界(The Real):真實界是拉岡結構模型中的第三個層面。這是一個無法被完全言語化或符號化的領域,它超越了想像界和符號界的能力。真實界代表著無法被意識所掌握或完全理解的現實。在這個層面中,存在著無法被語言描述的感受、衝突和不可知性。真實界的存在使得主體無法完全把握自己或理解世界,它是一個永遠無法完全被捉摸的真相。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意識星雲與內觀宇宙 — 鄭瓊娟繪畫裡的抽象性與生命狀態
2023-02-03|撰文者:胡鐘尹 HU Jungyi7355
人與動物的對照記 :黃柏仁雕塑中對人性的探詢
2023-01-06|撰文者:張家馨6341
劉永仁創作中的「呼吸概念」將繪畫視為生活,並在顏料向上舖疊之際留下足以喘息的縫隙
2022-12-08|撰文者:張家馨17815
從形狀到形象:彼得·奧普海姆的繪畫,與探險者的族裔
2022-03-17|撰文者:陳晞4890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49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