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個展

《紀念的形狀—鄧啓耀個展》即將於絕對空間展出,展期自6月12日至7月21日

紀念的形狀鄧啓耀絕對空間香港藝術家

2024-06-12|撰文者:黃嘉淇

紀念碑的製作、豎立、保存和詮釋模式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一群人的信念和價值判斷,而紀念建築、紀念碑、以至紀念植物的外形都盛載著創作者或委約者對某事物的想像,他們將反省、教悔、追憶、思念等無形的概念與情感化成有形的存在,再因著這些紀念碑的具體形象影響著後人對這些事物的認知和印象。然而,隨著時代的轉變,新知識的塑造,紀念碑作為載體所盛載的意義都可以被重新演繹,甚至被推翻。

鄧啓耀常以不同的製圖方式作為視覺呈現,描畫歷史建築、地標、雕像、古樹等紀念物。此次在絕對空間的展覽除了展出藝術家2022至2023年在臺灣駐留考察期間及往後創作的全新作品,也展示他近幾年為香港不同歷史建築及紀念公園而創作的圖錄。這些作品皆以地方的歷史、景貌與人民生活為背景,以製圖的方式記下紀念物的形態、形狀,並將這些景色、事情和物件組織成各種關連與情感,將「紀念」的行動置於當前現代社會及當代藝術的脈絡中作思考。

鄧啓耀,台南公園,水墨設色紙本,28.5 × 37cm,2023。圖/藝術家提供。

鄧氏在2022至2023年間到訪臺灣不同地區考察,期間創作的作品反映了他對臺灣以至全球政治和社會運動中的人像/神像權威性的思考。自2017年起,臺灣立法院通過一系列的「轉型正義」法案,其時政府更提出一連串「去蔣化」政策,及後蔓延至一場場的社會行動,例如:各大學學生對校內的蔣中正銅像進行惡搞、塗鴉、毁壞和拆卸,政府將各地的蔣中正銅像移至位於慈湖的先總統蔣公陵寢。

2013年起,中國政府提出「去英雄化」— 提倡不要盲目地神化歷史人物,將中國各地的人物銅像拆卸,此運動更波及宗教的神像和古蹟,它們被破壞至無法辨認。2014年和2019年的香港社會運動後,有輿論再次建議加快「去殖民化」,提倡將維多利亞公園更名為人民公園,並移除維多利亞銅像 ;2020年「Black Lives Matter」社會運動直捲美國和歐洲,示威者對過往曾經在殖民年代有豐功偉績,但對人民種族逼害的人物銅像進行毁壞和拆除。2022年「俄烏戰爭」,烏克蘭人們除了躲避戰火,還將所有前蘇聯年代的俄羅斯偉人銅像進行拆卸和斬首。

鄧啓耀,佐治六世眼下的風景,水墨設色紙本,38 × 147cm,2023。圖/藝術家提供。

這種種運動背後雖總有政治力量的推動,但同時讓人民思考自身對歷史的認知、道德價值和身份認同。鄧啓耀透過考察與訪談,認識到臺灣歷史的進程當中,身份角色受著統治力量的更變而多次轉換;他把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鄭成功墓址紀念碑、兩蔣文化園區(前慈湖陵寢)等描繪成別具其繪畫風格的圖錄。

鄧啓耀,綠島,水墨設色紙本,38 × 147cm,2023。圖/藝術家提供。

鄧啓耀的藝術創作一直以不同的地圖表現方式描繪城市風景、風土人情和歷史建築。展覽展出與香港相關的作品包括2018至2019年間創作 — 針對香港幾座歷史古跡包括大館(舊中區警署)、東蓮覺院和虎豹別墅繪畫的地圖。近年則較多描繪香港大大小小的紀念公園,當中包括官方與民間各自建立的兩座「中山公園」。鄧氏也大膽嘗試將視點扭轉,作品《佐治六世眼下的風景》(2023)從豎立於香港動植物公園超過六十年的英皇佐治六世銅像的視角出發,繪畫了佐治六世眼下的公園景色。

