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訪談藝文跨界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藝術之子》2023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黃郁晴 x 娩娩工作室

第22屆台新藝術獎藝術之子2023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台新藝術獎

2024-04-30|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余岱融

劇場是造夢的地方。但如果,這是一場揮之不去的惡夢呢?《藝術之子》以一則排練場權勢性侵事件為始,帶領觀眾見證創傷的生成與存續。此作於2023年四月初上演,以虛構直面現實。今日回望,彷彿輕叩了不久後爆發之 #MeToo 運動的大門。 

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所撼動,加上國家兩廳院的駐館邀請,促使黃郁晴離開過去熟悉的經典/翻譯文本,和「我想做什麼」直球對決。與團隊歷經三年的調研、讀書會、開放工作室等,完成此自編自導之作。透過離鄉、寄宿排練場的年輕女演員,參與改編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劇作《海鷗》製作的遭遇,揭露劇場創作游移公私間的團體動力,以及不同職務、在不同層面上,被要求獻身的權力關係。多年後,早已離開劇場的主角,成為幫助性暴力受害者、同時撫養侵犯者兒子的單親媽媽。過往幽魂仍不散,演出以未盡的療癒之路,探問如何身懷傷痛,繼續生活。

編劇暨導演 黃郁晴  | 攝影 呂國瑋 (片子國際)

凝視下,不平等的多角關係 

駐館首次的開放工作室,《海鷗》就出現了。呼應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佈置得寬敞舒適的空間裡,還有一光線微弱的房間,投映性別不友善環境下的女性身體。外牆上,黃郁晴引用《海鷗》劇末懷抱演員夢的妮娜,那段恐懼於在台上、不知如何安放四肢的台詞。戲劇學院出身、已為人師的黃郁晴,在這段所有女演員都想征服的獨白中,看到女性有了自己的房間後,仍時時受到凝視的處境。 

《藝術之子》上半場的一男四女,也在凝視中構成多重三角關係:乖戾的男性導演、他身兼創作夥伴的伴侶、兩位服從而有年齡差距的女演員,和一名助理,他們對應《海鷗》中男性劇作家、資深女演員和年輕的妮娜。話語權的爭奪、界線不明的肢體接觸、經由第三方的羞辱,反覆影射戲劇生態的現況。

失語與自我監控 

在為戲中導演構思其詮釋手法時,黃郁晴立刻想到手語。她讓角色自陳:為了肢體意象的美,可以忽視手語是某些人真正的語言。而女主角為了練習,盡可能時時使用手語。她的噤聲從排練蔓延到性侵事件的前後。「這個不能說話,有好幾層可能性,一個是被外力脅迫,有人真的掐著你的脖子,摀住你的嘴巴,但是在熟人、權力關係的性暴力事件中,那個不能說話往往來自自我監控」。 

手語之外,情境字幕也成為角色處境的隱喻。「女主角到最後發現,為什麼在我的生活裡有投影、有字幕,我是不是還一直在自我監控著我的一言一行?」黃郁晴曾擔憂這些運用,是否重蹈劇中導演的覆轍。所幸受邀測試的手語觀眾皆     給予肯定,也都十分融入演出氛圍。

以反英雄旅程的虛構敘事,守護真實 

改名換姓的女主角,在下半場成為主持療癒空間的「老師」。事隔十二年,在一個比上半場更開放而明亮的空間中,過往不但隨當年另一位女演員預料之外的來訪闖入,男導演也如鬼魅徘徊對話間。被稱為老師的她並未復原,隨著劇情推進,她的形象越趨破碎而不穩定。「後來發現,我也許當時有意識、無意識地在反對英雄之旅的敘事。因為這樣的故事好像是:你承受了性暴力之後,你成長了。是這樣嗎?我覺得太奇怪了──如果是一個看不見的傷口,你要怎麼說它已經好起來了呢?」不提供化解內在衝突的結局,也沒有明確的角色線條,帶來頗具挑戰的表演詮釋,但更靠近黃郁晴想訴說的、創傷經驗的「真實」。 

演出之餘,場外空間設置也介入了觀看經驗的構成。如果說廊道的團員肖像,和中場的導演偽紀錄片,都是邀請觀眾出入虛實架構的辯證線索,演後的香氛蠟燭和觀後感便利貼,則試圖延續未完成的、(不)可能的療癒。黃郁晴認為,用藝術或劇場來處理性暴力議題的重要性,來自當輿論、報導勢必背離真實,而正義也不可及之時,只有虛構才能發揮力量:「《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作者林奕含在書裡面寫到,就算把這個故事說出來,司法都不可及,所以我只能在虛構裡去傳達,這裡面是真實的──因為這樣的故事一旦曝光之後,很弔詭的,它就不再真實了。」

製作團隊

編導|黃郁晴
製作人|方姿懿
戲劇顧問|楊凱鈞
演員|林方方、林唐聿、高詠婕、康皓筑、楊宗昇、楊瑩瑩、賴玟君、陳觀硯
舞臺設計|林欣伊
燈光設計|徐子涵
服裝設計|陳玟良
影像設計|李國漢
聲音設計|李慈湄
動作設計|李尹櫻

舞臺監督|鄧湘庭
創作紀實團隊|李映嫻、陳姿華
演出錄製團隊|陳明潔、黃煌智、歐家成、侯如寬
劇照拍攝|唐健哲
手語顧問|鄭毓蘭
情境字幕顧問暨撰稿|莊雅筑
字幕翻譯|羅雪柔

導演助理|林妤玟、林德佳
執行製作|黃萱軒
舞臺技術指導|李伯涵
燈光技術指導|蔡佳靜
服裝管理|趙天誠
妝髮設計暨執行|林馨
梳化|林巧薇、吳宗祐、許馥臆
音響技術指導|賴韋佑
舞臺技術人員|丁彥銘、李宏展、杜冠霖、林昕玄、林哲煒、林智昇、林聖博、高堂傑、陳冠諭、楊鈞幃、詹鈞如、鄭裴元、謝明廷、謝秉霖
燈光技術人員|王洧傑、吳以儒、汪永儒、陳品璇
音效執行|賀開泉

製作執行|娩娩工作室
特別支持|迷走麇麇
特別感謝|林文尹

兩廳院製作團隊
節目統籌|穆芹
行銷宣傳|林郁唯
駐館期間公關宣傳|洪雪舫
會員活動統籌|阮亦菲、葉克釗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22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3/680

第22屆台新藝術獎藝術之子2023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台新藝術獎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當代藝術訪談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第22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香蕉幣》|李奎壁

2024-05-11|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許祐綸1222

焦點新聞

美術館

臺中市立美術館與城市的跨域對談:開館前系列講座開放報名中

2024-07-24|撰文者:臺中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