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藝博會

2024 ART FUTURE 與視盟攜手合作,匯聚亞洲多國藝術家迎來首次最大規模展會

藝術未來ART FUTURE當代一年展視盟亞洲新星獎

2024-01-05|撰文者:張家馨

飯店型藝術博覽會近年來在台灣蔚為盛行,成為引領藝術走向大眾的重要平台,標誌著藝術欣賞的大眾化,將藝術推向全民參與的文化領域,以推薦中低單價藝術作品為主軸,邀請民眾從容易入手的作品開始收藏。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藝術博覽會的平台鬆綁了國與國因距離或語言的隔閡,作品之間的對話關係在展場中共榮交織。

新年伊始,迎來國內首檔藝術博覽會「ART FUTURE」藝術未來(下簡稱ART FUTURE),由大苑藝術舉辦,本週末(1月5日至1月7日)於台北君悅酒店10至11樓展開,共計48間藝廊、99個展間,以40歲以下潛力藝術家為主要展出對象,邀請了來自日、韓、台、中、港、馬、越、印、新、泰等地區的藝術家,匯聚東亞與東南亞等國家參展,推動本地與東南亞藝術文化的交流。

記者會參與嘉賓合影。圖/大苑藝術提供。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今年擴大展會規模,首度與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下簡稱視盟)共同主辦,將最具活力的台灣當代一年展藝術家移至飯博空間展出。當代一年展今邁向第22個年頭,以「藝術平權」為核心,不分媒材或創作者資歷,皆有同等的展出機會,而在此次展會中以媒合的方式,向畫廊或藝術經紀人合作,為藝術家提供商業平台的展出機會。

台灣政府自2016年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東協及南亞國家等新興市場國家迅速崛起,尤以近年來東協國家已穩居我國第二大出口市場與第二大對外投資目的地,台灣與東協國家間之雙邊關係更已延伸至科技、觀光、教育、勞工、文化等多重領域。然在視覺藝術方面,民間以藝術博覽會為起點,展會招商擴展至東南亞國家,因此在本屆展會中能夠看到來自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藝術作品,提供台灣觀眾不同的文化視野,同時也讓人感受到近年來國內的藝術市場從原本主要以日、韓兩地為招商大宗,2024 ART FUTURE 則是更全面地擴展至其他亞洲地區。而這樣的轉移令人期待台灣能夠逐漸成為亞洲視覺藝術的指標與中心。

BACK_Y 伊日後樂園(room 1134)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BACK_Y 伊日後樂園(room 1134)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神戶元町 步步琳堂畫廊(room1135)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Serpong Jagad Art Project(印尼)展間(room 1036)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我們希望是一個亞洲的概念,而不是只是偏重東亞,亞洲新星獎當初成立宗旨亦是如此。」大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表示,本屆展會韓國畫廊參展比數依舊亮眼,共有17家畫廊參展。但有鑒於過去高雄藝博長期耕耘與東南亞畫廊的合作,便攜手大苑藝術同仁在2023時實際走訪印尼、新加坡、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國家邀請畫廊及藝術家參展本次的ART FUTURE,許多展商是第一次參與飯店式的藝術博覽會。特別是由大苑藝術推出,首座與當代藝術博覽會接軌的國際獎項「ART FUTURE PRIZE 亞洲新星獎」,向全亞洲藝術家公開徵件,而在本次的博覽會中,泰國藝術家投件報名高達120位,「我想這是我們跟東南亞國家長期互動與推廣下的成果」張學孔説。

另外可以關注到,本屆「亞洲新星獎」邀請到多位在藝文界舉足輕重的國際顧問團:日本的宮津大輔, Ph.D.、新加坡郭建超、韓國金東鉉、印尼Melani Setiawan、越南陳德良。他們經評選後,選出三名得獎者,分別為來自泰國的Anmom、Anukool Tungthaisung、Areeya Toujumroen,台灣藝術家入圍的則有潘勁、楊芝涵及王俊杰。同時楊芝涵也是本次視盟「當代一年展」參與的藝術家。

