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藝博會時事觀點

2023當代藝術市場現況及其展望 (ART TAIPEI 2023專題報導)

全球藝術市場市場觀察2023 ART TAIPEI台北藝博

2023-09-27|撰文者:詔藝

時序已漸入秋,除了各大國際拍賣行都將進入緊鑼密鼓的年度銷售大秀外,全亞洲歷史最悠久之一的ART TAIPEI也將於10月19日起至23日,與來自國內外的收藏家們共同盛大慶祝,並見證其30周年的輝煌歷史。面對一二級市場即將輪番搬演的熱鬧場景,今日的藝術收藏現況又是如何?

全球藝術收藏市場從疫情前的高峰,經過該期間看似風光的繁榮景象,到去年底開始呈現疲態,是大部分收藏人士都可以明顯感受到的事實。主因在於瘋狂高漲的藝術品及其相關費用,造成多數有經驗的收藏家開始躊躇不前。即便市場亂象在藝術收藏領域並非新聞,但這幾年新銳藝術家在二級市場中的荒謬爆炒氛圍,不僅造成投機客大量的作品庫存,更嚴重傷害整體藝術市場。

 ART TAIPEI 2022 現場,圖 © ART TAIPEI ART TAIPEI 2022 現場,圖 © ART TAIPEI

以下說明2022年底至今當代藝術市場有幾個值得注意現象:

一、藝術市場買氣在過去一年受到嚴重衝擊

香港蘇富比2023年春季拍賣現場,圖 © 香港蘇富比香港蘇富比2023年春季拍賣現場,圖 © 香港蘇富比

雖然二級市場的資訊不見得能反映整體藝術市場的銷售狀況,它卻相當於市場下游的熱度指標,有相當高的參考性。以近期發表的《Artnet年中情資報告》 (The Artnet Intelligence Report, Mid-Year Review 2023)內許多資訊佐證了本標題。

首先,據該報告摘要指出,2023年1月至5月20日間的主要二級市場中,純藝術市場的交易額度較去年同一統計期間(可能有約一個月左右誤差),減少了14%;超當代藝術(Ultra-contemporary art,指1974年後出生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區塊的銷售金額同比減少了25%;蘇富比、佳士得和富藝斯等三大國際拍賣行的前半年銷售額,整整少了22%;千萬美元區塊的作品交易總額更是銳減51%,呈現出今年國際藝術市場的冷清情景。如果再加上2023年初紐約、倫敦、巴黎、香港,以至於台灣等地拍賣公司的實際銷售成果,以及2023年中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的業界人士反饋,可互相參照應證出市場消退的事實。

二、作品粗製濫造造成嚴重視覺疲勞,導致市場銷售欠佳

在過去的歷史紀錄中,通常股市在處於高位區間和藝術品銷售狀況多呈現正向關係,如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市場瘋狂飆漲;反之,一旦股市不佳就明顯影響購藏意願,如2015至2016年間全球股市低迷,正是示例。以此邏輯而言,今年藝術市場表現不佳似應是受到整體經濟不佳所影響,但今年在股市方面,無論是道瓊、那斯達克,或台股,都在7月間上漲至史上高位區間。這一波市場大漲起因於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瘋狂撒錢救市,人們將資金蜂擁投入藝術市場期待快速致富,使得2020至2022年前半年間,藝術市場的脫序行為幾乎達到史上最高點。

在過去,正規的國際拍賣行有個不成文規定,大部分情況下拒收4年內創作或曾上拍轉售的作品。這個規矩於疫情期間被大量破例,觀諸各大拍賣公司的拍品中被戲稱為「油彩未乾作品」的上拍比例,往往達到許多專場的10%至15%之譜。此舉造成畫廊與其所代理之新銳藝術家間的惡性競爭,大家心態上深怕錯過這一段瘋狂撈錢的時機,於是缺乏內涵但可吸睛的通俗和山寨類作品大量出籠,造成嚴重的視覺和審美疲乏。

這些徒具形式的泛泛作品,無法讓具有實力且非投機取向的藏家群買單。另一方面,其他非投機性作品也無法吸引審美和價值觀與之前世代藏家不同的年輕一輩族群。筆者認為前述兩種狀況的同時發生,才是藝術市場在這近一年間買氣低迷、交易量大幅萎縮的主要原因。

三、一二級市場胡亂造市,藝術家市場循環週期急速縮短

約自疫情開始的2020年起,畫廊在極其競爭的壓力下,偕同新銳藝術家(多數年輕,但未必全部都年輕)於二級市場屢屢胡亂造市,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作品往往在第一次上拍或短時間內就突創新高,身價翻漲數十倍成為常態,但也往往很快地就後繼乏力,從市場當紅炸子雞淪落至乏人問津的收藏毒藥。即使連本質不差的藝術家,都因為市場投機氛圍造成二級市場價格快速回跌。如去年就被炒家玩掛的Jordy Kerwick,以及本文所討論的市場表現期間多位藝術家如Anna Weyant、Lauren Quin、Julien Nguyen、Issy Wood、Lucy Bull、Maria Berrio、Scott Kahn、Caroline Walker等,其走勢都是在最剛開始衝高一波後,經過一至兩季的洗禮,市場買盤意願即明顯呈現疲態。