鄧啓耀,「聽得見的城市」系列-大館,水墨設色紙本,108.5 × 92 cm (含框),2018。圖/藝術家提供

「樹木肖像」系列的創作則源起自樹木作為紀念碑的聯想 — 樹木壽命綿長,聳立在城市中的樹木在世代更替中見證城市發展、社會事件及人民生活,又基於樹木作為生命體的有機成長造就每棵的獨特形態,從外觀與時間性來看有些老樹甚至比某些建築地標更具地標意義,更具紀念性。鄧啟耀將城市中的樹木視為歷史的「見證人」,為他們畫下一張張肖像畫作為紀念。

鄧啓耀,樹木肖像#2 — 金龜樹,水墨設色絹本,115 × 76cm,2023。圖/藝術家提供。

地圖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日常生活的重要物件之一,人類透過地圖記錄周遭事物、與人分享所見所聞,甚至帶領讀圖者遊走不同的地方。在有限的地圖尺寸之下,製圖師只可以將繁複的世界和事物簡化成符號和標誌,有意識地強調一些事物,同時遮蔽另一些。鄧啓耀進一步將製圖的方法套用至空間建構,裝置作品《紀念未來》重塑香港和臺灣的紀念公園,並從這些「紀念碑式」的地標伸延了解香港和臺灣過去的後殖民議題。

每個時代都有藝術家創造出別具意義及藝術價值的紀念式作品,人類一直試圖製作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紀念碑想要去記錄和敘述的歷史多個瞬間。香港和臺灣兩地的「紀念碑」因著近年兩地社會政治環境的變化,它們的意義與價值因應時代變遷被重新定義與演繹,其歷史地位或被質疑或被肯定。紀念碑隨時間的推移而被建立、被詮釋,鄧啓耀對這一意義生成的過程採取了批判性的方法,同時透過上述各種方式,展示了紀念碑的形式和意義。

鄧啓耀,中山紀念公園-救火,水墨設色紙本,38 × 55.7cm,2024。圖/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簡歷

鄧啓耀從城市生活當中尋找人與大自然的痕跡,並將其微渺的關係帶到創作。其創作經常結合不同媒介的運用,包括水墨、錄像、聲音和跨媒體表演等。 近年,他專注研究以製作地圖作為呈現形式,探討地緣政治、社會文化景觀和對地形現實的議題。作品系列「印象紀錄」、「口袋公園」、「聽得見的城市」探討香港和其他地區的城市景觀、歷史建築和空間研究,展示景物背後有關殖民化、城市化,以及特定歷史事件對地方面貌造成的改變。

鄧氏於201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榮譽)文學士,2023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碩士學位。 他曾參展香港大館「墨城」(2021)、臺灣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優墨」(2021)、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尋林覓趣」(2019) 、香港藝術中心及比利時Les Halles de Schaerbee合辦的「香港味道」(2016)、德國蓋爾森基興美術館的中國八項目「Tradition Today – Ink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5)。 其作品見於德國、瑞士、比利時、日本、臺灣和香港的各個藝術館、藝術機構和畫廊。

個人展覽包括:「風樹不靜」(凱倫偉伯畫廊,香港,2023)「鄧啓耀個展 — De-」(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臺北,2022)、「你在此」(安全口畫廊,香港,2022)、「我回來了」(安全口畫廊,香港,2017)、「From 4am To 10pm」(K11 chi art space,香港,2016)、「無名山水」(臺灣高雄藝術博覽會,臺灣,2015)、「鄧啓耀:外出一會」(connecting space,香港,2015)。

 

紀念的形狀—鄧啓耀個展
The Shape of Monuments—Frank Tang solo exhibition 

藝術家 Artist|鄧啓耀 Frank Tang
展覽日期Duration|2024.06.12(Wed.)-07.21(Sun.)
開幕Opening|2024.6.15 15:00 
座談Forum|2024.6.15 15:30
與談人Panelist|謝宇婷 Yu-Ting Hsieh

「畫一棵紀念樹」工作坊Workshop|6.16 (Sun.) 10:30 am - 12:30 pm
報名位置→ https://forms.gle/Sr4WtA7uoRKf9mGKA

地點︱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
地址|700 臺南市台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205巷11號
電話︱06-2233508
網址∣ https://absoluteart.space
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abaspace
贊助單位|國藝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香港藝術發展局

 

 

紀念的形狀鄧啓耀絕對空間香港藝術家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