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撰文者:王士源
由策展人鄭慧華策劃的《重見/建社會》主題展,為期1年2個月,共邀請10組國內外藝術家一同參與,討論藝術與社會間的複雜關係。這10組藝術家,從2011年12月起開始接力辦個展,展覽型式橫跨行為、聲音、視覺藝術領域,直到2013年2月落幕。
《重見/建社會》有「見到」的見,也有「建設」的建,意圖重新看見被隱蔽的社會真實關係,並實踐可能正在成形的未來。鄭慧華說,展覽企圖運用主題探討的方式,重新透過藝術創作來思考,藝術創作與社會如何產生關係,並且思考怎麼運用藝術的語言,來呈現人在社會不同面相中的複雜網絡。
鄭慧華表示,《重見/建社會》起源於一個她2009年的研究計畫。這個研究計畫廣泛蒐集資料、研究藝術家創作形式和社會參與和社會實踐間的關係。研究計畫完成後,延續著研究成果與心得,鄭慧華更進一步發想,如果用這個題目來做成展覽,探討「現今生活裡,創作與藝術於社會生態裡扮演的角色」,不知道能做怎樣子的展覽。
於是,她開始發展《重見/建社會》主題展。這個主題展,同時也是2010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策展專案,原本是一個國際性的中型聯展。但鄭慧華表示,恰好那年她所主持的「立方計畫空間」成立,她便想說如果把這個國際聯展,放進這個只有20坪的展覽空間,說不定能有什麼新火花。
實驗的結果,是這檔《重見/建社會》展覽,被切割成十檔個展,展期1年2個月。鄭慧華說,這個展覽形式,與以前她所策劃展覽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她說明,過往可能是10個個展同時開始,同時結束,時間的跨距比較短,與藝術家相處的時間也有限。但這次《重見/建社會》切割成10檔個展,她表示,策畫展覽時與藝術家相處的時間變長,也能有更深度地了解藝術家,並針對每位不同藝術家的創作理念做更精準地策展呈現。
也正因主題展橫跨1年2個月,來看展的觀眾,每隔1至2個月再到立方計畫空間看展時,便能見到不同藝術家對相同議題的不同關注。鄭慧華說,觀眾在這麼長的時間跨距裡,也不斷來回思考這個議題,挖掘議題多元面向的可能性。
不只如此,鄭慧華也說,因為每個藝術家關注的角度不同,呈現的方式都不一樣,也不斷地刺激策展人去繼續思考「藝術在這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藝術家該扮演什麼角色?」她說,這個展覽計畫對她最大的意義,就是透過計畫的媒合,把不同領域的視野再打開,彼此重新認識彼此,重新認識一個議題。
《重見/建社會》主題展,邀請饒加恩、張乾琦、達里奧.阿列里尼(Dario Azzellini,德國)+奧立佛.雷斯樂(Oliver Ressler,奧地利)、Superflex(丹麥)、葉.芭塔那(Yael Bartana,以色列)、澎葉生(Yannick Dauby,法國)+蔡宛璇+許雁婷、王虹凱、王墨林與姚立群、陳界仁和古那拉.卡斯馬里法+慕拉特貝克.朱馬里佛(Gulnara Kasmalieva + Muratbek Djumaliev,吉爾吉斯),共十組國內外藝術家參與。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公布首批藝術家名單與策展子題
桃美館首任館長劉俊蘭借調期滿,8/1歸建臺藝大 關鍵四年擘劃桃美館館群發展架構 奠定城市美術館「桃園─國際」地基
新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雙館聯展《疫年紀事》 邀集國內外共16位藝術家,將疫情期間的遭遇轉化為藝術創作
地圖疊層的共時性:邱杰森製圖中的手工、勞動與地理記憶
胡朝聖策展,尋找藝術新星!2023臺南新藝獎8/10起徵件
202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全展場NFT元宇宙體驗 進入藝術多重宇宙
國美館「111年全國美術展」盛大開展 ,11類媒材、125件得獎作品,為臺灣藝術多元生態注入生命力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官方公佈重開計畫及預算運用,從這個重建案我們可以學習些什麼?
2022「金車繪畫獎」徵件開跑,於8月1日起開放線上報名!
文化部打造國家隊前進「愛知三年展」 黃心健、許家維、余政達首次獲邀參展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第20屆台新藝術獎】牯嶺街小劇場節目橫掃二獎項 人力飛行劇團《感傷旅行》、《王子.哈姆雷特》兩作品獲獎豐收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這個怎麼打開》以遊戲引擎動畫創作獲視覺藝術獎
2022-07-02|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71