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

Truth or Trap? 李奎壁《香蕉幣》中的認知作戰

李奎壁香蕉幣魏竹君洪建全基金會

2024-02-07|撰文者:魏竹君

1. 「研究型藝術」的知識型態

當代藝術是否可以成為一種知識生產的方式?如果可以,再進一步的問題是這種知識生產的性質是什麼?

田野、檔案、歷史、文件等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關鍵字,它們意味著藝術從對於視覺與形式的省思中,發展出的一種關注於知識生產的創作類型。從藝術史的脈絡來看,1970年代的觀念藝術從對於概念與藝術定義本身的探詢,逐漸轉向如何影響或生產新的認知模式。Claire Bishop在2023年發表的 〈Information Overload〉一文中,針對「研究型藝術」(research-based art)的發展進行爬梳(註1)。她指出「研究型藝術」興起於1990年代,與其他比較受到關注的如「檔案轉向」和「藝術家策展」等藝術取向出現的時期相似,在概念上也具關聯性,可以說都是1970年代觀念藝術之後發展出的分支,但「研究型藝術」本質上卻與它們不盡相同。Bishop指出「研究型藝術」的特徵為:「依賴文本與論述來支撐大量的在展間中分佈的素材。」這些素材包括文件資料、照片、影片、圖表等等,而藝術家所提供的文本與論述通常是以文字為主,不論是解說牌、手冊,或是錄像中的字幕或旁白,文字和語言是訊息傳遞的主要形式。

這種對於資訊的挖掘、重組與並置的創作策略,回應的是後結構主義、去中心化以及解構作者性(authorship)等人文學科上的思潮。然而,做為一個對觀眾性(spectatorship)與藝術勞動上具敏感度的學者,Bishop也不諱言對於觀眾而言「研究型藝術」造成資訊過載的疲累與迷失,因而提出重新思考「研究型藝術」策略的必要。

李奎壁的創作常被標示為「研究型藝術」,原因主要在於她的創作方式包含了田野調查和檔案文獻的挖掘,然而李奎壁的創作卻似乎與Bishop所描述的「研究型藝術」著重於資訊展示和仰賴語言和文字的特徵有所不同。以她近四年的創作為例來說,2019年的《鑽石夢》、2020年的《邊境旅行計劃》、2023年的《舒適小鎮》與《香蕉幣》等四件作品,都是以一個藝術家創作的錄像為軸心,再結合物件、影像的複合式作品計畫。也就是說,觀眾看到的是藝術家以其研究為基礎而做的全新視覺化、物件和事件創作,而不依賴文字論述文本,以及歷史檔案、照片等的直接展陳。本文我將聚焦於《香蕉幣》來嘗試分析李奎壁作品中的藝術性認知和知識生產策略。我想要建立的論點是,李奎壁繞過文字、以視覺圖像、錄像敘事、聽覺、味覺、線上遊戲、拍賣會等方式,去創建立一種多感官與多重時態辯證性的思考方式,不僅顛覆了文字作為傳遞知識的權威性,更基本的是對於「真實」與「虛擬」在形塑新認知中交互質問的過程,或許這可以提供我們思考AI時代中藝術性知識生產的一條路徑。

李奎壁《Isoamyl acetate》裝置作品畫面. 照片: 汪正翔攝影, 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2. 香蕉認知戰

對於一般人來說,香蕉是一個平凡無奇的水果,平凡到2019年義大利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 選上它,並用封箱膠帶將它黏在牆壁上,廉價的水果搖身一變成為名為〈喜劇演員〉(Comedian)要價12萬美金的當代藝術品,Cattelan企圖以價值與品味的反差張力來震撼早已見怪不怪的當代藝術圈。再者,在台灣人共同的文化想像中,香蕉是代表台灣南國風情的圖騰之一,廖繼春1928年入選第九回帝展的〈有香蕉樹的院子〉便是日治時期展現臺灣「地方色」的代表性畫作。