國際顧問評審由左至右越南陳德良、新加坡郭建超、韓國金東鉉、評審獎得主代表Anmom、印尼Melani Setiawan合影 。圖/大苑藝術提供。

亞洲新星獎評審獎Anmom作品。圖/大苑藝術提供。

而作為首次將「當代一年展」推向藝術市場舞台的背後推手-視盟理事長何孟娟,她觀察到台灣藝術家在與畫廊或經紀人合作經驗方面相對缺乏,而希望視盟與當代一年展能夠作為從旁扶持的角色,協助他們了解實際展演的行政流程等,因而有了向ART FUTURE合作的想法;在另一方面也藉此機會推廣更多優秀的台灣藝術家,透過與畫廊媒合的方式,讓更多藝術家,不論媒材及年齡,都將有開啟向畫廊或經紀人合作的契機。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理事長何孟娟。圖/大苑藝術提供。

視盟在本次也邀請到烏克蘭畫廊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Gallery 101創辦人Marta Trotsiuk策劃特展區,展示烏克蘭當代藝術領域在面對戰爭時,如何以其文化的力量作為傳達的工具。紀錄烏克蘭人的韌性與創傷,以此與觀者交流,並建立相互理解的橋樑。何孟娟說:「烏克蘭和台灣在政治上的困境非常相似,但我看見他們在戰爭發生時,是如透過藝術發聲。而我認為邀請Marta來策展,能夠為台灣藝術家帶來很好的示範-藝術是具有發聲的影響力。」

而在東南亞展出藝術家方面可以關注到,ART WeMe 畫廊(room 1047)展出的泰國藝術家Yuttana Chompupen(1983),其風景畫營造出沈靜、祥和的氛圍,畫面上沒有複雜的構圖,僅有一葉小舟和三三兩兩的魚兒與飛鳥,卻經由勻稱、溫煦、柔軟的色彩鋪疊畫面背景,整平了每一個空間縫隙。而遠方彩霞如畫龍點睛,烘托著前方寧靜的景色,觀眾的目光在畫面的遠近之間游移,帶來一種身歷其境的視覺感受。
烏克蘭特展區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烏克蘭特展區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烏克蘭特展區展場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泰國藝術家Yuttana Chompupen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泰國藝術家Yuttana Chompupen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台灣參展畫廊部分,尊彩藝術中心分別展於1101、1102、1148的展間,其中1101展間以〈NextGen〉為策展主題,延續近期尊彩藝術中心聚焦AI人工智慧與演算法不斷演進之下,如何在當代藝術中產生另一層新的語境,並邀請到王新仁(阿亂)、林經堯、賴宗昀三位藝術家來回應。其中王新仁的《After the Cave》系列靈感源自洞窟繪畫,透過參數的設定,生成出的圖像具有塗鴉感之

繪畫風格;林經堯則以有機、仿生的線條,綻放出各種變化的植物及花卉;賴宗昀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帶來台灣原民紋面耆老為題的人類學肖像系列。

而在1148展間,則有曹庭彰、高爾欣、呂迦諾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其中可以關注到呂迦諾近期活躍於各大展覽活動且曾獲多個獎項殊榮,他的作品以有機、銳利的邊緣線為形,透過畫布、顏色與色塊的變異,為每幅作品賦予新的語彙,正如藝術家自道:「作品以有規律性、連續性或是單一性的方式產生心理暗示達到感知。」那些看起來具重複性的塊面,或因著紙膠帶撕起而留下的直線,是熱抽象的感性疊合與冷抽象內斂思索的交會。
王新仁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林經堯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尊彩藝術中心-呂迦諾作品。圖/大苑藝術提供。

國璽藝術(room 1048)帶來九〇後的藝術家卓振宇,年紀雖輕卻已累積了豐富的展覽與獎項經驗。此次與國璽藝術的合作,帶來了多幅新系列創作。他的作品在西方繪畫的寫實技法,潛藏著具有流動性,其輕薄濕潤的筆墨效果,也因此為畫面帶來了某種虛擬且非真實的視覺效果。並透過藝術家創造的角色「米粒人」貫穿於不同的作品之中。

