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0|撰文者:張馨之
金車教育基金會所設立之金車文藝中心,贊助對象為即將離開學校,開始向外尋求創作發表舞台的青年創作者。另一方面,在社會贊助青年藝術家的機制中,基金會所設立的展覽場域有別於一般商業空間,也不同於政府部門所設立的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場域。
本研究焦點乃置於青年藝術家與私人基金會展覽空間之互動觀察,希望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基金會針對青年藝術家贊助的發展現況與課題。於此,本研究以金車文藝中心為研究個案,經由相關文獻探討,架構出私人基金會展覽空間贊助青年藝術家的理念,並採以質性研究中「深度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的方式為主軸,以青年藝術家角度切入,探討一新興藝文贊助機構與受贊助者之交互發展歷程。最後提出基金會展覽場域於台灣藝文環境之存在價值,及對於剛起步且懷有抱負的青年藝術家們作一初探性了解。
【金車文藝中心︰以「教育」為宗旨的空間經營態度】
企業從事藝文贊助活動,受到主事者的贊助經營模式及個人偏好影響其藝術品味,型塑該集團贊助藝術之風格,且往往獎勵保留一種特殊的藝術屬性。在台灣以藝文贊助著名的企業非營利組織,如奇美文教基金會及聯邦文教基金會的古典寫實風格、富邦藝術基金會及台新藝術基金會的當代風格等,無論傳統或當代,皆於台灣藝術場域受到多數人認同,已佔有一席之地。
私人基金會展覽空間,過去常被劃定為企業財團的私營空間,因此所舉辦之展演活動圍繞著基金會的使命而進行,並提供眾人所能接受的展演風格,而非新的藝術風格產生的交流的源頭。因此對於藝術圈內人而言,私人基金會展覽空間在藝術場域內看似「小道」,無須研究或著墨,如此卻忽略了私人基金會展演空間得以非營利組織本身具備的影響性,催生新型態的展演空間形成,更有意義的融入教育意識於其中。
金車教育基金會以「教育」核心介入藝術場域,文藝中心成立至今歷時兩年。汲取各方經驗之後,逐漸建立展場運作流程機制。該空間提供年輕創作者介於離開校園及進入市場中的創作發表舞台,在此一過程中,這些剛起步、懷有抱負但尚未成功的輕創作者們,扮演著猶如「實習藝術家」角色,為日後的藝術創作職涯累積實戰經驗。
【私人基金會展覽空間於台灣藝文生態之存在價值︰中性場域】
一、成為懷有抱負但尚未成功的藝術家舞台
王嘉驥(2003)論及台灣藝術環境及資源分配時,認為每年可能有為數上百的有心且具潛力的青年創作者,帶著自身預備的創作能量與經濟資源,投身藝術學院的漏斗狀金字塔,但最後能通過金字塔漏斗篩檢的藝術家,卻少之又少。藝術場域中普遍的機會,皆為受到權威肯定的年輕創作者獲得。如同十幾年來經濟學界經常使用「馬太效應」,來反應經濟學中分配不公的現象---「大者恆大、贏家通吃」的定律持續在藝術圈發酵。當年輕創作者的創作一旦獲得學界或藝術市場的肯定,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本研究發現,以創作者角度而言,對於已在市場漸趨活躍的青年藝術家們,金車文藝中心的展覽機會不足以讓他們累積更多的資本能量,因此並非所有年輕創作者皆嚮往金車文藝中心展覽的機會。普遍在金車展出的年輕創作者,為「懷有抱負但尚未成功的藝術家」,他們認為自己要走創作這條路,不論獲獎資歷、展覽經驗再豐富,他們確實也尚未成為藝術圈鎂光燈的焦點。而正是這一群年輕創作者們,最需要一個發聲的舞台。
以贊助者角度而言,普遍藝術贊助者選擇將資源投注在知名的藝術家上,一來容易形成媒體話題,名聲上相得益彰,二來贊助者受到藝術的加持,帶動企業體良好形象。然而金車卻將贊助資源灌注於尚未成名的年輕創作者,如此可見,金車集團忠於基金會長年來教育推廣的使命,欲以贊助的方式培植青年創作的熱忱,正在金車文藝中心逐步蔓延與實踐。
二、介於學校與藝術市場的教育場域
台灣大專院校藝術教育,每年雖培植了一批批創作人才,然而這批年輕創作者卻必須面臨學院與藝術市場間的鴻溝。學院教育中,強調創作意義的「準藝術家」教育裡,並沒有教導一個年輕藝術家該如何介入公領域。這些社會現實包括補助申請、媒體互動、場域間的權力關係、個人行銷等問題接踵而至。當失去學院內豐沛的資源後,他們是否已做好準備,面臨創作生涯各種狀況與不確定性的徬徨?是否在面對首當其衝的經濟來源社會現實問題時,便轉頭朝向另一種職業生涯?