相較之下「香蕉幣」屬於鮮少人知的歷史冷知識,指涉的是日本帝國於1940年代在其所佔領之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北婆羅門州等地區所發行的軍用鈔票,因為面值十元的鈔票上印有香蕉樹而得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因日本政府濫印與戰敗,導致通貨膨脹而使香蕉幣失去價值。香蕉不僅是熱帶地區代表性的經濟作物,也是二十世紀初期帝國主義掠奪的殖民地資源之一,因此做為印在貨幣上的符碼,香蕉象徵的是日本帝國主義南向擴張的野心,而「香蕉幣」的失敗也展示了在國家政治力量操縱下,失去信用而崩解的殖民地經濟體系。李奎壁以「香蕉幣」為題,目的是藉由喚回邊緣化、被遺忘的歷史脈絡,來挑戰我們對於「香蕉」的認知,並進而討論其背後所隱含與交易和價值轉換有關的經濟議題。除了前述之政治與軍事因素外,文化品味的塑造也可以創造和哄抬經濟效益。李奎壁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日本為擴展香蕉的食用價值而研發出以香蕉皮製成的果醬,成為一種新興的佳餚。

香蕉可以說是經濟、政治、文化史縝密交織下的一個節點,李奎壁將這種複雜的多元性轉譯在《香蕉幣》的創作形式上:由多個彼此間具有啟發性連結的元素所組成個展式的作品。在展場入口處即可窺見的是,放在懸吊展台上的五瓶香蕉皮果醬和一個以台幣一元硬幣材質所製成金屬香蕉,呼應品味創造與價值轉換的意涵。接著在展場中間的是兩幅平行的投影屏幕,第一個屏幕是〈香蕉園天氣預報〉的雙面投影,其中一面是在全球地圖上以動畫標示出曾為殖民地香蕉園的地點,並結合Google 即時氣象預報,另一面則是香蕉幣圖像的投影動畫,揭示歷史與當下的連結。另一幅屏幕是約10分鐘長,名為〈Isoamyl acetate〉的錄像,內容是一名來自於未來的女子在簡潔明亮的廚房以刀叉品嚐香蕉,製作香蕉皮果醬的過程中,穿越時空遊歷香蕉在臺灣從生產到交易種種場景的旅程。而在展場中的最後一個展示元素是放在V型展示架上的金屬香蕉拍賣品,它們是藝術家建構出的一個新的「香蕉幣」金融機制的一環,這個機制藉由體驗當蕉農的線上遊戲,讓觀眾透過採收香蕉的勞動所得積分,賺取參與金屬香蕉拍賣會的NFT。

李奎壁以「香蕉幣」幣面圖像作為參照所發行的「香蕉幣NFT」. 圖片: 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3. Truth or Trap?

對於《香蕉幣》的意涵已不乏細緻的描述與精彩的詮釋(註2),而我想要點出的是《香蕉幣》在作品形式上一個十分弔詭的策略,亦即作品中未來與歷史交疊所隱約透露出的一種虛構性或是虛擬性。對我而言,這種感受在〈Isoamyl acetate〉中最為顯著,除了多重時態所營造的科幻感,錄像中的女子臉上與肢體上的矩陣白點,也讓人聯想到生成虛擬實境動畫的動作擷取記號(Mocap [motion capture] marker ),這個Mocap元素在少女擔任銅香蕉幣競拍的拍賣官時再次出現,來到由藝術框架出的現實世界中。但有趣的是這個Mocap其實是視覺化的符碼,並無真實Mocap的功能,它的作用只是在提出一個對真實與虛擬辯證性的質疑。〈Isoamyl acetate〉整部影片沒有文字和旁白,但展場提供了觀看〈Isoamyl acetate〉時可以佩戴的耳機,錄像的配樂聽起來似乎是聲樂歌劇,呼應影片中少女以精緻飲食的方式料理香蕉的高級品味,但在聆聽中卻無法辨識歌劇的曲目,甚至有一些不融合的聲音元素。實際上,這個配樂是聲音資料庫合成的歌劇,將資料庫中大量的人聲語言單音編輯成歌劇的質感,換句話說,我聽到的歌劇,其實是人類語言被拆解後,重新以AI生成的藝術作品。如果回頭來思考「Isoamyl acetate」這個標題,我們可以發現它是香蕉油的學名,因為具香蕉的香氣而得名,雖然Isoamyl acetate是原本就存在於香蕉、鳳梨、蘋果等水果中的物質,但現在我們所使用的香蕉油多為人造合成的香精,因此以Isoamyl acetate為標題與AI相呼應,同為人類科技歷史中不同階段的擬真技術。