過去常常是3至5年一個輪迴,如此尚可接受的循環週期,漸漸縮短到約略3年內。到現在,能生存兩季以上就已經很不得了,如此不健康的市場現狀著實令人憂心。不過,在前述的市場已經萎縮,買盤不再支持的情況下,投機者族群或許也能學到教訓,藉此將劣幣驅逐出市場,讓收藏生態有機會回歸常態。 

儘管市場表現不甚樂觀,在本年度最後不到四個月期間,仍然可以仔細審視接下來的可能發展,並據以重新挑整自我的收藏步調。

一、接下來一至二年將是讓藝術市場稍微沉殿的轉型期

由於前一時期市場炒家們受到巨大虧損,今年起炒作新銳藝術家的狀況已經稍微收斂。特別是紐約、倫敦日拍中已不常見翻上十倍以上的落槌價,甚至在業界知名的New Now新銳專拍的成交率,相較於疫情期間也已顯著下降。接下來,無論是畫廊或二級市場可能都將進入一個整理期,藝術市場預計暫時回歸以收藏為主的氛圍,直至下一個5至10年世代落差的收藏群體出現,帶來新的市場趨勢。

二、抽象繪畫重返西方收藏主流的可能性增加

Mark Rothko,〈No. 14, 1960〉,1960,油畫,SFMOMA典藏,圖 © Peter EMark Rothko,〈No. 14, 1960〉,1960,油畫,SFMOMA典藏,圖 © Peter E

抽象繪畫相較於具象繪畫要畫得好非常不容易,除了比較基準相對模糊以外,藝術家還得摸索出一套具個人風格的「公式」;進入市場之後,尚要同時接受藏家、藝評與學術界肯定,考驗重重並非易事。即使被認為頂流的李希特(Gerhard Richter)和羅斯科(Mark Rothko),他們的抽象作品看久了都難脫離公式化窠臼,而飽受批評,更何況市場上充斥著許多原創性不高的「爛抽象」。

具象類型藝術品一直在華人藝術市場中佔有最大比重,且自2018年起至今,這具象作品也已經在國際市場中成為主流,流行了快超過六年。然而,糟糕和山寨的具象繪畫這些年已經氾濫到令人難以忍受,或許反向將形成一股讓抽象作品回歸國際市場的推升力道。畢竟在2017年末以前,抽象作品曾經盤據大部分西方藝術市場大約有五年之久。或許明年起將更多的抽象繪畫再度回到市場。

三、優質成熟藝術家市場的重新挖掘與梳理

劉益謙與王薇收藏的藤田嗣治《裸女與貓》(1930) 即將於年底上拍 ,圖 © 香港蘇富比劉益謙與王薇收藏的藤田嗣治《裸女與貓》(1930) 即將於年底上拍 ,圖 © 香港蘇富比

藤田嗣治,〈小雪與貓〉,1923,油畫,圖 © 蘇富比藤田嗣治,〈小雪與貓〉,1923,油畫,圖 © 蘇富比

有鑒於疫情之後新銳藝術家的炒作風氣有機會稍作緩和,離價格顛峰還有段距離的中生代及成熟藝術家市場,也可能重回收藏家視野。如此推論的邏輯在於,某些當代與超當代藝術家大規模「製造」出來的作品,在一級市場的購藏價格已經高到不可思議的地步。而那些雖然也不便宜但本質傑出且有特色的藝術家,如Neo Rauch、松谷武判、藤田嗣治、Pierre Soulages等人,當可期待他們接下來的市場發展。此外,逐漸自成一個獨立體系的中國境內當代藝術市場,依據前述Artnet報告似乎出現一些回溫跡象(交易額較去年同期相較上升10%),抱持謹慎細選的心態,也是個值得進一步觀察的市場。

台灣一級藝術市場的反應相較國際市場反應較慢亦較和緩。在過往的ART TAIPEI中,也有出現潮流性作品偏多而影響收藏意願,造成買氣衝擊、視覺疲勞等現象,但也同時可看出台灣藏家逐漸轉向更為理性的收藏風格。展望今年的ART TAIPEI,無疑是台灣當代視覺藝術市場整年度的期末檢驗,十分令人期待。

(以上專文轉引自ART TAIPEI官網

全球藝術市場市場觀察2023 ART TAIPEI台北藝博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