金車文藝中心定位介於商業展及公部門展覽空間,然而此空間卻與學院及學院外的展覽空間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儘管目前執行的成效未見,但它所隱含的教育功能,是提供青年藝術家在學院外試煉的機會,實際參與展覽溝通協調、規劃執行、行銷宣傳的展覽策劃目標。同時讓每一檔期的藝術展覽成為藝術推廣的場域,讓更多民眾走進展覽空間,作為回饋社會的起始點。此外,基金會鼓勵青年藝術家擔任下鄉服務志工,讓年輕創作者發揮藝術長才,同時讓偏遠地區藝文資源匱乏的小學學童,也有親近藝術的機會。由個人串聯起團體、社會層面的藝術教育環節,提醒年輕創作者在追求藝術創作生涯的成功之時,不忘將自身的資源傳遞給社會上更需要的人,無疑是種良善的循環。
【新世代藝術家於藝術場域中的生存之道】
一、了解「藝術家」的職業生涯特性
台灣社會價值普遍無法認同藝術家為一職業,推動藝術創作職業合法化的目標尚待後續的實踐,即便藝術家普遍出身於學院,年輕創作者依舊於虛無的認同感中摸索創作生涯。然而弔軌的是,縱然社會價值不給予肯定,藝術創作卻無法獨立超然於現世而存在。新世代藝術家需認清事實:藝術世界的生產如展演活動、藝術競賽、作品販售,藝術家必須重回現實社會脈落,於是藝術創作不僅為滿足個人的創作原慾,更是一種需要操作與經營的事業。
本研究發現,金車青年藝術家論及「藝術家」職業時,反映出社會大眾對於藝術家的價值猶如神話,認為藝術家具有全面性才能,及藝術創作為天賦異稟的人所為,如此造成年輕創作者對於藝術家身份既期待又敬畏的心理狀態。然而在藝術場域中,藝術作品的價值並非來自藝術家個人,而是來自藝術場域的權力運作及信念,使作品受到推崇,進而肯定藝術家的創作力量。如此,青年藝術家的職業價值則在社會環境及藝術場域的交互形塑下,外加後來的教育和訓練養成期間所內化而成的社會價值。
畢業之後,年輕創作者的創作動機將面臨真正的考驗。倘若無強烈的創作續航力,生計考量的問題接踵而至,藝術創作恐難以持續。而青年藝術家必須在生存制約下,多方累積實力及資源,獲取社會及藝術社群內部之認同,直到藝術家身分在各方的確認下呈現穩定的狀態。
二、熟悉藝術職業生涯中的可用資源
對青年藝術家而言,受到家庭認同是進入藝術創作職業生涯中第一道門檻。夠繼續朝向校藝術科系升學的學生,多半受到家庭的支持,且至少創作的志向不被家庭環境否定。家庭賦予精神支持外,部分家庭滿足物質資源的需求,讓年輕創作者不被經濟條件而擊垮。
另一方面,學院提供年輕創作者創作資源及重要人際網絡,然而本研究發現青年藝術家對於學院的資源分配不均情況,一方面感到嚮往,一方面顯露出不平衡的複雜心理。此狀況呈現出藝術家身份,除了必須盡可能於各種展覽、競賽中發聲,建立個人知名度外,更需累積自身的人脈,與藝術場域的重要守門人及守門機構有良性的互動,在無形中創造更多未來的機會。
對於部分金車青年藝術家而言,金車文藝中心是進入藝術圈的前哨戰,也是社會資源支持藝術的一環。本研究發現,受訪的青年藝術家皆為創作的個體戶,無法主動發展資金,只能被動的接受各類機構所提供的贊助資源。國家資源方面,雖耳聞補助但未行動者佔多數;市場資源方面,收入來源倚靠藝術教育工作或作品買賣;社會贊助方面,年輕創作者重視少數基金會舉辦的青年藝術創作獎項。身為年輕創作者,除關注自身的創作外,更應積極主動與社會環節接軌,把握有形、無形的各類資源,在內在心理與外在壓力的拉鋸下,邁向藝術職業生涯的進程。
(本文為節錄)
參考書目︰
王嘉驥(2003)。台灣學院裡的當代藝術狀態。藝術家,56(6),290-293。
林平(2005)。藝術展覽的價值和空間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9(1),29-37。
高宣揚(2002)。布爾迪厄。台北:生智。
張正霖、陳巨擘(譯)(2008)。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巨流。(Victoria D. Alexander)
趙國新(譯)(2002)。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
劉暉(譯)(2001)。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結構。北京:中央翻譯。(Pierre Bourdieu)
嚴玲娟(譯)(2008)。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打破經濟規則的藝術產業。台北︰典藏。(Hans Abbing)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孕生於火,感悟於自然」-大唐生活美學館呈現《焱戀天目—張永昇個展》
絕對與構成-黃騰輝繪畫美學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臺藝大雕塑系「第十四屆袖珍雕塑展」:回應獎項機制的本質及美學藩籬的探討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杉本博司迄今最大規模回顧展「時光機」,梳理作品中不同的時間維度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訪談藝文跨界「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2023-11-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