李奎壁運用AI創作,但同時又揭露作品的虛擬性。這種虛擬性一旦被感知後,會提醒著觀者不斷的質疑自己所看到和聽到的是否為真,換句話說,這樣的策略為觀眾拉出一個與作品間的批判性距離。現在讓我們回到文章一開始我提到Bishop對於「研究型藝術」討論,〈Information Overload〉一文指出「研究型藝術」倚賴大量文字與資訊的聚合,實際上展現了數位化知識的邏輯。回應Bishop的論點,我認為李奎壁在《香蕉幣》中有意識的拒絕語言與文字,是對於這種數位化知識邏輯的顛覆。更進一步,《香蕉幣》顯現一種新的認知方式,它有別於過往立基於文件和檔案可證之事實而來的知識建構,這種新的認知方式是萌生於數位虛擬性的創造中。但同時,《香蕉幣》也宣示,如今我們面臨的問題,已經不再只是數位聚合性知識所造成的資訊疲憊,而是AI生成知識時代的過度沈浸,《香蕉幣》「Trade or Trap?」的提問,或可以延伸為「Truth or Trap?」,而提供AI世紀生成知識與藝術創造的一條批判性辯證路徑。

李奎壁《Isoamyl acetate》裝置作品畫面. 照片: 汪正翔攝影, 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註1:Claire Bishop, “Information Overload: Research-Based Art,” Artforum, April 2023, https://www.artforum.com/features/claire-bishop-on-the-superabundance-of-research-based-art-252571/ , accessed January 22, 2024.

註2:例如張韻婷在〈歷史終將復現?----李奎壁個展「香蕉幣」〉一文中解析藝術家鑑古知今的企圖,以香蕉做為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的重要經濟作物的歷史事實,借鏡當下經濟機制中的權力關係。張寶成在〈在國家與市場之外:李奎壁個展「香蕉幣」的鎔鑄術與逃逸路徑〉則藉由回顧貨幣經濟的簡史,引伸到作品中所包含如政治與品味等面向的價值轉變與交換,張寶成貼切地以「鎔鑄術」來指稱並揭示日本殖民帝國主義將經濟宰制的企圖包裝在文化意識形型態下,甚至牽動生物與自然界的危機災難的連動過程,張寶成在文末也點出透過參與賺取NFT的遊戲,觀者在一個與真實的勞動剝削保持安全距離的位置上,李奎壁的藝術創作架出了一個在國家與市場的操控之外,以社群認證與信任為基礎的微型經濟體。張韻婷,〈歷史終將復現?----李奎壁個展「香蕉幣」〉,ARTalks,December 31, 2023, https://archive.taishinart.org.tw/juries/chyt/2023123103 , accessed January 22, 2024。 張寶成,〈在國家與市場之外:李奎壁個展「香蕉幣」的鎔鑄術與逃逸路徑〉,洪建全基金會網站,January 9, 2024. https://projectseek.hongfoundation.org.tw/the-question/2023/reviews/2024-01-09 , accessed January 22, 2024。

李奎壁香蕉幣魏竹君洪建全基金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2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