國璽藝術展間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卓振宇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卓振宇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藝星藝術中心(room1007)展出長期合作藝術家蘇頤涵的系列創作,透過大量的冷色調與迷濛氛圍,則營造出一種夢境般的神秘,並將東方繪畫中的「氣韻」概念融入她的作品,深入研究具象繪畫中的寫意精神。媒合的藝術家羅硯澤展出《共生系列》以軟質PVC塑料作為外觀主要的媒材,海葵皆被單一獨立陳列,但命名卻以「共生」為題,是希望讓這兩者的反差凸顯個體被孤立的狀態。同時也期待利用海葵的物種特徵與標籤,討論HIV感染者在當前社會的處境。
蘇頤涵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羅硯澤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今年甫獲台北獎的陳肇驊(room1010),作品透過改造除濕機核心結構,將原本的蒸發器拆除後,改變風扇與冷凝器的位置,並安裝一顆銅樹,利用原本機器的特性使銅樹結霜。自2016年始,陳肇驊開始以改裝工業產品或自製機,以回應環境或體制的樣貌。機器不斷發出的嗡嗡聲響,那是一種環繞在我們生活四周,時而高昂又時而低頻呢喃的伴奏,即便透過人工的方式改變其內在結構,仍無法改變它的本質。好似我們的生活面貌,積極地在社會上討一個生存位置,對事物充滿熱情與熱忱,卻仍難以抵過社會的現實層面的考驗。

陳肇驊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肇驊作品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來自東京的 GALLERY CLASS(room1004)帶來藝術家中島淳志(Atsushi Nakashima,1993-)的作品,利用亞洲最富有歷史性的材料「墨」,來繪製不同國家的古代遺址,包含被譽為西方文明搖籃的古希臘以及古羅馬的遺跡、建物和風景等。中島認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為「互相理解」,正因為人與人之間有不同的價值觀、宗教和文化而產生了許多衝突,因而嘗試使用與傳統水墨畫形象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擴大墨的表現範圍,向西方的觀眾、文化與繪畫形式對接;同時,也試圖向日本和東方世界傳遞西方歷史的根源,為東西方提供相互了解的機會。

中島淳志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中島淳志作品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biscuit gallery的展間,新銳藝術家那須 佐和子(Sawako Nasu)的作品同樣具備了類似語彙。當反思自己的作品時,那須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如何能夠與過去的繪畫接觸呢?」當代繪畫與過去的經典存在了一種難以彌合的距離感,那須透過傳統題材「風景畫」來回應,並將畫布解構之後,個別以片狀、不規則的形式呈現,透過自己的繪畫方式呈現對古典和現代繪畫的景仰。

biscuit gallery展間一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那須 佐和子(Sawako Nasu)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那須 佐和子(Sawako Nasu)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藝術家蔡昱廷於的作品則展於來自福岡的Gallery MORYTA(room 1005)帶來他的裝置作品。當觀眾手觸摸於骨骸而產生的震幅,再傳導至另一片骨骸成為聲波,在展場中發出低頻聲響,創作靈感來自於某次攀爬經過深在山中的山水聚落,為阿里山區樟腦煉製的最後基地,試圖構築結界,探索關於樟腦與台灣消散的集體記憶,以遺骨裝置作為與神靈、自然交流的媒介,同時利用震動意象來重現生命。
蔡昱廷作品。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蔡昱廷作品局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ART FUTURE 活動資訊
藏家及貴賓預展:
2024年1月5日 11:00~15:00
公眾展期:
2024年1月5日 15:00~19:00
2024年1月6日 11:00~19:00
2024年1月7日 11:00~19:00
地點:君悅酒店10-11樓 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2號

藝術未來ART FUTURE當代一年展視盟亞洲新星獎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1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